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不仅要充分关注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引言
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正确文化观的树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理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努力探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主要就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概述
广义上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国家、政党基于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进一步肯定自身文化意义与理念,树立文化发展、文化精髓传扬创新的信念,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本文从四个维度进行文化自信阐述,所谓四个维度,即知、情、意、行,从这一视角来看,文化自信易受文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换言之,文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对文化自信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就文化认知来说,大学生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参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其精髓与价值,同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与价值,进而对中华文化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其次,就文化情感来说,大学生需明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目标,肯定其精髓与价值,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与价值形成情感认同;再次,就文化意志来说,大学生需关注全球化进程与发展,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科学地看待与处理多元文化,一来,避免受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二来,始终坚持中华文化前进与发展的方向,三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意志;最后,就文化行为来说,大学生需理性接受多元文化的碰撞,科学辨别传统文化,结合实际,传扬与创新传统文化,并主动参与文化互动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
二、如何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工作
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求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优势所在,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我国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因此,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是关键。就目前而言,虽然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但部分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部分消极因素,部分大学生无法科学地辨别与看待,盲目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足,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否定与不认同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对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科学辨别、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自己的精神财富;需引导大学生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做好表率作用,主动学习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理念,如正义、友善、爱国、公正、仁爱等理念,并不断培养大学生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需通俗易懂地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进程、历史渊源等,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价值;需制定灵活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开发有益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微视频,在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开设选修课,为大学生学习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多样化渠道,所以,为提高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在了解与掌握学生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整合传统文化知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制定趣味化的学习方式,以将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相结合,整合传统文化知识,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与需求;需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尤其是针对传统节目的讲座,使大学生对这些传统节目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需以纪念日促爱国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发挥校园文化重要作用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除了需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工作,还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利用校园现有资源创建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展现的环境,使大学生在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并不断提高文化自信。
一方面,需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富有艺术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活跃文化活动氛围的同时,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感受与体验,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坚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意志,促使中华传统文化朝正确方向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组织者的组织热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质量。为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在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的同时,不断拓展融合深广度,一来,大学生可借助校园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其魅力与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二来,大学生亲自实践是提高文化认识与理解,丰富文化感受与体验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大学生实践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除了需要做好理论教授工作,还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践,即将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扬与创新的有效渠道。对大学生而言,实践环节是一种过渡,有利于提高社会认知,为步入社会铺垫基础,所以,社会实践相较于理论教授而言,在思想培养、体验获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实践的形式多样化,主要由专业实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与科创发明等组成,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在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的同时,做好对大學生的引导工作,即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促进自身传统美德的提高;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尤其是与文化素养相关的社会调查,在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实际行动进行传统美德传扬;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交流,定期开展与实践活动相关的讲座,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素养要求进行概括与总结。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获取的情感反馈,有利于激发其文化认知,提高其文化自信。总而言之,高等学校应明确自身职责与义务,发挥相关工作人员的合作作用,这里所提及的相关工作人员主要指教师、辅导员等,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实际,不断进行机制优化与完善,从而提高文化自信教育质量,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建设社会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正确文化观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效延续密切相关,因此,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视,主动营造适宜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制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合理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林佳,王超.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05)
[2]解嵘,智文媛,王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7(08)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引言
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正确文化观的树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理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努力探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主要就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概述
广义上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国家、政党基于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进一步肯定自身文化意义与理念,树立文化发展、文化精髓传扬创新的信念,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本文从四个维度进行文化自信阐述,所谓四个维度,即知、情、意、行,从这一视角来看,文化自信易受文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换言之,文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对文化自信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就文化认知来说,大学生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参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其精髓与价值,同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与价值,进而对中华文化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其次,就文化情感来说,大学生需明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目标,肯定其精髓与价值,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与价值形成情感认同;再次,就文化意志来说,大学生需关注全球化进程与发展,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科学地看待与处理多元文化,一来,避免受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二来,始终坚持中华文化前进与发展的方向,三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意志;最后,就文化行为来说,大学生需理性接受多元文化的碰撞,科学辨别传统文化,结合实际,传扬与创新传统文化,并主动参与文化互动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
二、如何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工作
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求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优势所在,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我国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因此,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是关键。就目前而言,虽然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但部分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部分消极因素,部分大学生无法科学地辨别与看待,盲目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足,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否定与不认同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对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科学辨别、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自己的精神财富;需引导大学生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做好表率作用,主动学习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理念,如正义、友善、爱国、公正、仁爱等理念,并不断培养大学生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需通俗易懂地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进程、历史渊源等,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价值;需制定灵活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开发有益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微视频,在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开设选修课,为大学生学习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多样化渠道,所以,为提高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在了解与掌握学生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整合传统文化知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制定趣味化的学习方式,以将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相结合,整合传统文化知识,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与需求;需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尤其是针对传统节目的讲座,使大学生对这些传统节目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需以纪念日促爱国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发挥校园文化重要作用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除了需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工作,还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利用校园现有资源创建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展现的环境,使大学生在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并不断提高文化自信。
一方面,需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富有艺术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活跃文化活动氛围的同时,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感受与体验,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坚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意志,促使中华传统文化朝正确方向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组织者的组织热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质量。为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在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的同时,不断拓展融合深广度,一来,大学生可借助校园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其魅力与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二来,大学生亲自实践是提高文化认识与理解,丰富文化感受与体验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大学生实践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除了需要做好理论教授工作,还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践,即将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扬与创新的有效渠道。对大学生而言,实践环节是一种过渡,有利于提高社会认知,为步入社会铺垫基础,所以,社会实践相较于理论教授而言,在思想培养、体验获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实践的形式多样化,主要由专业实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与科创发明等组成,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在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的同时,做好对大學生的引导工作,即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促进自身传统美德的提高;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尤其是与文化素养相关的社会调查,在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实际行动进行传统美德传扬;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交流,定期开展与实践活动相关的讲座,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素养要求进行概括与总结。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获取的情感反馈,有利于激发其文化认知,提高其文化自信。总而言之,高等学校应明确自身职责与义务,发挥相关工作人员的合作作用,这里所提及的相关工作人员主要指教师、辅导员等,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实际,不断进行机制优化与完善,从而提高文化自信教育质量,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建设社会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正确文化观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效延续密切相关,因此,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视,主动营造适宜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内涵制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合理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林佳,王超.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05)
[2]解嵘,智文媛,王帅.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