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唤醒之为何
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是教学的唤醒关注所在。教学唤醒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内在的意蕴:
(一)教学的唤醒是一种使受教者内在觉醒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古希腊,教学的唤醒功能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格拉底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自身行动对受教者的影响,认为这种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好于语言教育。换句话说,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氛围,自身的言行举止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与感悟。
而在东方,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陶冶学生的心智,激发唤醒学生的自觉性、自悟性,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自我得到全面发展。
“苏格拉底法”主张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他通过富有哲学的诘问,启发唤醒受教者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王守仁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唤醒学生去自知、自得。这种启发诱导式教学蕴含着教学唤醒理念,教师通过自己的先觉,来启发诱导受教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学的唤醒是通过一些隐性的手段促使受教育者内在觉醒,进而唤醒受教育者主动探索领会知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教学的唤醒是一种学与教双向建构的过程
南宋朱熹创立的“学导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引导而非灌输,教学的唤醒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通过学与教两种活动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我觉醒的过程。因此,教学唤醒是一种唤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唤醒,教学的唤醒不仅仅使受教育者自我主体的建构得到唤醒发展,也使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文化的建构得到唤醒丰富。
李特也曾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陶冶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深刻转向活动。“内在形式”指人的存在、精神个性以及人之为人的一切;“外在世界“则是指人们身处的客观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1]教学的唤醒包括“内在形式”与“外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建构,从而促进了作为客体的客观环境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唤醒与发展。
(三)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终身渐悟的过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在人的一生中,个体通过持续的唤醒自己而不断的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持续的过程。人在渐进的过程中的不断地学习成长,而教学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受教育者的成长、觉醒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地觉醒与顿悟,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人生的学习要从最基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通过教学唤醒受教育者认识到学习是长期的,是伴随一生的,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地自我觉醒、渐悟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达到顿悟,实现质变。
(四)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总体性与全面性的唤醒
首先,教学的唤醒不仅仅是唤醒教育者对教材知识等客体的接受与理解,更要唤醒教育者对教师、学生、教材这教学三要素之间联系的一种体验和感悟。换句话说,当受教育者感悟到教学三要素最佳配合效果时,即三者之和大于三时,才能真正充分的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因此,教学唤醒的是学生主体、教师和教材在内的总体的效果。
其次,教学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唤醒。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即培养所为的“完人”或真正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导、唤醒与激励受教育者本身的天赋潜能,协调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唤醒与发展。
二教学唤醒功能之如何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的唤醒教学,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看,会对唤醒教学这一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教学的唤醒有哪些功能呢?笔者从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和其社会的功能两大方面加以阐述,其中,笔者又从认知理论、人格理论、人本理论、联结理论和建构理论五个维度来探讨分析了教学唤醒对个体的功能。
(一)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丰富个体的自我发展
《学记》中记载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强调了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把教学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的发展进行雕琢、加工的过程。可见,在个体的自我发展中,教学的唤醒功能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的唤醒功能在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1教学唤醒个体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唤醒个体的直觉思维,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教学来诱导、唤醒个体的认知,并主动地去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且,教学通过唤醒使受教育者的认知从低一级向高一级水平不断地过渡。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受教育者认知的发展。教学不仅仅考虑到儿童已达到的认知水平,还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通过在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上进行启发、诱导,唤醒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
因此,教学唤醒了个体的认知,并通过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主动促进个体由较低层次的认知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最终唤醒个体的全面发展。
2教学唤醒个体的人格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危机是该问题引起的。可见,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对症下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适时的启发、唤醒个体做出一个积极的选择,从而帮助个体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促进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促进个体主动的进行正确的自我塑造。
与此同时,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了道德的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其理论中,可以看出,通过教学的道德唤醒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教学持续地唤醒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不断地提高其道德敏感性和推理能力,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因此,教学通过激发、引导个体在面临心理社会问题或接触到两难问题时,做出合理的抉择,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唤醒与自我塑造,并使之良性发展,提高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3教学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促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起动机制。“尽管不同动机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方式观点纷呈,但是都把学习动机视为学习的动力。”[2]笔者仅从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出发,来阐述教学唤醒个体学习动机的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七种需要作了全面分析。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引起的。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应关心个体的生活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动机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很重要,而且在决定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多少知识方面同样重要。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运用更高级的认知活动,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3]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满足个体其它需要的情况下,教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诱导着学生主动自发的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天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唤醒与发挥,促使其全面的发展。
4教学唤醒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动态性。由此可见,教学可以唤醒个体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因为知识始终处于动态与生成之中,所以知识本身就富有吸引力,教学就是唤醒、激活知识中本身的生命活力,引起个体的注意并激发其兴趣,引导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从而主动发展、积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学习观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活动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性。通过教学,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使个体的主体意识处于觉醒状态,引导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与存储,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建构。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反对“闭门造车”式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建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系统之中,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寻求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知识建构的契机”。[4]教学的唤醒是个体对已有知识与外部信息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的唤醒。教学唤醒不仅唤醒个体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建构,还唤醒个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渠道,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教学唤醒个体建构全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唤醒的社会功能:振兴民族,保障精神家园
《学记》中记载着“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体现是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且认为政治的最佳手段是教育。
教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保障民族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雅斯贝尔斯曾说:“无论如何,我们的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5]“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在这方面不会立刻看出国家领导的失败,而是在许多年后,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来。”[6]可见,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有助于民族的振兴,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而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匮乏,教学唤醒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塑造人们的精神和人格,重塑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科教兴国。通过教学,人们日渐麻木的意识可以被唤醒,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被有效抵御,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可以被唤醒,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民族精神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雅斯贝尔斯说:“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而精神则是要求人的转变。前者只能制造装备,把人变成工具,并且导致毁灭。后者使人悔改,变成真正的人,并且借助精神的转变,人们不但不会被生产力和制造武器的技术打败,反而能掌握它们,挽救我们的生存。”[7]可见,在日益追求享乐主义和物质的时代,发挥教学唤醒人类挽救精神危机,主动维护、保障精神家园的意识,提高教育的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更好的保障理性、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家园。
总之,唤醒教学可以唤醒人们对“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为完整性教育的唤醒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中,人不断地自我觉醒与超越,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即“全人”。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
[5][6][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是教学的唤醒关注所在。教学唤醒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内在的意蕴:
(一)教学的唤醒是一种使受教者内在觉醒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古希腊,教学的唤醒功能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格拉底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自身行动对受教者的影响,认为这种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好于语言教育。换句话说,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氛围,自身的言行举止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与感悟。
而在东方,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陶冶学生的心智,激发唤醒学生的自觉性、自悟性,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自我得到全面发展。
“苏格拉底法”主张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他通过富有哲学的诘问,启发唤醒受教者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王守仁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唤醒学生去自知、自得。这种启发诱导式教学蕴含着教学唤醒理念,教师通过自己的先觉,来启发诱导受教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学的唤醒是通过一些隐性的手段促使受教育者内在觉醒,进而唤醒受教育者主动探索领会知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教学的唤醒是一种学与教双向建构的过程
南宋朱熹创立的“学导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引导而非灌输,教学的唤醒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通过学与教两种活动相互作用,相互感应,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我觉醒的过程。因此,教学唤醒是一种唤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唤醒,教学的唤醒不仅仅使受教育者自我主体的建构得到唤醒发展,也使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文化的建构得到唤醒丰富。
李特也曾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陶冶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深刻转向活动。“内在形式”指人的存在、精神个性以及人之为人的一切;“外在世界“则是指人们身处的客观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1]教学的唤醒包括“内在形式”与“外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建构,从而促进了作为客体的客观环境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唤醒与发展。
(三)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终身渐悟的过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在人的一生中,个体通过持续的唤醒自己而不断的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持续的过程。人在渐进的过程中的不断地学习成长,而教学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受教育者的成长、觉醒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地觉醒与顿悟,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人生的学习要从最基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通过教学唤醒受教育者认识到学习是长期的,是伴随一生的,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地自我觉醒、渐悟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达到顿悟,实现质变。
(四)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总体性与全面性的唤醒
首先,教学的唤醒不仅仅是唤醒教育者对教材知识等客体的接受与理解,更要唤醒教育者对教师、学生、教材这教学三要素之间联系的一种体验和感悟。换句话说,当受教育者感悟到教学三要素最佳配合效果时,即三者之和大于三时,才能真正充分的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因此,教学唤醒的是学生主体、教师和教材在内的总体的效果。
其次,教学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唤醒。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即培养所为的“完人”或真正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导、唤醒与激励受教育者本身的天赋潜能,协调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唤醒与发展。
二教学唤醒功能之如何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的唤醒教学,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看,会对唤醒教学这一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教学的唤醒有哪些功能呢?笔者从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和其社会的功能两大方面加以阐述,其中,笔者又从认知理论、人格理论、人本理论、联结理论和建构理论五个维度来探讨分析了教学唤醒对个体的功能。
(一)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丰富个体的自我发展
《学记》中记载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强调了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把教学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的发展进行雕琢、加工的过程。可见,在个体的自我发展中,教学的唤醒功能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的唤醒功能在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1教学唤醒个体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唤醒个体的直觉思维,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教学来诱导、唤醒个体的认知,并主动地去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且,教学通过唤醒使受教育者的认知从低一级向高一级水平不断地过渡。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受教育者认知的发展。教学不仅仅考虑到儿童已达到的认知水平,还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通过在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上进行启发、诱导,唤醒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
因此,教学唤醒了个体的认知,并通过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主动促进个体由较低层次的认知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最终唤醒个体的全面发展。
2教学唤醒个体的人格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危机是该问题引起的。可见,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对症下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适时的启发、唤醒个体做出一个积极的选择,从而帮助个体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促进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促进个体主动的进行正确的自我塑造。
与此同时,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了道德的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其理论中,可以看出,通过教学的道德唤醒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教学持续地唤醒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不断地提高其道德敏感性和推理能力,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因此,教学通过激发、引导个体在面临心理社会问题或接触到两难问题时,做出合理的抉择,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唤醒与自我塑造,并使之良性发展,提高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3教学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促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起动机制。“尽管不同动机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方式观点纷呈,但是都把学习动机视为学习的动力。”[2]笔者仅从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出发,来阐述教学唤醒个体学习动机的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七种需要作了全面分析。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引起的。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应关心个体的生活和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动机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很重要,而且在决定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多少知识方面同样重要。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运用更高级的认知活动,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3]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满足个体其它需要的情况下,教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诱导着学生主动自发的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天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唤醒与发挥,促使其全面的发展。
4教学唤醒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动态性。由此可见,教学可以唤醒个体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因为知识始终处于动态与生成之中,所以知识本身就富有吸引力,教学就是唤醒、激活知识中本身的生命活力,引起个体的注意并激发其兴趣,引导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从而主动发展、积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学习观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活动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性。通过教学,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使个体的主体意识处于觉醒状态,引导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与存储,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建构。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反对“闭门造车”式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建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系统之中,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寻求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知识建构的契机”。[4]教学的唤醒是个体对已有知识与外部信息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的唤醒。教学唤醒不仅唤醒个体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建构,还唤醒个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渠道,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教学唤醒个体建构全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唤醒的社会功能:振兴民族,保障精神家园
《学记》中记载着“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体现是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且认为政治的最佳手段是教育。
教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保障民族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雅斯贝尔斯曾说:“无论如何,我们的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5]“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在这方面不会立刻看出国家领导的失败,而是在许多年后,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来。”[6]可见,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有助于民族的振兴,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而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匮乏,教学唤醒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塑造人们的精神和人格,重塑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科教兴国。通过教学,人们日渐麻木的意识可以被唤醒,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被有效抵御,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可以被唤醒,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民族精神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雅斯贝尔斯说:“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而精神则是要求人的转变。前者只能制造装备,把人变成工具,并且导致毁灭。后者使人悔改,变成真正的人,并且借助精神的转变,人们不但不会被生产力和制造武器的技术打败,反而能掌握它们,挽救我们的生存。”[7]可见,在日益追求享乐主义和物质的时代,发挥教学唤醒人类挽救精神危机,主动维护、保障精神家园的意识,提高教育的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更好的保障理性、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家园。
总之,唤醒教学可以唤醒人们对“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为完整性教育的唤醒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中,人不断地自我觉醒与超越,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即“全人”。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
[5][6][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