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指导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能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应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注重情景引入,激发朗读兴趣
1、生动描绘,激发情景想象。
在指导学生朗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时,我注意在朗读前对一些古诗所表现的意境进行简洁生动的描绘,既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又使他们能展开广泛的情景想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好这些古诗的朗读愿望,为朗读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适当运用多媒体,增强朗读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媒体的恰当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桥》中,有具体描写老汉的段落。在学习这一段落时,可课件播入洪水冲入村庄人们四散逃窜的录像,悲壮的音乐声响起。教师可这样讲:“同学们,在这危急时刻,人们看见了希望,谁出现在面前?”学生答到:“是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音乐声中,维利思同学开始朗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她读得铿锵有力,老汉高大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使文章学习达到了新的高潮。
3、给予充分时间,鼓励人人动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同学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学生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读得更生动、更有情感、更有感染力。
二、教授朗读方法,提升朗读层次
1、指导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
在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突出关键词语朗读。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一课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珍珠泉的美。当杨一宁读“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时,我引导她说:“你看那蕨草,绿得多么新鲜,都发亮了,多美呀,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她深情地读了起来,把“绿得、杂色”进行了重音处理,把“那悄悄、朴素”读得又轻又慢,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珍珠泉。王鑫读“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比较平淡,没有体现出泉水“清、深”的特点。我引导他:“水很清很清,那潭底的水草呀,树叶呀,沙石呀,全能看得见,你该怎么读呢?”他又读了一遍,把握基础基调后,把“清得、看见”进行了重音处理,效果很好,我们仿佛真看见了清深的潭水。
2、用言语渲染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对指导学生朗读作用极大,在教授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长征》一课临结课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教师可这样总结:这56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56个字为我们浓缩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56个字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把它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老师导语的激励下,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起来。教师导语简洁优美,巧妙嵌于文章词句之中,教师说,学生读,既是词意贯通,又是感情流淌,教师穿针引线,以线穿珠,学生滚珠吐玉,珠联璧合。
3、用高水准的范读引领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我在执教课外阅读课《走进诗词 走近毛泽东》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沁园春 雪》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词,使学生在开始阶段立刻进入了词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为学生对这首词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4、用智慧评价指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景阳冈》中“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的力气只顾打。”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我说:“你读的武松不是在打老虎,而是在弹棉花。”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我说道:“武松只使了一半的力气打老虎。”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看见了武松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打死了凶猛的老虎,你朗读的武松才真是个大英雄。”
三、引导课外拓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生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演、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语言类节目如相声、小品、大专辩论赛、挑战主持人等,丰富学生的语言感觉,让朗读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既能使他们在实践不断地得到锻炼,并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指导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能使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应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注重情景引入,激发朗读兴趣
1、生动描绘,激发情景想象。
在指导学生朗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时,我注意在朗读前对一些古诗所表现的意境进行简洁生动的描绘,既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又使他们能展开广泛的情景想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好这些古诗的朗读愿望,为朗读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适当运用多媒体,增强朗读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媒体的恰当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桥》中,有具体描写老汉的段落。在学习这一段落时,可课件播入洪水冲入村庄人们四散逃窜的录像,悲壮的音乐声响起。教师可这样讲:“同学们,在这危急时刻,人们看见了希望,谁出现在面前?”学生答到:“是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音乐声中,维利思同学开始朗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她读得铿锵有力,老汉高大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使文章学习达到了新的高潮。
3、给予充分时间,鼓励人人动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同学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学生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读得更生动、更有情感、更有感染力。
二、教授朗读方法,提升朗读层次
1、指导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
在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突出关键词语朗读。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一课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珍珠泉的美。当杨一宁读“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时,我引导她说:“你看那蕨草,绿得多么新鲜,都发亮了,多美呀,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她深情地读了起来,把“绿得、杂色”进行了重音处理,把“那悄悄、朴素”读得又轻又慢,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珍珠泉。王鑫读“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比较平淡,没有体现出泉水“清、深”的特点。我引导他:“水很清很清,那潭底的水草呀,树叶呀,沙石呀,全能看得见,你该怎么读呢?”他又读了一遍,把握基础基调后,把“清得、看见”进行了重音处理,效果很好,我们仿佛真看见了清深的潭水。
2、用言语渲染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对指导学生朗读作用极大,在教授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长征》一课临结课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教师可这样总结:这56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56个字为我们浓缩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56个字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把它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老师导语的激励下,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起来。教师导语简洁优美,巧妙嵌于文章词句之中,教师说,学生读,既是词意贯通,又是感情流淌,教师穿针引线,以线穿珠,学生滚珠吐玉,珠联璧合。
3、用高水准的范读引领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我在执教课外阅读课《走进诗词 走近毛泽东》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沁园春 雪》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词,使学生在开始阶段立刻进入了词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为学生对这首词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4、用智慧评价指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景阳冈》中“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的力气只顾打。”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我说:“你读的武松不是在打老虎,而是在弹棉花。”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我说道:“武松只使了一半的力气打老虎。”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看见了武松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打死了凶猛的老虎,你朗读的武松才真是个大英雄。”
三、引导课外拓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生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演、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语言类节目如相声、小品、大专辩论赛、挑战主持人等,丰富学生的语言感觉,让朗读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既能使他们在实践不断地得到锻炼,并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