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奠基者,是音乐教育基础的基础。以高校音乐教育中琵琶演奏专业的音乐教育为例,基于它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目标,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校;琵琶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一、高校琵琶教育概述
如今许多高校将琵琶演奏专业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出许多具备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在规定的学时内培养出能够完成独奏、重奏、合奏等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演奏者,坚持以人为本,学用相长,接好地气的教育宗旨,成为高校琵琶教学的重点。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琵琶演奏专业的现状:喜忧参半
(一)喜: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琵琶演奏教育有了新的突破
1.观念上,大众对琵琶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是琵琶教育发展的基础。一般人误认为琵琶演奏仅仅就是按着曲谱的标记进行无误的表演即可,认为琵琶只用于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演出。通过高校音乐教育改变了人们对琵琶教育本质的认识,它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是全面推行、实施的素质教育。
2.理论教学上,教材编排更加合理;教法丰富;课程编配不断完善,是琵琶教育的支柱。目前,高校琵琶演奏专业常用的练习曲教材以刘德海著的《每日必弹》,曲集以李光华著的《琵琶曲集》(共四册)或刘德海、杨靖著的《中国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曲目》为主,这些教材具有简明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另外,《山之舞》、协奏曲《春秋》等一批新曲目的加入,使学习更加实用,与创新结合,为学生提供新的音乐审美参考,促进琵琶事业的不断发展。
基于琵琶教学的特殊性,课前学生自行摸谱、了解乐曲背景,课上老师讲解演奏技巧、作品内涵、乐曲结构,示范典型片段。课后在练习中注意思考、倾听。对于各自的演奏情况可相互讨论交流,以便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作品。最终总结出自己的演奏风格,展现出琵琶音乐思维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3.实践上,艺术实践平台的增多是琵琶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琵琶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暑期三下乡,民乐团、音乐会、社会实践、各项演出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实际演奏来锻炼自己的演奏心理,提高表现技能、养成良好的舞台风范。
(二)忧:琵琶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1.从创作角度上看,琵琶音乐创作没能真正的渗透到群众中。一提到琵琶曲目恐怕能想起来的大多都是《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等传统古曲。很多新作只在专业学习者中传播,未普及到民间。琵琶音乐看似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听众的审美要求,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琵琶音乐的关注、欣赏积极性。
2.从学生学习角度上看,学生态度不够端正。琵琶演奏技法繁多,要求十指在琵琶的不同位置上演奏复杂多变的技法,展现它变化万千、余音袅袅的音色与音韵。因此琵琶演奏技能稍有难度、技法不易掌握。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难度,忽视自身音乐文化素养和协作能力,导致弹奏的作品空有形式而内容苍白无力。
3.从社会角度上看,欣赏琵琶的人群比例偏低。通过一份有关“中国民族器乐”(包括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的问卷调查得出,喜好琵琶的人占20%,古筝占50%,二胡占20%,笛子占10%。由此可见,琵琶的被欣赏度偏低。
4.从传播途径上看,琵琶的生存空间狭小。在广播电台中,每天会有大量的流行音乐播送,大概是播送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时间的5-6倍。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中,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至于乐谱的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且数量少、价格昂贵。由此可见,媒体对于琵琶音乐的传播更是不及一提了。
三、琵琶音乐教育艰难发展的原因
(一)从客观上讲,世界全球化使广大群众的欣赏标准和审美感观发生变化
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琵琶的发展不自觉地以它为标准,进行自我批判。如模仿西方的电声乐器,研制出电声琵琶等。这样的改革加剧了琵琶的西化,从视觉上给群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但从某种程度上你讲,忽略了琵琶的鲜明个性、独韵的特点,抹杀了琵琶演奏中最有味道、最具个性的部分。
(二)从主观上讲,琵琶教育多多少少还存在偏
上文提到的调查显示,不喜爱琵琶的理由主要集中于两点:1.对琵琶不了解。2.认为琵琶演奏音响单薄,演奏形式呆板枯燥。这正是当前琵琶教育着重音乐本身,对其文化内涵的解读不够,未能透过音乐现象去领会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民族气韵的体现。
四、解决办法
琵琶演奏教育属于一门专业技巧课,它具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独特的技能,需要学生保持循序渐进、不焦不躁的学习态度,通过技术技巧的表演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教: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理解力,相比传统的课堂模式,启发式教学更适合琵琶课程。它能使课堂兴趣盎然,巧妙地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音乐表现思路,不会为枯燥的基本功、技巧练习而发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资深专家的专题讲座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吸取各大派别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二)学:培养自身演奏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支撑。培养琵琶演奏者的艺术创新能力,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琵琶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演奏技术、艺术观点和见解,有利于新作品的产生
琵琶教育不是演奏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要从琵琶教学各阶段的特点入手,融入多层次教学形式,坚持专业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及科学文化发展的三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关继文.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形态、功能及其转化[J].中国音乐,2003(02)
[2]康建东.音乐教育目标系统阐释[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03)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关键词:高校;琵琶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一、高校琵琶教育概述
如今许多高校将琵琶演奏专业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出许多具备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在规定的学时内培养出能够完成独奏、重奏、合奏等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演奏者,坚持以人为本,学用相长,接好地气的教育宗旨,成为高校琵琶教学的重点。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琵琶演奏专业的现状:喜忧参半
(一)喜: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琵琶演奏教育有了新的突破
1.观念上,大众对琵琶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是琵琶教育发展的基础。一般人误认为琵琶演奏仅仅就是按着曲谱的标记进行无误的表演即可,认为琵琶只用于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演出。通过高校音乐教育改变了人们对琵琶教育本质的认识,它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是全面推行、实施的素质教育。
2.理论教学上,教材编排更加合理;教法丰富;课程编配不断完善,是琵琶教育的支柱。目前,高校琵琶演奏专业常用的练习曲教材以刘德海著的《每日必弹》,曲集以李光华著的《琵琶曲集》(共四册)或刘德海、杨靖著的《中国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曲目》为主,这些教材具有简明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另外,《山之舞》、协奏曲《春秋》等一批新曲目的加入,使学习更加实用,与创新结合,为学生提供新的音乐审美参考,促进琵琶事业的不断发展。
基于琵琶教学的特殊性,课前学生自行摸谱、了解乐曲背景,课上老师讲解演奏技巧、作品内涵、乐曲结构,示范典型片段。课后在练习中注意思考、倾听。对于各自的演奏情况可相互讨论交流,以便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作品。最终总结出自己的演奏风格,展现出琵琶音乐思维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3.实践上,艺术实践平台的增多是琵琶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琵琶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暑期三下乡,民乐团、音乐会、社会实践、各项演出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实际演奏来锻炼自己的演奏心理,提高表现技能、养成良好的舞台风范。
(二)忧:琵琶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1.从创作角度上看,琵琶音乐创作没能真正的渗透到群众中。一提到琵琶曲目恐怕能想起来的大多都是《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等传统古曲。很多新作只在专业学习者中传播,未普及到民间。琵琶音乐看似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听众的审美要求,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琵琶音乐的关注、欣赏积极性。
2.从学生学习角度上看,学生态度不够端正。琵琶演奏技法繁多,要求十指在琵琶的不同位置上演奏复杂多变的技法,展现它变化万千、余音袅袅的音色与音韵。因此琵琶演奏技能稍有难度、技法不易掌握。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难度,忽视自身音乐文化素养和协作能力,导致弹奏的作品空有形式而内容苍白无力。
3.从社会角度上看,欣赏琵琶的人群比例偏低。通过一份有关“中国民族器乐”(包括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的问卷调查得出,喜好琵琶的人占20%,古筝占50%,二胡占20%,笛子占10%。由此可见,琵琶的被欣赏度偏低。
4.从传播途径上看,琵琶的生存空间狭小。在广播电台中,每天会有大量的流行音乐播送,大概是播送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时间的5-6倍。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中,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至于乐谱的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且数量少、价格昂贵。由此可见,媒体对于琵琶音乐的传播更是不及一提了。
三、琵琶音乐教育艰难发展的原因
(一)从客观上讲,世界全球化使广大群众的欣赏标准和审美感观发生变化
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琵琶的发展不自觉地以它为标准,进行自我批判。如模仿西方的电声乐器,研制出电声琵琶等。这样的改革加剧了琵琶的西化,从视觉上给群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但从某种程度上你讲,忽略了琵琶的鲜明个性、独韵的特点,抹杀了琵琶演奏中最有味道、最具个性的部分。
(二)从主观上讲,琵琶教育多多少少还存在偏
上文提到的调查显示,不喜爱琵琶的理由主要集中于两点:1.对琵琶不了解。2.认为琵琶演奏音响单薄,演奏形式呆板枯燥。这正是当前琵琶教育着重音乐本身,对其文化内涵的解读不够,未能透过音乐现象去领会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民族气韵的体现。
四、解决办法
琵琶演奏教育属于一门专业技巧课,它具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独特的技能,需要学生保持循序渐进、不焦不躁的学习态度,通过技术技巧的表演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教: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理解力,相比传统的课堂模式,启发式教学更适合琵琶课程。它能使课堂兴趣盎然,巧妙地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音乐表现思路,不会为枯燥的基本功、技巧练习而发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资深专家的专题讲座可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吸取各大派别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二)学:培养自身演奏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支撑。培养琵琶演奏者的艺术创新能力,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琵琶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演奏技术、艺术观点和见解,有利于新作品的产生
琵琶教育不是演奏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要从琵琶教学各阶段的特点入手,融入多层次教学形式,坚持专业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及科学文化发展的三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关继文.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形态、功能及其转化[J].中国音乐,2003(02)
[2]康建东.音乐教育目标系统阐释[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03)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