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关于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道德哲学的争论与辨析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否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古典德育哲学留给我们的疑问和争议之一。亚里士多德留下的是犹豫和徘徊,而康德给予人们的则是偏激和无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而不是这一问题原有的答案。如果能够在幸福大于道德还是道德大于幸福,或到底道德应当是以自己为目的,还是在自己之外寻找目的上有了基本的立场,我们就有了判断幸福是否可以成为德育目的的依据和基础,我们就能回答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道德的”问题。全部的理由不仅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更在于我们对人性的看法。道德如果不能增进人性,那不
其他文献
摘抄,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然而,笔者在现实中,却看到不少孩子对摘抄心生厌倦,甚至因此恨“乌”及“屋”,对阅读也渐渐失去了兴趣。究其缘由,主要是有些老师把重在提升阅读效果的“摘抄”,变成了机械重复的“抄写”。如果教师从儿童立场去考虑问题,摘抄,将成为孩子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一个甜蜜负担。  一、本子的设计,流露童趣  1.封面设计个性化  千篇一律的,没有生命力的摘抄本,是很难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策略,需要面向课堂上的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阅读需求,促进每个个体的成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统一化、标准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让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课堂延伸都做到以生为本,在知识的海洋中收获知识与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的系统养成。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