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诗歌的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我们要传承古人的吟诵方法,再现诗歌的韵律美,也要结合大语文观,跟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以绘画故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关键词:新课改 吟诵 古诗配画
1.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学好这些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古诗文教成了阅读课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肢解的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讲,台上老师口燥唇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有的教师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怎样让古诗在孩子们心中变得有声有色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有声,通过反复吟诵再现诗歌韵律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比起古体诗来近体诗格律严整,吟诵起来更铿锵悦耳,小学必背古诗词大部分收录的也是近体诗,我们的研究就从近体诗的吟诵入手。
2.1感受近体诗音乐美
近体诗是我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隋唐时燕乐盛行,这种流行音乐的刺激下,唐代的近体诗有许多就入乐歌唱,以王昌龄和李白的为最多。《历代诗话续编》中云“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声音具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描述的“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意思是作品语言的声音在口中流传,就象振动的玉器玲玲作响;辞句悦耳,犹如成串的珍珠不绝。显然,对鉴赏者来说,倘若只是“看”或“默读”,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凭眼睛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发声吟诵,通过耳朵才能直接感觉到。近体诗吟诵时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其特征是乐音的曲折变化。诗文吟诵显示了节奏,听起来才悦耳,所以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眇处”(清代桐城派刘大櫆)。那究竟什么是节奏呢?一般狭义的认为节奏指的是音响运动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高低、强弱、快慢等现象。由于近体诗创作有严密的格律要求,所以说无论是吟还是诵,都能表现出鲜明而和谐的节奏。
2.2感知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节奏主要由平仄的有规律的安排所形成。古汉语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同进又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和仄两类。平声就是字调平直,不升不降,也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拼音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上、去、入这三声,读起来字调都有升降,也就是不平。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的平仄关系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平平仄仄仄平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孤帆一片日边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句七字,基本上是根据平仄相间来安排的。读时有些地方的吟诵腔调是平声字读得高一点、长一点,仄声字读得低一点,短一点。这样,第一句吟诵起来“平平——仄仄仄——平平?”,音高就是“高高——低低低——高高”,音长就是“长长——短短短——长长”,如此很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正好相对,而第二联的出句第二个字和第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都是仄声,这样就把上下两联粘联起来了。这样“对”与“粘”的应用,就避免了平仄安排的雷同,吟诵起来全诗的节奏就显示出一种错综变化和回环往复之美。此外,近体诗的吟诵除了平仄安排有规律外,它的音乐美还体现在旋律升降,韵字延长等。
2.3近体诗的吟诵
第一步是辨别平仄。要学会吟诵近体诗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平仄格式。平声字主要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字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字是最难辨别的,因为现代汉语拼音中有些入声字也读成了阴平和阳平,若不细心,往往把它们的平仄搞错。所以最好是备一部古代的韵书(如《诗韵和壁》),王力的《古汉语字典》,多查找,多花些时间记住那些入声字。另外,如果能熟练地掌握平仄规律,要找入声字也就容易些。比如前面举例中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的平仄关系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平平仄仄仄平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孤帆一片日边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平仄关系里就可以判断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最后一个字“出”应该是入声字,像这样用普通话读同平仄律要求安排的声调发生矛盾时,就应该怀疑它可能是入声字,然后查一下王力的《古汉语字典》,果不其然。
第二步是记住平仄格式,这样在吟诵时才能正确地表现节奏和旋律,使整首诗的音调显得流畅和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共有四种,这里不详细展开说明,只要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条基本规律就可以了,即七言句的第一、三、五三个字(五言的第一、三两个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也就是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三个字(五言的第二、四两个字)的平仄则必须分明。
第三步是正确划分近体诗的节奏单位。在律句中,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因为五言和七言都是奇数,最后一个音节自成一个节奏单位。这样五言律句有三个节奏单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开头两句:
仄仄|平平|仄 众鸟|高飞|尽,
平平|仄仄|平 孤云|独去|闲。
七言律句有四个节奏单位,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山行》的开头两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远上|寒山|石径|斜,
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云|生处|有人|家。
第四步是如何发声吟诵。近体诗吟诵时,各节奏单位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隔,具体的做法就是每两个音节作一停顿,句末一个音节作一停顿。这样,五言句共作三次停顿,七言句共作四次停顿。如果节奏点上是平声字通常必须适当拖长。由于韵字在诗的韵律、表情、结构、接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吟诵时要突出韵脚字音,一般是增大音量,读得响亮些或是增加时值, 拖得长些。另外节奏单位的音高处理往往和声调密切相关,或者说“平高仄低”。比如:
仄仄|平平|仄 众鸟|高飞|尽,
平平|仄仄|平 孤云|独去|闲。
“高飞”“孤云”是平声,所以读得高,而“飞”和“云”又在节奏点上,所以还要拖得长些。“闲”字是韵字也要拖长来读,甚至比“飞”和“云”还要更长些,突出诗的咏叹性,尽情玩味诗的意境。
(三)有色,通过意境再现展示诗歌的语言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与诗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不可分离。所以在教学时为古诗配画的形式创造诗歌的意境,展示诗歌的语言美。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望庐山瀑布》,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配上画面,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也能很好地体会到后两句夸张比喻的意境。而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草》的教学中,采用每句诗配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了完整的系列画面,把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也可以让学生用水墨或是水粉、油画棒等将诗境表现出来。如教学《画鸡》《鹅》等诗歌,通过孩子们的稚拙、淳朴的儿童画的创作,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诗境的领悟及真实的美感的流露。还有些叙事为主的诗歌也可让学生描写诗中故事来展示诗歌的语言美。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嫦娥》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牛郎织女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并将故事写出来,在小组中讲述或是在班上交流,进一步展示了学生对诗境理解,并从中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并富有强烈的表现感染力。
总之,新课程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长汀县城关南区小学)
关键词:新课改 吟诵 古诗配画
1.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学好这些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古诗文教成了阅读课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肢解的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讲,台上老师口燥唇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有的教师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怎样让古诗在孩子们心中变得有声有色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有声,通过反复吟诵再现诗歌韵律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比起古体诗来近体诗格律严整,吟诵起来更铿锵悦耳,小学必背古诗词大部分收录的也是近体诗,我们的研究就从近体诗的吟诵入手。
2.1感受近体诗音乐美
近体诗是我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隋唐时燕乐盛行,这种流行音乐的刺激下,唐代的近体诗有许多就入乐歌唱,以王昌龄和李白的为最多。《历代诗话续编》中云“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声音具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描述的“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意思是作品语言的声音在口中流传,就象振动的玉器玲玲作响;辞句悦耳,犹如成串的珍珠不绝。显然,对鉴赏者来说,倘若只是“看”或“默读”,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凭眼睛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发声吟诵,通过耳朵才能直接感觉到。近体诗吟诵时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其特征是乐音的曲折变化。诗文吟诵显示了节奏,听起来才悦耳,所以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眇处”(清代桐城派刘大櫆)。那究竟什么是节奏呢?一般狭义的认为节奏指的是音响运动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高低、强弱、快慢等现象。由于近体诗创作有严密的格律要求,所以说无论是吟还是诵,都能表现出鲜明而和谐的节奏。
2.2感知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节奏主要由平仄的有规律的安排所形成。古汉语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同进又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和仄两类。平声就是字调平直,不升不降,也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拼音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上、去、入这三声,读起来字调都有升降,也就是不平。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的平仄关系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平平仄仄仄平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孤帆一片日边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句七字,基本上是根据平仄相间来安排的。读时有些地方的吟诵腔调是平声字读得高一点、长一点,仄声字读得低一点,短一点。这样,第一句吟诵起来“平平——仄仄仄——平平?”,音高就是“高高——低低低——高高”,音长就是“长长——短短短——长长”,如此很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正好相对,而第二联的出句第二个字和第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都是仄声,这样就把上下两联粘联起来了。这样“对”与“粘”的应用,就避免了平仄安排的雷同,吟诵起来全诗的节奏就显示出一种错综变化和回环往复之美。此外,近体诗的吟诵除了平仄安排有规律外,它的音乐美还体现在旋律升降,韵字延长等。
2.3近体诗的吟诵
第一步是辨别平仄。要学会吟诵近体诗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平仄格式。平声字主要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字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字是最难辨别的,因为现代汉语拼音中有些入声字也读成了阴平和阳平,若不细心,往往把它们的平仄搞错。所以最好是备一部古代的韵书(如《诗韵和壁》),王力的《古汉语字典》,多查找,多花些时间记住那些入声字。另外,如果能熟练地掌握平仄规律,要找入声字也就容易些。比如前面举例中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的平仄关系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平平仄仄仄平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孤帆一片日边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平仄关系里就可以判断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最后一个字“出”应该是入声字,像这样用普通话读同平仄律要求安排的声调发生矛盾时,就应该怀疑它可能是入声字,然后查一下王力的《古汉语字典》,果不其然。
第二步是记住平仄格式,这样在吟诵时才能正确地表现节奏和旋律,使整首诗的音调显得流畅和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共有四种,这里不详细展开说明,只要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条基本规律就可以了,即七言句的第一、三、五三个字(五言的第一、三两个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也就是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三个字(五言的第二、四两个字)的平仄则必须分明。
第三步是正确划分近体诗的节奏单位。在律句中,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因为五言和七言都是奇数,最后一个音节自成一个节奏单位。这样五言律句有三个节奏单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开头两句:
仄仄|平平|仄 众鸟|高飞|尽,
平平|仄仄|平 孤云|独去|闲。
七言律句有四个节奏单位,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山行》的开头两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远上|寒山|石径|斜,
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云|生处|有人|家。
第四步是如何发声吟诵。近体诗吟诵时,各节奏单位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隔,具体的做法就是每两个音节作一停顿,句末一个音节作一停顿。这样,五言句共作三次停顿,七言句共作四次停顿。如果节奏点上是平声字通常必须适当拖长。由于韵字在诗的韵律、表情、结构、接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吟诵时要突出韵脚字音,一般是增大音量,读得响亮些或是增加时值, 拖得长些。另外节奏单位的音高处理往往和声调密切相关,或者说“平高仄低”。比如:
仄仄|平平|仄 众鸟|高飞|尽,
平平|仄仄|平 孤云|独去|闲。
“高飞”“孤云”是平声,所以读得高,而“飞”和“云”又在节奏点上,所以还要拖得长些。“闲”字是韵字也要拖长来读,甚至比“飞”和“云”还要更长些,突出诗的咏叹性,尽情玩味诗的意境。
(三)有色,通过意境再现展示诗歌的语言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与诗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不可分离。所以在教学时为古诗配画的形式创造诗歌的意境,展示诗歌的语言美。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望庐山瀑布》,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配上画面,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也能很好地体会到后两句夸张比喻的意境。而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草》的教学中,采用每句诗配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了完整的系列画面,把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也可以让学生用水墨或是水粉、油画棒等将诗境表现出来。如教学《画鸡》《鹅》等诗歌,通过孩子们的稚拙、淳朴的儿童画的创作,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诗境的领悟及真实的美感的流露。还有些叙事为主的诗歌也可让学生描写诗中故事来展示诗歌的语言美。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嫦娥》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牛郎织女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并将故事写出来,在小组中讲述或是在班上交流,进一步展示了学生对诗境理解,并从中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并富有强烈的表现感染力。
总之,新课程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长汀县城关南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