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高效的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让高效教学凸显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
关键词:和谐高效 思想品德 课堂
和谐高效的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让高效教学凸显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那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渗入心理教育,关注学生成长
在素质教育观下,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教学宗旨的,而心理教育无疑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重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心理素质较差,抗压能力较弱,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部分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心理素质问题,成了初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载体,必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教育,更是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有实现知识、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可能营造一个有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局面。如在学习《自立自强》和《感受青春》时,教师可以从心理层面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可以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谈谈自身的理想,谈谈自身对青春的感悟,让学生与大家分享青春成长的快乐。同时,还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者课题写作等形式,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和教育,让学生能真正的直面挫折,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建构教与学的和谐课堂
思品新课程涉及到人际交往、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知识,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改变过去的思品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思品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品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思品活动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贯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
三、与现实同步,增强课堂教学时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思想品德,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就必须要让思想品德原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必须要把社会现实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增强思想品德知识的时效性,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在《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教学中,教师除了立足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把社会热点和现实作为辅助教学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而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实际上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和谐亚洲”事实上是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伟大成果。在课堂中融入广州亚运会这样的社会热点,对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更为直接透彻,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四、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恰当的评价,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我们平常说的:“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必要的,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要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认识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和谐高效 思想品德 课堂
和谐高效的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让高效教学凸显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那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渗入心理教育,关注学生成长
在素质教育观下,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教学宗旨的,而心理教育无疑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重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心理素质较差,抗压能力较弱,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部分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心理素质问题,成了初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载体,必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教育,更是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有实现知识、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可能营造一个有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局面。如在学习《自立自强》和《感受青春》时,教师可以从心理层面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可以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谈谈自身的理想,谈谈自身对青春的感悟,让学生与大家分享青春成长的快乐。同时,还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者课题写作等形式,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和教育,让学生能真正的直面挫折,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建构教与学的和谐课堂
思品新课程涉及到人际交往、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知识,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改变过去的思品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思品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品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思品活动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贯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
三、与现实同步,增强课堂教学时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思想品德,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就必须要让思想品德原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必须要把社会现实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现实连接起来,增强思想品德知识的时效性,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在《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教学中,教师除了立足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把社会热点和现实作为辅助教学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而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实际上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和谐亚洲”事实上是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伟大成果。在课堂中融入广州亚运会这样的社会热点,对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更为直接透彻,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四、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恰当的评价,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我们平常说的:“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必要的,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要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认识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