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6-1.5
对于刚刚结束的“两会”,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仍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处于攻坚克难时期,这不仅使人想起,三十年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同样境遇。改革开放时期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对经济改革具有很大的探索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那么,我们何不借鉴经济特区的成功例子,通过独特的理念,有效的制度,自主的环境建立属于教育领域的“教育特区”呢?
一、何谓教育特区
经济发展必然给教育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而教育反之也应服务于经济发展。可是,当经济发展走向“多元化”的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仍停留在“大一统”阶段。这是教育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虽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完全一样,但教育同经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又何尝不是呢?经济发展可以先搞特区,教育发展可不可以也搞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提出“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利和优惠政策,重点要求放权,搞活,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实验中现行先试,率先向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发起冲击”。他还指出,我们在选定教育特区的划分标准时,可以有三种类型: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含直辖市),其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县区),其三为省政府统辖下的高校联盟(大学园区),也可考虑地理相邻的跨行政区划的高等学校。首要条件是这些区域必须有“解放思想,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的领导团队。周教授的言论,不禁使我们眼前一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也指出“我们要进行改革,需要在局部找突破口,要建特区。”果不其然,2011年元旦,上海纽约大学获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筹备成立。上海纽约大学不仅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也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首个高等教育特区。
二、特区之特
教育特区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所谓特区,特在它引领发展的思想,特在它指导发展的制度,特在它确保发展的环境等方面。
1.思想之特
教育特区之特,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即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跳出现行机制,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在有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前提下,都可以去探索和尝试。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冲破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敢于提出新措施。也就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才能腾飞。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对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先行先试;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头作用的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对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先行先试;对于复杂敏感的改革措施先行先试等等。这是教育特区思想创新上的独特性。其次,教育特区还有属于它自身的“自主”精神。仿照国外高校自主办学的理念,由学生和教授治校,给予教育特区学校自主权,使治校者——学生和老师,自发探索新型的符合该校教育发展的模式。打破我国现行的旧观念,由“带着眼睛的,面容严肃衣着古板的老校长”治校的传统,给教育特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教育特区的学校还应该致力于培养,思维活跃和富有激情学生,以往的学校只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学生走向社会后大多成了平庸的工作者。学校向学生传输自由和探索精神,学生有自发提出有关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言论自由,学生可参与校领导例会,有才能的学生可以走上讲台等。通过此类举措,我们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将会拥有自信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及人生中的各类问题。
2.制度之特
道格拉斯·C·若斯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战争、革命、政府这些非连续的制度变革,重大制度变迁往往是通过无数次具体且微小的非正式约束的变化累计而成的,这些微小的变化在整体上构成了根本性的制度变迁。”首先,教育特区拥有制度创新的特许权。当前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举措是放权,扩大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限。日前,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南方科技大学榜上无名。这所被中国教育界寄予改革厚望的大学,只能被迫“自主招生,自发文凭,自我认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曾谈到“很好的教育家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行政这根指挥棒太厉害了,事无巨细”。教育特区的学校,应该拥有人事任命权、学位授予权、学术自治权等,学校自行甄选老师,校长和学生。属于教育特区权限范围内的,可以自行决定的事务,准予“特事特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简政放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其次,实行一些有吸引力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吸引各方面资金投资到教育特区,以此推动学校更好的发展。例如,税收方面的退税制。如果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把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就从其上缴的税款中拿出一部分予以退还,若是连续几年投资教育,就对其连续几年实行减免税政策,以鼓励继续投资教育。此外,还应该实行广泛的社会参与制度。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指出:“要想实现学有所教,需要资源最大化,而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基本途径是调动各界对教育的广泛关注”。通过该教育特区所处于的行政区域划分,定期组织该区域内的居民和社区委员会的工作者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例会中,积极听取社会上的意见。居民有权对教育特区实施监督和问责,使学校回归社区,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给予学校建设性的意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为学生们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的机会。
3.环境之特
环境是制约事物发展强有力的因素。政府部门要赋予教育特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包括学术自由,学生自主管理等。首先,教育特区的学校致力于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老师们拥有发言权。但许多学校惯常做法是行政配置,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职权的领导者,垄断了学术资源的配置权,普通教师在学术资源配置上说不上话,学术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引起老师的不满,影响学校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授治学”。这里的“学”涵盖了学者、学术、学科、学风和学生等方面。这“五学”是教授治学的主要内容。教授治学,首先涉及的是学术自由的问题。教育特区的学校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要允许学术的失败、失误,尤其是允许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上的失败和失误。其次,教育特区的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让学生自发监督学校环境,对校内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由学生进行及时的批评和教育;学生参与到校内劳动清洁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在参与劳动教育中自行体会到作为劳动工作者的责任感;开设“特色课程”,确定每月主题,如:“美德月”、“生命月”、“书香月”、“创新月”、“立志月”等等,围绕主题设计每一位学生进行讲话,并邀请校领导旁听,加强学生和行政工作者之间的互动。
三、特区之路
依据梯度转移理论,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底梯度地区转移。教育改革的以教育特区为突破口,而教育特区的创新体现在教育体制的梯度转移推广作用上,像经济领域涌现出“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那样,教育特区力争突破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弊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改革的大难题。我是一个来自高考大省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看着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们,时常感觉到望尘莫及,他们不但能获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更能在一种开放,自由和全面的教育氛围中成长。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限制了很多地方孩子们的发展。而教育特区的主要使命,是以它所倡导的大胆自主的精神,创新开明的制度,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给教育领域内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追求纯粹真理的授业者们一种和谐健康的氛围。教育特区是一个新生事物,未来研究和探索之路还很长,如何用特区之路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是未来学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洪宇.设立“教育特区”,实现区域突破[N].人民日报,2011-03-04(11).
[2]〔美〕西奥多·W·舒尔茨,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美〕道格拉斯·C·诺思,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汪永伦王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勉: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米俊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6-1.5
对于刚刚结束的“两会”,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仍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处于攻坚克难时期,这不仅使人想起,三十年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同样境遇。改革开放时期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对经济改革具有很大的探索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那么,我们何不借鉴经济特区的成功例子,通过独特的理念,有效的制度,自主的环境建立属于教育领域的“教育特区”呢?
一、何谓教育特区
经济发展必然给教育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而教育反之也应服务于经济发展。可是,当经济发展走向“多元化”的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仍停留在“大一统”阶段。这是教育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虽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完全一样,但教育同经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又何尝不是呢?经济发展可以先搞特区,教育发展可不可以也搞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提出“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利和优惠政策,重点要求放权,搞活,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实验中现行先试,率先向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发起冲击”。他还指出,我们在选定教育特区的划分标准时,可以有三种类型: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含直辖市),其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县区),其三为省政府统辖下的高校联盟(大学园区),也可考虑地理相邻的跨行政区划的高等学校。首要条件是这些区域必须有“解放思想,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的领导团队。周教授的言论,不禁使我们眼前一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也指出“我们要进行改革,需要在局部找突破口,要建特区。”果不其然,2011年元旦,上海纽约大学获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筹备成立。上海纽约大学不仅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也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首个高等教育特区。
二、特区之特
教育特区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所谓特区,特在它引领发展的思想,特在它指导发展的制度,特在它确保发展的环境等方面。
1.思想之特
教育特区之特,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即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跳出现行机制,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在有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前提下,都可以去探索和尝试。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冲破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敢于提出新措施。也就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才能腾飞。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对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先行先试;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头作用的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对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先行先试;对于复杂敏感的改革措施先行先试等等。这是教育特区思想创新上的独特性。其次,教育特区还有属于它自身的“自主”精神。仿照国外高校自主办学的理念,由学生和教授治校,给予教育特区学校自主权,使治校者——学生和老师,自发探索新型的符合该校教育发展的模式。打破我国现行的旧观念,由“带着眼睛的,面容严肃衣着古板的老校长”治校的传统,给教育特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教育特区的学校还应该致力于培养,思维活跃和富有激情学生,以往的学校只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学生走向社会后大多成了平庸的工作者。学校向学生传输自由和探索精神,学生有自发提出有关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言论自由,学生可参与校领导例会,有才能的学生可以走上讲台等。通过此类举措,我们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将会拥有自信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及人生中的各类问题。
2.制度之特
道格拉斯·C·若斯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战争、革命、政府这些非连续的制度变革,重大制度变迁往往是通过无数次具体且微小的非正式约束的变化累计而成的,这些微小的变化在整体上构成了根本性的制度变迁。”首先,教育特区拥有制度创新的特许权。当前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举措是放权,扩大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限。日前,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南方科技大学榜上无名。这所被中国教育界寄予改革厚望的大学,只能被迫“自主招生,自发文凭,自我认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曾谈到“很好的教育家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行政这根指挥棒太厉害了,事无巨细”。教育特区的学校,应该拥有人事任命权、学位授予权、学术自治权等,学校自行甄选老师,校长和学生。属于教育特区权限范围内的,可以自行决定的事务,准予“特事特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简政放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其次,实行一些有吸引力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吸引各方面资金投资到教育特区,以此推动学校更好的发展。例如,税收方面的退税制。如果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把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就从其上缴的税款中拿出一部分予以退还,若是连续几年投资教育,就对其连续几年实行减免税政策,以鼓励继续投资教育。此外,还应该实行广泛的社会参与制度。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指出:“要想实现学有所教,需要资源最大化,而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基本途径是调动各界对教育的广泛关注”。通过该教育特区所处于的行政区域划分,定期组织该区域内的居民和社区委员会的工作者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例会中,积极听取社会上的意见。居民有权对教育特区实施监督和问责,使学校回归社区,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给予学校建设性的意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为学生们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的机会。
3.环境之特
环境是制约事物发展强有力的因素。政府部门要赋予教育特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包括学术自由,学生自主管理等。首先,教育特区的学校致力于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老师们拥有发言权。但许多学校惯常做法是行政配置,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职权的领导者,垄断了学术资源的配置权,普通教师在学术资源配置上说不上话,学术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引起老师的不满,影响学校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授治学”。这里的“学”涵盖了学者、学术、学科、学风和学生等方面。这“五学”是教授治学的主要内容。教授治学,首先涉及的是学术自由的问题。教育特区的学校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要允许学术的失败、失误,尤其是允许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上的失败和失误。其次,教育特区的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让学生自发监督学校环境,对校内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由学生进行及时的批评和教育;学生参与到校内劳动清洁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在参与劳动教育中自行体会到作为劳动工作者的责任感;开设“特色课程”,确定每月主题,如:“美德月”、“生命月”、“书香月”、“创新月”、“立志月”等等,围绕主题设计每一位学生进行讲话,并邀请校领导旁听,加强学生和行政工作者之间的互动。
三、特区之路
依据梯度转移理论,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底梯度地区转移。教育改革的以教育特区为突破口,而教育特区的创新体现在教育体制的梯度转移推广作用上,像经济领域涌现出“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那样,教育特区力争突破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弊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改革的大难题。我是一个来自高考大省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看着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们,时常感觉到望尘莫及,他们不但能获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更能在一种开放,自由和全面的教育氛围中成长。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限制了很多地方孩子们的发展。而教育特区的主要使命,是以它所倡导的大胆自主的精神,创新开明的制度,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给教育领域内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追求纯粹真理的授业者们一种和谐健康的氛围。教育特区是一个新生事物,未来研究和探索之路还很长,如何用特区之路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是未来学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洪宇.设立“教育特区”,实现区域突破[N].人民日报,2011-03-04(11).
[2]〔美〕西奥多·W·舒尔茨,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美〕道格拉斯·C·诺思,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汪永伦王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勉: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米俊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