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小微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特别是近几年来,小微企业更是每况愈下,总体发展呈现数量迅速减少、利润空间日渐萎缩等令人尴尬的局面。小微企业的日子为何难过?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一是税费负担过重;二是投资领域过窄;三是融资难度太大。
小微企业现状和困境
小微企业面临难过的日子,有专家分析认为:一是实际税负过重。小微企业的实际税负,超过其收入的30%,税费负担比国营大企业要重得多;二是投资领域过窄。民营的小微企业从事的一般都是竞争激烈、利润较低的行业,比如:餐饮、零售、家政等;三是融资难度太大。银行的信贷资金总是优先贷给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小微企业本来就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信贷紧缩的时候,银行更是会首先关上小微企业的信贷大门,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缺乏发展的资金,直接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政府应该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由于规模效益低,小微企业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对小微企业的培育又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欧美国家,政府也会在税费上对小微企业给予扶持。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去年10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此举大大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负。当然,为小微企业减负仍有较大的空间,在清理各种收费方面也还可以有所作为。
其次,政府应该打破众多领域的行政垄断。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早就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010年出台的“新36条”又进一步明确鼓励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六大领域。
在实践中,民间资本频频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眼看可以进去的领域,实际却一点也进不去,即使挤进去了,不久又被弹了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分工至各个部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分别承担相关任务。这意味着,“两门”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也很重视,并出台了不少规定。去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小微企业“船小好调头”
国家的有关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小客户服务的成本高、效益低,对国有大银行来说,确实很不划算;在国有企业、政府投资,也需要大量信贷资金的情况下,国有大银行当然要首先满足国有大企业、政府大项目。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培育一大批能与小微企业“对接”的民营小银行,同时在利率上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去年12月份,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了“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这一政策也给小微企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等系列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小微企业在2011年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去年1至7月份全国中小企业总体利润率不足3%,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企业出现停工甚至倒闭。2012年,新一轮的大规模用工对接工程即将开始,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不少地区又出现“用工荒”苗头。这对于利润本来已经很低、无力提高工资水平的小微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场严重的考验。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小微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在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产生的。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是我国乡镇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产品的普遍短缺;90年代中后期,出口带动成为经济主要重要推动力,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造就了大量的加工出口企业及配套小微企业。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原有的这些优势已逐渐消失,内需、外需都开始出现增长乏力迹象,小微企业面临着再一次转型的压力。
小微企业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当大的产业初具规模时,他们能进行快速的配套、补充和完善,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具有活力。从这一点来讲,小微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大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果经济转型得好,找到新经济增长点,小微企业就会“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经济转型得慢,小微企业就会经历更长的转型阵痛期。
“大船易搁浅,船小好调头”。大小企业密切配合,协调发展,能将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持久。小微企业本身就势单力薄,寿命短暂。就像小蝌蚪一样,绝大部分不是干死在烈日下,就是被呛死在浊水沟,很少能长成大青蛙。除非早点摆脱尾巴,爬上岸边,适应水陆两栖。小微企业是弱势群体,如果不能在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关心和帮扶,就像小草得不到阳光和雨露一样,肯定马上就会枯萎。
政府扶持要有所作为
小微企业,要紧盯机遇。除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也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的技术,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
小微企业,要练好内功。在各个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谁的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占得市场的主动。小微企业必须尽快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方式,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资源、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扶持,要更有所作为。除了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各类行政、税收负担外,还应加大金融扶持,鼓励社会创新、创业,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金融方面,给小企业的资金价格,可以采取“随行就市”的方式,根据“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真实反映银行在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中承担的风险及成本,强制运用行政手段拉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说,理性选择显然是安全边际更高的大型企业,最后小微企业还是贷不到款。为避免融资成本过高,政府可以适当给予贷款补贴。
此外,“国进民退”现象值得警惕。产业的整合、企业的兼并重组,是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但应遵循市场规律,一味地通过强制合并,不一定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标准,给各类企业在资金、土地、环保等方面,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新年新事新气象,可喜的是国家充分重视到小微企业的困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各地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也出台扶持措施,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的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内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微企业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蓬勃发展,搬走压在它们身上的“三座大山”,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的明天注定更加美好。如此,小微企业摆脱难过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
小微企业现状和困境
小微企业面临难过的日子,有专家分析认为:一是实际税负过重。小微企业的实际税负,超过其收入的30%,税费负担比国营大企业要重得多;二是投资领域过窄。民营的小微企业从事的一般都是竞争激烈、利润较低的行业,比如:餐饮、零售、家政等;三是融资难度太大。银行的信贷资金总是优先贷给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小微企业本来就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信贷紧缩的时候,银行更是会首先关上小微企业的信贷大门,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缺乏发展的资金,直接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政府应该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由于规模效益低,小微企业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对小微企业的培育又非常重要。即使是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欧美国家,政府也会在税费上对小微企业给予扶持。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去年10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此举大大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负。当然,为小微企业减负仍有较大的空间,在清理各种收费方面也还可以有所作为。
其次,政府应该打破众多领域的行政垄断。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早就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010年出台的“新36条”又进一步明确鼓励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六大领域。
在实践中,民间资本频频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眼看可以进去的领域,实际却一点也进不去,即使挤进去了,不久又被弹了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分工至各个部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分别承担相关任务。这意味着,“两门”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也很重视,并出台了不少规定。去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小微企业“船小好调头”
国家的有关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小客户服务的成本高、效益低,对国有大银行来说,确实很不划算;在国有企业、政府投资,也需要大量信贷资金的情况下,国有大银行当然要首先满足国有大企业、政府大项目。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培育一大批能与小微企业“对接”的民营小银行,同时在利率上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去年12月份,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了“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这一政策也给小微企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等系列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小微企业在2011年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去年1至7月份全国中小企业总体利润率不足3%,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企业出现停工甚至倒闭。2012年,新一轮的大规模用工对接工程即将开始,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不少地区又出现“用工荒”苗头。这对于利润本来已经很低、无力提高工资水平的小微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场严重的考验。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小微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在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产生的。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是我国乡镇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产品的普遍短缺;90年代中后期,出口带动成为经济主要重要推动力,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造就了大量的加工出口企业及配套小微企业。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原有的这些优势已逐渐消失,内需、外需都开始出现增长乏力迹象,小微企业面临着再一次转型的压力。
小微企业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当大的产业初具规模时,他们能进行快速的配套、补充和完善,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具有活力。从这一点来讲,小微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大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果经济转型得好,找到新经济增长点,小微企业就会“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经济转型得慢,小微企业就会经历更长的转型阵痛期。
“大船易搁浅,船小好调头”。大小企业密切配合,协调发展,能将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持久。小微企业本身就势单力薄,寿命短暂。就像小蝌蚪一样,绝大部分不是干死在烈日下,就是被呛死在浊水沟,很少能长成大青蛙。除非早点摆脱尾巴,爬上岸边,适应水陆两栖。小微企业是弱势群体,如果不能在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关心和帮扶,就像小草得不到阳光和雨露一样,肯定马上就会枯萎。
政府扶持要有所作为
小微企业,要紧盯机遇。除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也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的技术,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
小微企业,要练好内功。在各个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谁的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占得市场的主动。小微企业必须尽快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方式,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资源、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扶持,要更有所作为。除了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各类行政、税收负担外,还应加大金融扶持,鼓励社会创新、创业,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金融方面,给小企业的资金价格,可以采取“随行就市”的方式,根据“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真实反映银行在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中承担的风险及成本,强制运用行政手段拉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说,理性选择显然是安全边际更高的大型企业,最后小微企业还是贷不到款。为避免融资成本过高,政府可以适当给予贷款补贴。
此外,“国进民退”现象值得警惕。产业的整合、企业的兼并重组,是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但应遵循市场规律,一味地通过强制合并,不一定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标准,给各类企业在资金、土地、环保等方面,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新年新事新气象,可喜的是国家充分重视到小微企业的困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各地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也出台扶持措施,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的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内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微企业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蓬勃发展,搬走压在它们身上的“三座大山”,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的明天注定更加美好。如此,小微企业摆脱难过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