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前提倡的新课程标准提到,教育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思想认识,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终身发展。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中学生艺术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这种教学理念,体现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体现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那么如何落实新课改标准,把课堂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如何保证这些时间的有效性、合理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并有所升华呢?本文就北妇版《中华民族舞韵》谈谈看法。
《中华民族舞韵》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艺术》课本中的补充教材。它是一节囊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课,从“傣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四种舞蹈入手,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
一、创设情境,巧妙引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此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我以模拟“幸运52”现场的形式入手。首先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一个代表来进行抢答,然后每组选一个“助教”在黑板上画上属于自己组的一枚商标。我选择的题目均围绕着“民族舞蹈”这个中心点,并运用多媒体教学。
比如,第一题是这样的:“请问下面哪个不是蒙古族的歌舞表演形式?A马刀舞;B长鼓舞;C筷子舞。”答案是B长鼓舞。学生回答问题时,我进行点评,并且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抢答完后,对各组所得的商标进行统计,让商标最少的一组齐唱一首蒙古族民歌,其他同学打拍子。这样一次具有民族特色且不乏艺术氛围和生活性的活动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
二、讨论、点拨
即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索,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如:第一个大问题,欣赏傣族舞蹈《雀之灵》片段后,请学生回答:“该舞蹈演员模仿的是什么?该舞蹈的特点是什么?”在同学们根据观察作出回答后,我总结:该舞蹈模仿的是孔雀,其特点是手臂酥软无骨,讲究姿态造型,腿部快提慢落。根据对傣族舞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台前模仿几个动作,如三道弯、孔雀开屏等。我对同学们做的动作进行点评纠正,然后给回答正确表演规范的组加枚商标。
第二个大问题,介绍蒙古舞蹈和藏族舞蹈。我把这两种舞蹈放到一起讲解,先让同学们看两个舞蹈片断《天堂》和《珠穆朗玛》,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两种舞蹈的区别。我进行点评,一个表现对大草原的向往和热爱,一个则糅进现代绘画中的夸张变形,表现沉重的美感,塑造一个为理想而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少女,向往人的感情而又不得不为神的悲欢。当然两种舞蹈的特点也不一样,比如,蒙古舞蹈很注重肩部的动作,非常刚劲,而藏族舞蹈则注重腿部的颤膝和塌腰的动作,比较含蓄。最后,我教同学们几个典型的舞蹈动作,如蒙古舞蹈中的斗肩,要求手臂刚劲有力,藏族舞蹈中的颤膝,要求腿部放松并塌腰。然后请男同学和女同学面对面站着,男同学边唱边演跳蒙古舞蹈,女同学则演跳藏族舞蹈,再进行比较。
第三个大问题,介绍维吾尔族舞蹈。首先欣赏舞蹈《天山原色》片段,回答问题:“维吾尔族舞蹈有什么特点?”在同学回答后,我总结:维吾尔族舞蹈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要求舞者身体“板”、“直”。把握其风格特点后高歌一曲,齐唱《青春舞曲》。在演唱的过程中男生双手打节拍,女生边唱边跟着老师作舞蹈动作,如三步一抬要求动作干脆,身体板直。同时选几个同学组成乐队,给其他同学伴奏。此过程可先各自分组练习,再合起来练习几次,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此时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三、合作探究,实践体验
教师要有“开放式”、“生活化”的教学意识,“合作探究”的意识,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艺术课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来创作表演。根据新疆歌曲《达坂城的姑娘》,让学生创作一段舞蹈,可自行分组。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新疆的风土人情及歌舞表演以做参考。同时还提醒同学们注意维吾尔族的舞蹈特点。创作完后请同学们分组表演,可以通过形体来表演,也可以用画画的形式把舞蹈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来,我再点评。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不仅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达到有效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拓展及总结
教学目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东西,还要拓展视野,寻求更多的知识。因此,我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欣赏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以及国外民族舞蹈,如《长鼓舞》、《明亮的眼睛》等,并且简介了其他类型的舞蹈,比如:芭蕾舞、古典舞、现在舞等。最后比较各组所得的商标个数,给优秀的组加以表扬,然后大家齐唱《爱我中华》来结束此课。
五、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以舞蹈为主的艺术活动课。随着艺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活化。本节课是以民族舞蹈教学为主的新授课,在设计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从欣赏入手,以感受、体验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本节课不断为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提供了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
《中华民族舞韵》是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艺术》课本中的补充教材。它是一节囊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课,从“傣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四种舞蹈入手,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
一、创设情境,巧妙引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此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我以模拟“幸运52”现场的形式入手。首先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一个代表来进行抢答,然后每组选一个“助教”在黑板上画上属于自己组的一枚商标。我选择的题目均围绕着“民族舞蹈”这个中心点,并运用多媒体教学。
比如,第一题是这样的:“请问下面哪个不是蒙古族的歌舞表演形式?A马刀舞;B长鼓舞;C筷子舞。”答案是B长鼓舞。学生回答问题时,我进行点评,并且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抢答完后,对各组所得的商标进行统计,让商标最少的一组齐唱一首蒙古族民歌,其他同学打拍子。这样一次具有民族特色且不乏艺术氛围和生活性的活动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
二、讨论、点拨
即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索,教师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如:第一个大问题,欣赏傣族舞蹈《雀之灵》片段后,请学生回答:“该舞蹈演员模仿的是什么?该舞蹈的特点是什么?”在同学们根据观察作出回答后,我总结:该舞蹈模仿的是孔雀,其特点是手臂酥软无骨,讲究姿态造型,腿部快提慢落。根据对傣族舞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台前模仿几个动作,如三道弯、孔雀开屏等。我对同学们做的动作进行点评纠正,然后给回答正确表演规范的组加枚商标。
第二个大问题,介绍蒙古舞蹈和藏族舞蹈。我把这两种舞蹈放到一起讲解,先让同学们看两个舞蹈片断《天堂》和《珠穆朗玛》,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两种舞蹈的区别。我进行点评,一个表现对大草原的向往和热爱,一个则糅进现代绘画中的夸张变形,表现沉重的美感,塑造一个为理想而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少女,向往人的感情而又不得不为神的悲欢。当然两种舞蹈的特点也不一样,比如,蒙古舞蹈很注重肩部的动作,非常刚劲,而藏族舞蹈则注重腿部的颤膝和塌腰的动作,比较含蓄。最后,我教同学们几个典型的舞蹈动作,如蒙古舞蹈中的斗肩,要求手臂刚劲有力,藏族舞蹈中的颤膝,要求腿部放松并塌腰。然后请男同学和女同学面对面站着,男同学边唱边演跳蒙古舞蹈,女同学则演跳藏族舞蹈,再进行比较。
第三个大问题,介绍维吾尔族舞蹈。首先欣赏舞蹈《天山原色》片段,回答问题:“维吾尔族舞蹈有什么特点?”在同学回答后,我总结:维吾尔族舞蹈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要求舞者身体“板”、“直”。把握其风格特点后高歌一曲,齐唱《青春舞曲》。在演唱的过程中男生双手打节拍,女生边唱边跟着老师作舞蹈动作,如三步一抬要求动作干脆,身体板直。同时选几个同学组成乐队,给其他同学伴奏。此过程可先各自分组练习,再合起来练习几次,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此时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三、合作探究,实践体验
教师要有“开放式”、“生活化”的教学意识,“合作探究”的意识,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艺术课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来创作表演。根据新疆歌曲《达坂城的姑娘》,让学生创作一段舞蹈,可自行分组。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新疆的风土人情及歌舞表演以做参考。同时还提醒同学们注意维吾尔族的舞蹈特点。创作完后请同学们分组表演,可以通过形体来表演,也可以用画画的形式把舞蹈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来,我再点评。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不仅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达到有效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拓展及总结
教学目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东西,还要拓展视野,寻求更多的知识。因此,我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欣赏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以及国外民族舞蹈,如《长鼓舞》、《明亮的眼睛》等,并且简介了其他类型的舞蹈,比如:芭蕾舞、古典舞、现在舞等。最后比较各组所得的商标个数,给优秀的组加以表扬,然后大家齐唱《爱我中华》来结束此课。
五、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以舞蹈为主的艺术活动课。随着艺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活化。本节课是以民族舞蹈教学为主的新授课,在设计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从欣赏入手,以感受、体验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本节课不断为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提供了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