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在世界范围内饱受称赞的文学作品。透过阿富汗连绵的战火,人们深切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下艰难生存的阿富汗妇女们的悲惨命运和在无情的战火中惨遭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析了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在危难之中的生存和崛起。
关键词: 《灿烂千阳》 女性 自然 生态女性主义
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出版商周刊》的评论称:“……胡塞尼让我们看到,女人对家庭的爱竟能够让他们投入不可思议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性活过沧桑。”阿富汗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对于全球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往昔每日的新闻报道中,那战火连绵的昏暗场景至今还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阿富汗,这个硝烟弥漫的国家也因此给人们留下了模糊和阴暗的印象。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的卡勒德·胡塞尼通过《灿烂千阳》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连绵的战火,看到那个年代下,那个环境中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同样,这也是一扇洒满阳光和充满生机的窗,让我们回到那个混乱的年代,感受到因两位女性的坚持与挣扎而带给我们的微弱的希望之光。
《灿烂千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共51章。第一部分以女主角之一的玛丽雅姆的视角叙述她前半生的悲惨遭遇,影射了在阿富汗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里,女性惨不忍睹的生活和绝望的命运。第二个部分以莱拉的视角讲述了无情的战火将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残忍地摧毁并带走了她身边的所有亲人。莱拉的两个哥哥先在对抗前苏联的战争中丧生,她的父母随后也在阿富汗的战火中离开人世,连莱拉一生最想依靠的塔里克也在混乱中杳无音讯。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个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女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理想,却因为在阿富汗这个战乱弥漫的国家里,被命运无情地紧紧连在了一起。第三部分则是胡塞尼在文学写作上的创新之处,他并未选择玛丽雅姆和莱拉任何一个人的视角或一种思维进行叙述,而是以她们两人共同的视角讲述了她们和阿富汗一生的命运和发展。第四个部分重新回到莱拉的视角,因为在连年的战争中,玛丽雅姆和千千万万的阿富汗难民一样已经离开人世。阿富汗人民苦苦等待的“和平”终于在三十年后悄然而至。战后的阿富汗让受尽磨难和阴暗一生的阿富汗人民终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
然而,《灿烂千阳》并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战争中人们苦苦挣扎并同命运做斗争的简单故事,阅读过此书的读者们都不难发现,在书中作者不计其数地描述着阿富汗妇女们低下的地位和惨不忍睹的生活状态。这种积尘已久的女性歧视主义并不仅仅是战争的恶果。在阿富汗,对女性的压迫与支配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心态。持久深刻的男权主义思想在阿富汗这个硝烟弥漫的国家只是更加深了一层阴暗的色彩而已。还有另一个方面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在战争中的阿富汗硝烟弥漫,人们视觉中的景象只有灰色,听觉中回荡的只有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当人们连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全的时候,怎会有时间顾及生态的平衡和发展。生态的破坏和恶化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愈演愈烈。因此,在《灿烂千阳》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深刻的关系:正如生态女性主义所认为的,对女性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应透过弥漫在阿富汗上空的连绵战火感受在那个时代下女性和自然在挣扎中的生存和崛起。
一、自然与女性的共通之处
“自然与女性互为隐喻,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斗争与女性在人类社会进行的生存斗争遥相呼应”(南宫梅芳,2011)。在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统治中,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自然环境成了人类发展和牟取利益的最大牺牲品。人类为争夺利益和地位而导致的战争轮番上演着;众多的土地和植遭到无情的破坏和砍伐,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工业的迅速蓬勃发展促使二氧化碳和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扩散,继而造成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人类对环境如饥似渴的索取和侵占,使得这个曾经充满绿色和甜美气息的完美家园正渐渐地衰落和暗淡。当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女性压迫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清楚地领会到她们之间存在的共通之处。男权主义者通过将土地、水和森林等资源从女性的掌握和控制中拿走,毁掉了女性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而成为男性的依附,同时也毁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斯娃·德·奥波妮指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灿烂千阳》中,年幼时的玛丽雅姆和妈妈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丘上,正是因为没有人类纷乱和焦躁的足迹,这座僻静的山丘俨然成为自然和女性的和谐相依的家园。“人们若要到这个地方来,得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向山上走,这条路是赫拉特到古尔德曼村的主干道的分岔路,两旁长满了膝盖那么高的杂草,点缀着白色和鲜黄色的白杨树和胡杨树,还有一簇簇的野生灌木。……山路的末端和一条宽阔的溪流垂直相交;这条山溪从环绕古尔德曼村的沙菲德山脉奔流而下,生长着很多鲑鱼。朝着群峰的方向,再往上游两百米,有一圈围城圆形的垂柳”。这段风景是战争前的阿富汗自然环境的一个写照,也正是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那段时间的缩影,在这里,玛丽雅姆和她的母亲是女性的代表,她们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正是影射了一个没有男权统治的美好的生活环境。当然,生态女性主义所主张的正是按照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学原则重新构建人类社会,但是并不意味着片面地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想要建构一个多样化的如自然界般平等、和谐的生态网络。并且它强调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女性主义回应,主张积极改善女性与环境的状况,并且认为这两项任务是息息相关的。“挽救地球的生态环境,要从消除两性之间的压迫关系开始”(南宫梅芳,2011)。
二、硝烟中女性的崛起
“性别统治和男权是最古老的压迫形式,在发展的规划中,它以新的和更加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灿烂千阳》中,这种对女性极端压迫的男权主义思想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并渗透在阿富汗漫长战争中的每一缕硝烟中。当玛丽雅姆还是孩子的时候,她的母亲娜娜就对她说过: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当然,年幼的她当时根本不能理解娜娜的意思,背负着被称为“哈拉米”(私生子)的重担,天真和无知的好奇心促使她选择离开这个只有她们母女的世外桃源,从此踏上了她悲惨一生的不归之路。 范达娜·席瓦侧重于研究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妇女和自然界遭受的剥削与压迫。她认为:“第三世界的妇女是在创作和维持生命反面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女性原则。女性原则的内涵是能动的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生命的神圣性。”(关春玲,1996)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莱拉跟玛丽雅姆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的背景,她有着一个完整的家,从小就有着母亲的疼爱,爸爸的教导,哥哥的陪伴,却因为这个残酷的男权统治的战争毁灭了她们的梦想并让她们人生的旅途从此交织在了一起。当然,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是命运的玩笑和巧合,玛丽雅姆被父亲无情地遗弃和莱拉被塔里克无奈地遗弃都向我们诉说着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才能获得生存的地位和选择的权利,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一生的发展轨迹。同病相怜的两个悲惨命运的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在遭受她们丈夫拉希德的残酷虐待下,在阿富汗无情战火的轰鸣下,为了寻找到通向和平和幸福的那扇洒满阳光的窗付出了整个人生巨大的代价。在玛丽雅姆被行刑前的那一刻,她是欣慰的,她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种安宁的感觉。“她想到她进入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颗杂草。然而,当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了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玛丽雅姆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觉悟正是女性从男性的压迫中崛起的象征和前进的开端。
三、自然与人类的对立与共存
生态女性主义者苏珊·格里芬认为:“我们不再感到我们是这个地球的一部分。我们把其他造物视为仇敌。森林消失,空气污染,水污染……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放弃了自我。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毁掉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肉体,甚至我们的遗传基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认为自然是服务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应该统治自然,自然理所应当为人类的向前发展做出应有的牺牲。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人对自然的支配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的全球变暖等问题,尝到恶果的人们渐渐意识到不是人类统治自然,恰恰相反,是自然生态牵制住人类继续发展的步伐,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调整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必定是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在《灿烂千阳》的结尾部分,人类之间的战争暂时得到平息,饱经战争摧残的阿富汗人在喀布尔久违的泥泞中发出心底的声音:“我们想要喀布尔恢复绿色。”这是深埋在阿富汗人们心中长达三十年的一句话,也是全人类应当引以为鉴的一个还算为时不晚的启示。当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在这条通往毁灭之路的迷途上徘徊并不知所措时,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地从自我中心意识中醒悟过来,朝着生态和谐发展的方向移动,真正与自然相互依附和平等共存。
卡洛琳·麦茜特说过,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与压迫和对于女性的支配与压迫在思维框架上是同源的。范达娜·席瓦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就是恢复女性原则,而女性原则的恢复就是视自然和妇女为生命和财富的源泉,创造和保持生命的主题力量,向妇女和自然界学习生态智慧,重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公正和谐的关系。当全人类把我们本身看成是一种生态存在,在发展的同时重视并致力于保护生态系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相伴我们的才是和谐和美好的大家园。
有阳光雨露,万物才能生存,生态才能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平衡;当阿富汗的女性们真正站起来脱下布卡并开始崭新人生的时候,她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人世间灿烂千阳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2).
[3]南宫梅芳,朱红梅等.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文化与自然的文学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苏珊·格里芬著.张民生,范代忠译.自然女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Vandana Shiva,Woman in Nature,Susan J.Armstrong,ed.,Environmental Ethics,1993.
关键词: 《灿烂千阳》 女性 自然 生态女性主义
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出版商周刊》的评论称:“……胡塞尼让我们看到,女人对家庭的爱竟能够让他们投入不可思议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性活过沧桑。”阿富汗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对于全球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往昔每日的新闻报道中,那战火连绵的昏暗场景至今还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阿富汗,这个硝烟弥漫的国家也因此给人们留下了模糊和阴暗的印象。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的卡勒德·胡塞尼通过《灿烂千阳》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连绵的战火,看到那个年代下,那个环境中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同样,这也是一扇洒满阳光和充满生机的窗,让我们回到那个混乱的年代,感受到因两位女性的坚持与挣扎而带给我们的微弱的希望之光。
《灿烂千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共51章。第一部分以女主角之一的玛丽雅姆的视角叙述她前半生的悲惨遭遇,影射了在阿富汗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里,女性惨不忍睹的生活和绝望的命运。第二个部分以莱拉的视角讲述了无情的战火将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残忍地摧毁并带走了她身边的所有亲人。莱拉的两个哥哥先在对抗前苏联的战争中丧生,她的父母随后也在阿富汗的战火中离开人世,连莱拉一生最想依靠的塔里克也在混乱中杳无音讯。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个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女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理想,却因为在阿富汗这个战乱弥漫的国家里,被命运无情地紧紧连在了一起。第三部分则是胡塞尼在文学写作上的创新之处,他并未选择玛丽雅姆和莱拉任何一个人的视角或一种思维进行叙述,而是以她们两人共同的视角讲述了她们和阿富汗一生的命运和发展。第四个部分重新回到莱拉的视角,因为在连年的战争中,玛丽雅姆和千千万万的阿富汗难民一样已经离开人世。阿富汗人民苦苦等待的“和平”终于在三十年后悄然而至。战后的阿富汗让受尽磨难和阴暗一生的阿富汗人民终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
然而,《灿烂千阳》并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战争中人们苦苦挣扎并同命运做斗争的简单故事,阅读过此书的读者们都不难发现,在书中作者不计其数地描述着阿富汗妇女们低下的地位和惨不忍睹的生活状态。这种积尘已久的女性歧视主义并不仅仅是战争的恶果。在阿富汗,对女性的压迫与支配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心态。持久深刻的男权主义思想在阿富汗这个硝烟弥漫的国家只是更加深了一层阴暗的色彩而已。还有另一个方面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在战争中的阿富汗硝烟弥漫,人们视觉中的景象只有灰色,听觉中回荡的只有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当人们连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全的时候,怎会有时间顾及生态的平衡和发展。生态的破坏和恶化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愈演愈烈。因此,在《灿烂千阳》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深刻的关系:正如生态女性主义所认为的,对女性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应透过弥漫在阿富汗上空的连绵战火感受在那个时代下女性和自然在挣扎中的生存和崛起。
一、自然与女性的共通之处
“自然与女性互为隐喻,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斗争与女性在人类社会进行的生存斗争遥相呼应”(南宫梅芳,2011)。在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统治中,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自然环境成了人类发展和牟取利益的最大牺牲品。人类为争夺利益和地位而导致的战争轮番上演着;众多的土地和植遭到无情的破坏和砍伐,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工业的迅速蓬勃发展促使二氧化碳和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扩散,继而造成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人类对环境如饥似渴的索取和侵占,使得这个曾经充满绿色和甜美气息的完美家园正渐渐地衰落和暗淡。当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女性压迫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清楚地领会到她们之间存在的共通之处。男权主义者通过将土地、水和森林等资源从女性的掌握和控制中拿走,毁掉了女性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而成为男性的依附,同时也毁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斯娃·德·奥波妮指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灿烂千阳》中,年幼时的玛丽雅姆和妈妈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丘上,正是因为没有人类纷乱和焦躁的足迹,这座僻静的山丘俨然成为自然和女性的和谐相依的家园。“人们若要到这个地方来,得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向山上走,这条路是赫拉特到古尔德曼村的主干道的分岔路,两旁长满了膝盖那么高的杂草,点缀着白色和鲜黄色的白杨树和胡杨树,还有一簇簇的野生灌木。……山路的末端和一条宽阔的溪流垂直相交;这条山溪从环绕古尔德曼村的沙菲德山脉奔流而下,生长着很多鲑鱼。朝着群峰的方向,再往上游两百米,有一圈围城圆形的垂柳”。这段风景是战争前的阿富汗自然环境的一个写照,也正是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那段时间的缩影,在这里,玛丽雅姆和她的母亲是女性的代表,她们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正是影射了一个没有男权统治的美好的生活环境。当然,生态女性主义所主张的正是按照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学原则重新构建人类社会,但是并不意味着片面地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想要建构一个多样化的如自然界般平等、和谐的生态网络。并且它强调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女性主义回应,主张积极改善女性与环境的状况,并且认为这两项任务是息息相关的。“挽救地球的生态环境,要从消除两性之间的压迫关系开始”(南宫梅芳,2011)。
二、硝烟中女性的崛起
“性别统治和男权是最古老的压迫形式,在发展的规划中,它以新的和更加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灿烂千阳》中,这种对女性极端压迫的男权主义思想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并渗透在阿富汗漫长战争中的每一缕硝烟中。当玛丽雅姆还是孩子的时候,她的母亲娜娜就对她说过: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当然,年幼的她当时根本不能理解娜娜的意思,背负着被称为“哈拉米”(私生子)的重担,天真和无知的好奇心促使她选择离开这个只有她们母女的世外桃源,从此踏上了她悲惨一生的不归之路。 范达娜·席瓦侧重于研究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妇女和自然界遭受的剥削与压迫。她认为:“第三世界的妇女是在创作和维持生命反面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女性原则。女性原则的内涵是能动的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生命的神圣性。”(关春玲,1996)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莱拉跟玛丽雅姆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的背景,她有着一个完整的家,从小就有着母亲的疼爱,爸爸的教导,哥哥的陪伴,却因为这个残酷的男权统治的战争毁灭了她们的梦想并让她们人生的旅途从此交织在了一起。当然,她们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是命运的玩笑和巧合,玛丽雅姆被父亲无情地遗弃和莱拉被塔里克无奈地遗弃都向我们诉说着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才能获得生存的地位和选择的权利,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一生的发展轨迹。同病相怜的两个悲惨命运的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在遭受她们丈夫拉希德的残酷虐待下,在阿富汗无情战火的轰鸣下,为了寻找到通向和平和幸福的那扇洒满阳光的窗付出了整个人生巨大的代价。在玛丽雅姆被行刑前的那一刻,她是欣慰的,她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种安宁的感觉。“她想到她进入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颗杂草。然而,当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了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玛丽雅姆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觉悟正是女性从男性的压迫中崛起的象征和前进的开端。
三、自然与人类的对立与共存
生态女性主义者苏珊·格里芬认为:“我们不再感到我们是这个地球的一部分。我们把其他造物视为仇敌。森林消失,空气污染,水污染……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放弃了自我。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毁掉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肉体,甚至我们的遗传基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认为自然是服务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应该统治自然,自然理所应当为人类的向前发展做出应有的牺牲。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人对自然的支配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的全球变暖等问题,尝到恶果的人们渐渐意识到不是人类统治自然,恰恰相反,是自然生态牵制住人类继续发展的步伐,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调整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必定是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在《灿烂千阳》的结尾部分,人类之间的战争暂时得到平息,饱经战争摧残的阿富汗人在喀布尔久违的泥泞中发出心底的声音:“我们想要喀布尔恢复绿色。”这是深埋在阿富汗人们心中长达三十年的一句话,也是全人类应当引以为鉴的一个还算为时不晚的启示。当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在这条通往毁灭之路的迷途上徘徊并不知所措时,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地从自我中心意识中醒悟过来,朝着生态和谐发展的方向移动,真正与自然相互依附和平等共存。
卡洛琳·麦茜特说过,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与压迫和对于女性的支配与压迫在思维框架上是同源的。范达娜·席瓦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就是恢复女性原则,而女性原则的恢复就是视自然和妇女为生命和财富的源泉,创造和保持生命的主题力量,向妇女和自然界学习生态智慧,重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公正和谐的关系。当全人类把我们本身看成是一种生态存在,在发展的同时重视并致力于保护生态系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相伴我们的才是和谐和美好的大家园。
有阳光雨露,万物才能生存,生态才能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平衡;当阿富汗的女性们真正站起来脱下布卡并开始崭新人生的时候,她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人世间灿烂千阳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2).
[3]南宫梅芳,朱红梅等.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文化与自然的文学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苏珊·格里芬著.张民生,范代忠译.自然女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Vandana Shiva,Woman in Nature,Susan J.Armstrong,ed.,Environmental Ethic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