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盛极一时的题材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其属于风俗画类。“婴戏图”是画家通过描绘古代儿童玩耍及节日活动的场景,来展现社会风俗面貌和儿童的生存状态的一类绘画题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历史信息。鉴于参与创作的人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婴戏图”不仅体现出多样的绘画特色和艺术风格,更加包容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婴戏图”在宋代时期数量之多、技法之高,是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在整个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婴戏图;发展脉络;艺术风格;传统理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2
一、“婴戏图”的基本概况
“婴戏图”是描绘儿童游戏及生活场景的一种绘画类型。这里的“婴”并非指“婴儿”,而是泛指儿童。“婴戏图”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丰富活泼的画面、童趣盎然的形态,充分表现出孩童那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心。
中国绘画婴孩的传统由来已久:从魏晋时期开始,儿童形象开始被纳入人物画中;隋唐时期,专门以表现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婴戏图”产生;宋代,“婴戏图”开始走向成熟;元明清,“婴戏图”发展步伐放缓,并逐渐走向衰落。
在各类“婴戏图”中,对儿童的描绘应该是创作的重头戏。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重在表现儿童生动活泼的心灵,稚拙可爱的体态,使人顿生爱怜之情。画家通过对画面的合理有序的布局,娴熟老练的技法以及活泼明艳的用色,充分将儿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
“婴戏图”除了表现儿童的神情与体态之外,在更深意义上而言,它蕴含着一定的寓意和隐喻。安静平和的画面背景,戏耍玩闹的儿童神态,温和饱满的画面色调……无不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气氛和吉祥的寓意。因此,“婴戏图”融合着中国传统思想和理念,这对研究和完善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宋代“婴戏图”图案特色
对于“婴戏图”的分类,首先应该从其服务的对象分析入手。正如胡懿勋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女性与儿童图像谱系研究》中指出“这种创作是依照宫廷的习惯、礼制或贵族的实际需求而来,……单纯地为了贵族的喜好或者记录贵族子弟的生活景象,作为生活的图像纪录”。由此可见,“婴戏图”主要记载的是贵族子弟的生活,根据这一群体的特性,可以将宋代“婴戏图”分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类和具有隐喻内涵类两种。
(一)生活气息浓厚的“婴戏图”
1、重在描绘生活场景类
宋代的婴戏题材绘画也侧重于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多体现出平淡、祥和、亲切的感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例如宋代苏汉臣的《婴戏图轴》,描绘了两个男孩扑蝶的情景:时当盛夏,婴儿皆身着薄纱衣裤,其中一个男孩正轻步向前,张开双手去捕捉飞舞于野花间的蝴蝶;另一个孩子伏坐在地上,手执纨扇注视着他的伙伴。两个婴孩一静一动,在扑蝶的情节中相映成趣。画家多用遒劲而简洁的线描勾画出富于质感的纱衣,从中透出丰满的躯体,笔墨不多,但表现得精彩之极。人物的神情动态也刻画得精妙入微。补景仅画一棵野花,恰到好处地显现出环境氛围,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2、对傀儡戏的模仿再现类
傀儡戏是民间戏曲中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多有艺人操作木偶伴随宗教仪式进行表演。傀儡戏在中国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土傀儡和木傀儡。古代跳鬼驱魔,黄金四目的方向其实是引柩守墓的勇士,他因其形状傀儡,跳跃做戏故称“傀儡戏”。北宋时期傀儡戏有了广泛的发展,种类较多,有“杖头傀儡”和“悬丝傀儡”,对傀儡戏的模仿也多在“婴戏图”出现。
例如《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个婴孩在模仿傀儡戏的场景:一婴孩在幕后操纵着傀儡木偶,前面两儿童正高兴地充当观众,旁边另一婴孩在敲打乐器。婴 孩乐在其中,其形象很是可爱。傀儡戏本来是丧葬活动中的驱邪表演,通过傀儡戏的象征性表演,达到仪式所要实现的人的某种愿望。由此可见,画家创作《傀儡婴戏图》的目的也就在于希望达到某种期望。
(二)具有隐喻内涵的“婴戏图”
宋代婴戏题材绘画包含一定的隐含寓意,或期盼多子多孙,或表达去灾辟邪。此类“婴戏图”吸收了诸多民间绘画因素,采用隐喻、假借、象征等手法来寄托民众信仰,寄托人们祈求平安、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1、隐喻美好愿望类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多子多孙、儿孙满堂”的追求甚是强烈,它蕴涵了社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愿望,而宋代“婴戏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理。
例如《百子嬉春图》就是隐喻“多子多孙”观念的佳作。“百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由于“百”具有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一种极致的状态,“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孙生生不息,体现生命繁衍的美好愿望。《百子嬉春图》中描绘了新春佳节之时,孩童舞狮、奏乐、演影戏、放风筝等活动。其中多个场景隐喻了吉祥寓意:图中放风筝情节在古代有释放晦气邪气之意,婴孩与麒麟寓意为“麒麟送子”等。
2、象征驱鬼辟邪保平安类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是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流传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例如苏焯的《端阳婴戏图轴》,描绘了三个顽皮的孩子戏耍的场景:其中一个调皮的孩童一手拿两个石榴,一手拎着一只用线绳系着的蟾蜍,正把蟾蜍往小伙伴头上放,小伙伴害怕得连忙用手捂住头,另一个孩子见状冲上去,准备夺下蟾蜍解救伙伴,画面被定格在这一瞬间,孩童的顽皮和可爱跃然纸上。孩童以线绳系蟾蜍,有戏蟾、驱蟾之意。另外古代有石榴开百子之说,石榴果实多子被赞誉为千子如一,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象征,此图把蟾蜍和石榴放在同一孩童手中,驱邪祈福的双重用意不言而喻。三、“婴戏图”体现出的传统理念
“婴戏图”产生的理论依据就是道家哲学中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道家看来,婴儿最是纯真朴实,少私寡欲,是人与自然最能和谐统一的象征,是 “天人合一”的代表。古人讲究理智与情感、豁达与约束的平衡,将宁静自然、返璞归真、自我超脱看成是最佳心理,将整体统一对局部矛盾的超越看做是回归自然的和谐,即老子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婴孩就是道家和谐理论中的指代标准,那么“婴戏图”也就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家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黄宾虹.虹庐画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
[2]江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3]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4]李红编辑.中国人物画经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陈杰.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J].四川文物,2005,(05).
[7]宋丙玲.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10,(09).
作者简介:
曹守泉,山东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图案学与中国传统图形研究方向)。
关键词:婴戏图;发展脉络;艺术风格;传统理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6-2
一、“婴戏图”的基本概况
“婴戏图”是描绘儿童游戏及生活场景的一种绘画类型。这里的“婴”并非指“婴儿”,而是泛指儿童。“婴戏图”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丰富活泼的画面、童趣盎然的形态,充分表现出孩童那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心。
中国绘画婴孩的传统由来已久:从魏晋时期开始,儿童形象开始被纳入人物画中;隋唐时期,专门以表现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婴戏图”产生;宋代,“婴戏图”开始走向成熟;元明清,“婴戏图”发展步伐放缓,并逐渐走向衰落。
在各类“婴戏图”中,对儿童的描绘应该是创作的重头戏。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重在表现儿童生动活泼的心灵,稚拙可爱的体态,使人顿生爱怜之情。画家通过对画面的合理有序的布局,娴熟老练的技法以及活泼明艳的用色,充分将儿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
“婴戏图”除了表现儿童的神情与体态之外,在更深意义上而言,它蕴含着一定的寓意和隐喻。安静平和的画面背景,戏耍玩闹的儿童神态,温和饱满的画面色调……无不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气氛和吉祥的寓意。因此,“婴戏图”融合着中国传统思想和理念,这对研究和完善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宋代“婴戏图”图案特色
对于“婴戏图”的分类,首先应该从其服务的对象分析入手。正如胡懿勋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女性与儿童图像谱系研究》中指出“这种创作是依照宫廷的习惯、礼制或贵族的实际需求而来,……单纯地为了贵族的喜好或者记录贵族子弟的生活景象,作为生活的图像纪录”。由此可见,“婴戏图”主要记载的是贵族子弟的生活,根据这一群体的特性,可以将宋代“婴戏图”分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类和具有隐喻内涵类两种。
(一)生活气息浓厚的“婴戏图”
1、重在描绘生活场景类
宋代的婴戏题材绘画也侧重于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多体现出平淡、祥和、亲切的感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例如宋代苏汉臣的《婴戏图轴》,描绘了两个男孩扑蝶的情景:时当盛夏,婴儿皆身着薄纱衣裤,其中一个男孩正轻步向前,张开双手去捕捉飞舞于野花间的蝴蝶;另一个孩子伏坐在地上,手执纨扇注视着他的伙伴。两个婴孩一静一动,在扑蝶的情节中相映成趣。画家多用遒劲而简洁的线描勾画出富于质感的纱衣,从中透出丰满的躯体,笔墨不多,但表现得精彩之极。人物的神情动态也刻画得精妙入微。补景仅画一棵野花,恰到好处地显现出环境氛围,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2、对傀儡戏的模仿再现类
傀儡戏是民间戏曲中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多有艺人操作木偶伴随宗教仪式进行表演。傀儡戏在中国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土傀儡和木傀儡。古代跳鬼驱魔,黄金四目的方向其实是引柩守墓的勇士,他因其形状傀儡,跳跃做戏故称“傀儡戏”。北宋时期傀儡戏有了广泛的发展,种类较多,有“杖头傀儡”和“悬丝傀儡”,对傀儡戏的模仿也多在“婴戏图”出现。
例如《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个婴孩在模仿傀儡戏的场景:一婴孩在幕后操纵着傀儡木偶,前面两儿童正高兴地充当观众,旁边另一婴孩在敲打乐器。婴 孩乐在其中,其形象很是可爱。傀儡戏本来是丧葬活动中的驱邪表演,通过傀儡戏的象征性表演,达到仪式所要实现的人的某种愿望。由此可见,画家创作《傀儡婴戏图》的目的也就在于希望达到某种期望。
(二)具有隐喻内涵的“婴戏图”
宋代婴戏题材绘画包含一定的隐含寓意,或期盼多子多孙,或表达去灾辟邪。此类“婴戏图”吸收了诸多民间绘画因素,采用隐喻、假借、象征等手法来寄托民众信仰,寄托人们祈求平安、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1、隐喻美好愿望类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多子多孙、儿孙满堂”的追求甚是强烈,它蕴涵了社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愿望,而宋代“婴戏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理。
例如《百子嬉春图》就是隐喻“多子多孙”观念的佳作。“百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由于“百”具有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一种极致的状态,“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孙生生不息,体现生命繁衍的美好愿望。《百子嬉春图》中描绘了新春佳节之时,孩童舞狮、奏乐、演影戏、放风筝等活动。其中多个场景隐喻了吉祥寓意:图中放风筝情节在古代有释放晦气邪气之意,婴孩与麒麟寓意为“麒麟送子”等。
2、象征驱鬼辟邪保平安类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是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流传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例如苏焯的《端阳婴戏图轴》,描绘了三个顽皮的孩子戏耍的场景:其中一个调皮的孩童一手拿两个石榴,一手拎着一只用线绳系着的蟾蜍,正把蟾蜍往小伙伴头上放,小伙伴害怕得连忙用手捂住头,另一个孩子见状冲上去,准备夺下蟾蜍解救伙伴,画面被定格在这一瞬间,孩童的顽皮和可爱跃然纸上。孩童以线绳系蟾蜍,有戏蟾、驱蟾之意。另外古代有石榴开百子之说,石榴果实多子被赞誉为千子如一,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象征,此图把蟾蜍和石榴放在同一孩童手中,驱邪祈福的双重用意不言而喻。三、“婴戏图”体现出的传统理念
“婴戏图”产生的理论依据就是道家哲学中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道家看来,婴儿最是纯真朴实,少私寡欲,是人与自然最能和谐统一的象征,是 “天人合一”的代表。古人讲究理智与情感、豁达与约束的平衡,将宁静自然、返璞归真、自我超脱看成是最佳心理,将整体统一对局部矛盾的超越看做是回归自然的和谐,即老子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婴孩就是道家和谐理论中的指代标准,那么“婴戏图”也就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家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黄宾虹.虹庐画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
[2]江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3]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4]李红编辑.中国人物画经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陈杰.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J].四川文物,2005,(05).
[7]宋丙玲.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10,(09).
作者简介:
曹守泉,山东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图案学与中国传统图形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