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桦》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樺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四重境界;诗歌奥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94-02
站在四年级学生角度看,这首诗无疑极具阅读价值,同时也极具挑战性。说它极具阅读价值,是源于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说它极具挑战性,是源于诗歌内容、作者、内涵等和学生的距离。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设计了“跨越四重境界,探寻诗歌奥秘”的教学流程,引领着学生走过了一段有价值的诗歌阅读历程[1]。
一、品读文字解意象
白桦是诗中极具美学价值的中心意象,是作者描写、赞美的中心事物,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基点。了解了这一意象的作用也就向抓住作者的情感内核走近了一步。而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捕捉,是不难抓住其特点的。因此,“自读、自品,合作交流”是这一环节的主导思想。教学流程如下。
(1)自读全诗,想想白桦有什么特点?
(2)品读批注,哪些字词表现了白桦的美?
(3)交流提升,说说你的发现,白桦有着怎样的美?
(4)朗读展示,用声音表现诗中白桦之美。
这四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辅助,达成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初识白桦形象的目标。
这一环节以理解意象——白桦的形象为主,主要通过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来达成,这是四年级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同伴的力量能够达成的。因此,本环节教学中,学生唱主角,教师退二线。
二、想象画面入意境
诗中的白桦生长在“我”的窗外,因此,它成了“我”的伙伴。白桦随时随地地陪伴着“我”,“我”也随时随地欣赏着它。诗中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白桦倩影,为“我”从多角度来观察、欣赏白桦做了准备。以白桦为主角的画面令“我”着迷,令“我”陶醉。要走近白桦,想象以白桦为中心的那一幅幅画面是最有效的路径。因此,“朗读、想象,语言描绘”构成了这一环节的主体。流程如下:
(1)听读想象,给脑海中的白桦倩影取个名;
(2)配乐想象,给那一幅幅画面配上文字解说;
(3)诵读想象,给心中那一棵棵白桦唱首赞歌;
(4)变境想象,说说白桦在其他季节中的形象美。
以想象为路径,引导阅读主体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中那独特的意境美,是常规手段,也是有效手段。本环节中,多种角度的想象,让白桦的美好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让学生与白桦之间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这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白桦的形美、质美,也让白桦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这内心的认同,内心的喜爱是学生进一步走进诗歌,走进作者内容的必备条件。
想象,是儿童进入文学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儿童理解文本世界,得到美的熏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四年级儿童而言,想象是他们的特长。因此,多角度、多层次的想象活动,对于体悟诗歌意境来说,应当是不二之选。
三、类比阅读体意韵
白桦之于叶赛宁,就仿佛曹文轩笔下的油麻地、吴冠中画中的水乡小舟,是作品最重要的意象。白桦这一意象凝结着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这一意象在叶赛宁心中的地位,是身在中国的四年级学生难以体察的。而叶赛宁则用他更多的诗篇为学生理解他的情感提供了帮助。因此,这一环节就由“拓展、类比,交流探讨”为主体。流程如下:
(1)自读思考,找出这几首诗中的主体形象;
(2)选读其一,思考白桦在该诗中的特点;
(3)讨论交流,探寻诗中屡屡出现白桦的原因;
(4)回读《白桦》,想象诗文背后作者的形象。
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世界,体悟其独特的意韵是诗歌阅读中重要的一环。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这为多文本阅读的进行带来了困难,成为了直接体悟诗歌意韵的一道难过之槛。本环节中,“类比抓共性”“选择研特点”“讨论找缘由”“回读再体会”的策略,小步前进,步步为营,正是为四年级学生突破这一难点而量身定制的。
四、引入资料感意能
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认为叶赛宁是“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是的,叶赛宁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的梁赞省,处处是森林,处处有白桦。他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和对大自然无限的爱;他借白桦诉说着自己对文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限情。读诗,不仅要学会透过意境,受到美的熏陶;透过文字,体悟美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透过美的诗文,得到精神的洗涤。这是诗歌教学的难点。对这首诗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可以做些尝试。为此,笔者设计这样的流程。
(1)课件展示,美丽的俄罗斯风光——成片成片的挺拔向上的白桦林。
(2)文字资料,作者叶赛宁的生平及其作品介绍。
(3)人物及作品评价——以俄罗斯诗人的评价为主。
(4)随堂练笔:读《白桦》有感。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挖掘四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作品蕴含的作者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炽烈而深厚的情感。这样就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一文一人,引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一教学过程,寄托着教者对学生从这首诗的阅读历程中获得爱国、爱家的情感,汲取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启蒙的期待。
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发言虽显稚嫩,但其思维的角度已足够令人惊喜。叶赛宁作品中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爱其实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财富定能在他的中国小读者身上生根发芽。相信这小芽一定会长成大树,为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供一定的帮助。
诗歌是人类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学生获得语言、精神营养的重要源头。如何让这一宝贵资源深受学生喜爱,是诗歌教学应当面对的挑战。本课教学从意象到意境,从意韵的体悟走向意能的获得,让学生在汲取诗的文字、美学等营养的同时,获得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爱的启蒙。这是这首诗教学的最大收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诗歌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的四重境界[J].今日教育,2010(8).
【关键词】四重境界;诗歌奥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94-02
站在四年级学生角度看,这首诗无疑极具阅读价值,同时也极具挑战性。说它极具阅读价值,是源于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说它极具挑战性,是源于诗歌内容、作者、内涵等和学生的距离。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设计了“跨越四重境界,探寻诗歌奥秘”的教学流程,引领着学生走过了一段有价值的诗歌阅读历程[1]。
一、品读文字解意象
白桦是诗中极具美学价值的中心意象,是作者描写、赞美的中心事物,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基点。了解了这一意象的作用也就向抓住作者的情感内核走近了一步。而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捕捉,是不难抓住其特点的。因此,“自读、自品,合作交流”是这一环节的主导思想。教学流程如下。
(1)自读全诗,想想白桦有什么特点?
(2)品读批注,哪些字词表现了白桦的美?
(3)交流提升,说说你的发现,白桦有着怎样的美?
(4)朗读展示,用声音表现诗中白桦之美。
这四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辅助,达成读懂诗歌字面意思,初识白桦形象的目标。
这一环节以理解意象——白桦的形象为主,主要通过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来达成,这是四年级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同伴的力量能够达成的。因此,本环节教学中,学生唱主角,教师退二线。
二、想象画面入意境
诗中的白桦生长在“我”的窗外,因此,它成了“我”的伙伴。白桦随时随地地陪伴着“我”,“我”也随时随地欣赏着它。诗中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白桦倩影,为“我”从多角度来观察、欣赏白桦做了准备。以白桦为主角的画面令“我”着迷,令“我”陶醉。要走近白桦,想象以白桦为中心的那一幅幅画面是最有效的路径。因此,“朗读、想象,语言描绘”构成了这一环节的主体。流程如下:
(1)听读想象,给脑海中的白桦倩影取个名;
(2)配乐想象,给那一幅幅画面配上文字解说;
(3)诵读想象,给心中那一棵棵白桦唱首赞歌;
(4)变境想象,说说白桦在其他季节中的形象美。
以想象为路径,引导阅读主体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中那独特的意境美,是常规手段,也是有效手段。本环节中,多种角度的想象,让白桦的美好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让学生与白桦之间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这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白桦的形美、质美,也让白桦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这内心的认同,内心的喜爱是学生进一步走进诗歌,走进作者内容的必备条件。
想象,是儿童进入文学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儿童理解文本世界,得到美的熏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四年级儿童而言,想象是他们的特长。因此,多角度、多层次的想象活动,对于体悟诗歌意境来说,应当是不二之选。
三、类比阅读体意韵
白桦之于叶赛宁,就仿佛曹文轩笔下的油麻地、吴冠中画中的水乡小舟,是作品最重要的意象。白桦这一意象凝结着作者对家乡的情感。这一意象在叶赛宁心中的地位,是身在中国的四年级学生难以体察的。而叶赛宁则用他更多的诗篇为学生理解他的情感提供了帮助。因此,这一环节就由“拓展、类比,交流探讨”为主体。流程如下:
(1)自读思考,找出这几首诗中的主体形象;
(2)选读其一,思考白桦在该诗中的特点;
(3)讨论交流,探寻诗中屡屡出现白桦的原因;
(4)回读《白桦》,想象诗文背后作者的形象。
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世界,体悟其独特的意韵是诗歌阅读中重要的一环。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这为多文本阅读的进行带来了困难,成为了直接体悟诗歌意韵的一道难过之槛。本环节中,“类比抓共性”“选择研特点”“讨论找缘由”“回读再体会”的策略,小步前进,步步为营,正是为四年级学生突破这一难点而量身定制的。
四、引入资料感意能
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认为叶赛宁是“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是的,叶赛宁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的梁赞省,处处是森林,处处有白桦。他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家乡和对大自然无限的爱;他借白桦诉说着自己对文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限情。读诗,不仅要学会透过意境,受到美的熏陶;透过文字,体悟美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透过美的诗文,得到精神的洗涤。这是诗歌教学的难点。对这首诗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可以做些尝试。为此,笔者设计这样的流程。
(1)课件展示,美丽的俄罗斯风光——成片成片的挺拔向上的白桦林。
(2)文字资料,作者叶赛宁的生平及其作品介绍。
(3)人物及作品评价——以俄罗斯诗人的评价为主。
(4)随堂练笔:读《白桦》有感。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挖掘四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作品蕴含的作者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炽烈而深厚的情感。这样就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一文一人,引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一教学过程,寄托着教者对学生从这首诗的阅读历程中获得爱国、爱家的情感,汲取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启蒙的期待。
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发言虽显稚嫩,但其思维的角度已足够令人惊喜。叶赛宁作品中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爱其实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财富定能在他的中国小读者身上生根发芽。相信这小芽一定会长成大树,为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供一定的帮助。
诗歌是人类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学生获得语言、精神营养的重要源头。如何让这一宝贵资源深受学生喜爱,是诗歌教学应当面对的挑战。本课教学从意象到意境,从意韵的体悟走向意能的获得,让学生在汲取诗的文字、美学等营养的同时,获得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爱的启蒙。这是这首诗教学的最大收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诗歌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的四重境界[J].今日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