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导读”课程是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提高“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效果要求学校要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从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程考核多元化、课程组织运行机制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典导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经典导读”是一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与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公共课程相衔接,在第二课堂开设的2学分的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探索并构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经典导读新课程体系,不失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好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专门制作了“重庆工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以便掌握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为经典导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从重庆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四个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88份,问卷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481份。
本次问卷分别从人文素养所涵盖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以及学生人文素养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实用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重庆工程学院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其缺失有如下表现。
1.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偏于失衡
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1]一个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掌握和储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表1第1、2、4题均为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但学生答题正确率明显偏低,可知重庆工程学院部分学生欠缺基本的人文常识;据调查问卷第3题“你学习法律基础后最大的收获是?”64.6%学生只为获得考试成绩和一点法律知识;第5题“你认为以下哪类知识较重要?”83.8%学生选择了理、工类、社会、法律等实用性课程。第6题“你喜欢看以下哪一类书?”75.4%学生选择了时事政治、艺术、生活休养类书籍。
可知重庆工程学院部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偏重理工类实用性知识,基本不太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淀,导致知识结构失衡。
2.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一是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实用化;二是社会责任感缺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三是人文情感淡薄,缺乏诚信和担当。
调查问卷第7~12题分别从人文精神内核中比较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维度对学生展开调查。据调查问卷第7题可知,34.5%的学生对于大学时期的定位就是练就一项技能,21%的学生认为是提升个人素质,11.2%的学生应考试得高分,能拿奖学金,他们的价值观明显趋向于功能化、实用化;据调查问卷第8、9题可知,68.7%的学生人生观明确,人生态度乐观,67.2%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存在价值有着明确的认识,32.8%的学生从未思考过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什么,这一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据调查问卷第10、11、12题可知,对于未来择业的标准85%的学生更偏向于对实际利益的功利性追求,在面对考试时,34.3%的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的作弊行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只有30.1%的学生愿意主动伸出援手,学生的人文情感淡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实用化,诚信意识缺乏。
此外,重庆工程学院学生在人文素养需求方面,呈现出如下倾向。
(1)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但对于个人人文素养水平盲目乐观。87.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有必要的,66.7%的学生自认为人文素养还不错,90.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文氛围一般及以上,学生对个人人文素养水平和学校人文氛围的认识盲目乐观。
(2)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较之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更偏重人文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培养,存在功利化、实用化趋向。
面对社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用需求,82.6%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偏重于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功底、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59.2%的学生选择了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教育等工具性课程,23.9%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类、法律类、文化类、哲学类等知识性课程,而只有17.4%的学生重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16.9%的学生选择了音乐、美术、摄影等鉴赏类课程。
(3)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寄希望于学校外在的努力与建设,缺乏积极自主的思考和行动。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因素众多,其中以学校措施是否得力和个人兴趣大小的影响更为明显。
据调查问卷可知,学生较之于人文课程和个人阅读,更愿意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人文知识讲座、校园人文活动来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学生对于“经典导读”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存在异议,亟须改进。
二、构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经典导读”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2]作为新晋应用本科院校,重庆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第二课堂开设的15门素质教育课程,正是学校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基于前一阶段针对学生人文素养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该课程的教学运行现状,经典导读课程更应构建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想法和需求,但是对于学校开设的经典导读课程却不甚积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李如龙指出:“教学内容要切合实际,一是要切合不同地区的实际,一是要切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3]因此,要赢得学生的关注,需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学生对于人文课程的实际需求情况,可将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为欣赏类(音乐、美术、摄影)、知识类(文学、法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工具类(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三大类;同时,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见表3),以适应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生需求。
2.以优化教学形式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体系
基于对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的初步调查,“经典导读”课程着力于优化教学形式,区别于传统课堂讲授,为学生构建了融合课堂诵读、课外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系。
(1)课堂诵读。制订《经典导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诵读活动。诵读形式分自由诵读与读书交流。学生根据各自需求在经典导读书目中自由选择诵读内容,每节课前半段为自由诵读时间,后半段为读书交流与分享时间。
(2)课外活动。课堂之外,以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为载体,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切实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3)自主学习。建立经典导读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国学经典讲座、经典朗诵作品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同时,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开设人文素养教育微博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考核多元化
“经典导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考核上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考核多元化,主要在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信息透明化上下功夫。
考核形式分为过程考核(考勤20%+课堂表现30%+活动参与情况10%+读书报告10%)和期末考核(30%);考核时间全程化,是指考核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负责人、教师及各班助课小组全程参与评化和考核,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学习和实 践;考核内容科学化则指围绕规定的三大类教学内容,制订不同考核方案;考核信息透明化,各班助课小组随时反馈学生阶段性课程表现成绩,以便学生在后期及时做出调整。以下为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4.以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支持为保障,确保教学组织运行机制化
(1)组织领导保障。组建经典导读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同时,建立督导机构,对课程进行检查指导。
(2)制度保障。一是实行教师准入制度,聘请校内外专家、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兼任教学;二是实行学生助教制度,建立校级学生助教团队,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任课教师助教,各班成立班级助课小组负责协助任课教师实施各环节教学活动。
(3)场地经费保障。一是场地保障。学校建立录播教室、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纸质及电子文献资源;二是经费保障。学校除保障课时费外,增拨活动经费用于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
5.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门精品课程必然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等诸多要素。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英教师、学生助教团队。校级层面由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成立课程教研组,聘任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校级课程负责人,聘请各二级学院辅导员担任学院课程负责人。同时,组建校、院、班三级学生助教团队,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形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良性互动模式。
(2)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订并持续性增补经典导读书目。以欣赏类、知识类、工具类三大类教学内容为主,实时增补经典导读书目,同时,开发经典导读讲座、微课、诵读作品多媒体资源库,形成该课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3)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构建以学生诵读、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经典导读书目自由选择朗诵内容,参与经典交流与分享活动,完成“经典导读”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借助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咨询、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学院实际情况形成校园品牌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读书氛围。
(4)根据三大类教学内容,形成经典导读三大类别考试题库,分别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6):13.
[2]张 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4,(35):150.
[3]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J].语文建设,1998,(5):41-4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典导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经典导读”是一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与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公共课程相衔接,在第二课堂开设的2学分的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探索并构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经典导读新课程体系,不失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好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专门制作了“重庆工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以便掌握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为经典导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从重庆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四个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88份,问卷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481份。
本次问卷分别从人文素养所涵盖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以及学生人文素养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实用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重庆工程学院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其缺失有如下表现。
1.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偏于失衡
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1]一个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掌握和储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表1第1、2、4题均为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但学生答题正确率明显偏低,可知重庆工程学院部分学生欠缺基本的人文常识;据调查问卷第3题“你学习法律基础后最大的收获是?”64.6%学生只为获得考试成绩和一点法律知识;第5题“你认为以下哪类知识较重要?”83.8%学生选择了理、工类、社会、法律等实用性课程。第6题“你喜欢看以下哪一类书?”75.4%学生选择了时事政治、艺术、生活休养类书籍。
可知重庆工程学院部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偏重理工类实用性知识,基本不太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淀,导致知识结构失衡。
2.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一是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实用化;二是社会责任感缺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三是人文情感淡薄,缺乏诚信和担当。
调查问卷第7~12题分别从人文精神内核中比较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维度对学生展开调查。据调查问卷第7题可知,34.5%的学生对于大学时期的定位就是练就一项技能,21%的学生认为是提升个人素质,11.2%的学生应考试得高分,能拿奖学金,他们的价值观明显趋向于功能化、实用化;据调查问卷第8、9题可知,68.7%的学生人生观明确,人生态度乐观,67.2%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存在价值有着明确的认识,32.8%的学生从未思考过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什么,这一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据调查问卷第10、11、12题可知,对于未来择业的标准85%的学生更偏向于对实际利益的功利性追求,在面对考试时,34.3%的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的作弊行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只有30.1%的学生愿意主动伸出援手,学生的人文情感淡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实用化,诚信意识缺乏。
此外,重庆工程学院学生在人文素养需求方面,呈现出如下倾向。
(1)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但对于个人人文素养水平盲目乐观。87.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有必要的,66.7%的学生自认为人文素养还不错,90.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文氛围一般及以上,学生对个人人文素养水平和学校人文氛围的认识盲目乐观。
(2)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较之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更偏重人文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培养,存在功利化、实用化趋向。
面对社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用需求,82.6%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偏重于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功底、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59.2%的学生选择了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教育等工具性课程,23.9%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类、法律类、文化类、哲学类等知识性课程,而只有17.4%的学生重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16.9%的学生选择了音乐、美术、摄影等鉴赏类课程。
(3)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寄希望于学校外在的努力与建设,缺乏积极自主的思考和行动。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因素众多,其中以学校措施是否得力和个人兴趣大小的影响更为明显。
据调查问卷可知,学生较之于人文课程和个人阅读,更愿意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人文知识讲座、校园人文活动来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学生对于“经典导读”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存在异议,亟须改进。
二、构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经典导读”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2]作为新晋应用本科院校,重庆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第二课堂开设的15门素质教育课程,正是学校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基于前一阶段针对学生人文素养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该课程的教学运行现状,经典导读课程更应构建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想法和需求,但是对于学校开设的经典导读课程却不甚积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李如龙指出:“教学内容要切合实际,一是要切合不同地区的实际,一是要切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3]因此,要赢得学生的关注,需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学生对于人文课程的实际需求情况,可将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为欣赏类(音乐、美术、摄影)、知识类(文学、法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工具类(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三大类;同时,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见表3),以适应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生需求。
2.以优化教学形式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体系
基于对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的初步调查,“经典导读”课程着力于优化教学形式,区别于传统课堂讲授,为学生构建了融合课堂诵读、课外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系。
(1)课堂诵读。制订《经典导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诵读活动。诵读形式分自由诵读与读书交流。学生根据各自需求在经典导读书目中自由选择诵读内容,每节课前半段为自由诵读时间,后半段为读书交流与分享时间。
(2)课外活动。课堂之外,以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为载体,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切实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3)自主学习。建立经典导读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国学经典讲座、经典朗诵作品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同时,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开设人文素养教育微博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考核多元化
“经典导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考核上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考核多元化,主要在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信息透明化上下功夫。
考核形式分为过程考核(考勤20%+课堂表现30%+活动参与情况10%+读书报告10%)和期末考核(30%);考核时间全程化,是指考核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负责人、教师及各班助课小组全程参与评化和考核,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学习和实 践;考核内容科学化则指围绕规定的三大类教学内容,制订不同考核方案;考核信息透明化,各班助课小组随时反馈学生阶段性课程表现成绩,以便学生在后期及时做出调整。以下为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4.以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支持为保障,确保教学组织运行机制化
(1)组织领导保障。组建经典导读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同时,建立督导机构,对课程进行检查指导。
(2)制度保障。一是实行教师准入制度,聘请校内外专家、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兼任教学;二是实行学生助教制度,建立校级学生助教团队,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任课教师助教,各班成立班级助课小组负责协助任课教师实施各环节教学活动。
(3)场地经费保障。一是场地保障。学校建立录播教室、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纸质及电子文献资源;二是经费保障。学校除保障课时费外,增拨活动经费用于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
5.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门精品课程必然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等诸多要素。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精英教师、学生助教团队。校级层面由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成立课程教研组,聘任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校级课程负责人,聘请各二级学院辅导员担任学院课程负责人。同时,组建校、院、班三级学生助教团队,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形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良性互动模式。
(2)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订并持续性增补经典导读书目。以欣赏类、知识类、工具类三大类教学内容为主,实时增补经典导读书目,同时,开发经典导读讲座、微课、诵读作品多媒体资源库,形成该课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3)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构建以学生诵读、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经典导读书目自由选择朗诵内容,参与经典交流与分享活动,完成“经典导读”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借助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咨询、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学院实际情况形成校园品牌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读书氛围。
(4)根据三大类教学内容,形成经典导读三大类别考试题库,分别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6):13.
[2]张 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4,(35):150.
[3]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J].语文建设,1998,(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