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是你?你何曾是我?”——李金发的现代体验与其诗歌张力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198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金发独特的现代体验导致了其诗歌的内在张力,在诗歌内容上,展示的是诗人在“现代”与“传统”冲突间的进退失据;在表现形式上,是以“象征”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表现手法和中国古典诗艺“比兴”之间的矛盾;在诗歌语言上,是中国古典虚词的和异域语言单词的大量使用而导致诗歌语言的扭曲与暴力;在审美形态上,是审美与审丑之间的对立。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这天上课时,我发现小名调了座位,从前边第二排调到了倒数第二排。见他眼圈发红,满脸委屈,我问其缘由,他说:“原来的二组同学,都说我和小然好。小董想和我换位,我就答应了,来到了这里。”说着眼圈又红了。  我问小名:“你喜欢小然吗?”他摇头。  我又问小然:“你喜欢小名吗? ”她也摇头。  其实,两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喜欢。他们原来在一个组里,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明明
【案例】  还记得那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也是一节自习课,班里似乎一切正常。为培养学生自觉性,我们班的自习课都交给值日班干管理,有情况才向我汇报。正批改作业时,班干部匆匆跑过来投诉说:“老师,小杜不断拿东西去打墙上的时钟,很吵,我说了多次他都不听。”“好吧,你先回去,我会去处理的。”听了班干部的投诉,尽管倍觉奇怪,但我还是按惯例,先对之进行冷处理,因为小杜是个“刺头”,随意处理只恐引起更大麻烦。  
程伟在《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1期《“听话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一文中指出,“听话教育”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有不少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孩子能够 “听话”。但是,从德育的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听话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违背儿童的成长特点,促使儿童的成人化;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服从,阻碍公民人格的养成;禁锢儿童的思维,限制创造力的培养;压制儿童的个性,造成人才的同质化。而传统德育的因袭、家
基于JOPENS/M_SDP系统,选取海南地震台网2010~2014年ML≥1.0的154个地震事件数据,采用单纯型定位法、HYPOSAT、LOCSAT定位法对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单纯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