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现沁阳快速崛起的道路上,产业集聚区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和“加速器”。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的沁阳市不满足现状,大胆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发展升级版。
日前,记者驱车从长济高速柏香出口下路,向北走约20分钟车程,便进入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站在沁北园区,记者依山南望总投资38.6亿元的晋煤天庆煤化工项目,但见塔吊林立,工房高耸。晋煤天庆总经理助理李强说:“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近90%的工程量,工装设备正在分批次安装,全力为今年6月的联动试车作好准备。”
晋煤天庆项目只是沁阳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的缩影。一路行驶,记者注意到,沁北园区属于开放式园区,所有企业依照地势由东向西分布在神农山脚下,中国化工、山西晋煤、北京金隅、河南神火、上海启舜、内蒙古君正、广东兴发等全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已建好厂房投入生产,有的正在火热建设中,有的刚刚破土动工。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前身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2012年6月,经省发改委批准,沁阳市沁南产业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合并,成立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两园(沁北产业园、沁南产业园)”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作为全国煤化工龙头企业之一,晋煤集团在沁阳设立全资子公司,意义何在?“总部是把这里当成煤化工园区来运营,是总部煤化工板块的一个重要布局。”李强说,晋煤集团对该项目的要求是打造一个高端化、循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园区,而对他们的要求则是建好一个项目,开拓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人才,闯出一条路子。
说到投资沁阳的初衷,李强称原因有三:这里土地平整,地价比较低廉;水资源比较丰富,有沁河、沮河、蟒河;交通优势明显,项目一期工程的西北边就是焦枝铁路。更主要的是,晋煤集团这个项目投资规模比较大,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5亿立方米煤燃气,而沁北园区是重型工业园区,5亿立方米煤燃气可供整个园区内的企业使用。同时,河南省又是个农业大省,这个项目生产的尿素既可就近消化,又可以尿素为产品再进行精细化工,研发氢和硝铵、苯胺工艺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410家,安排就业5.4万人,建成区面积19.03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缴税4.3亿元。其中,现代化工、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85亿元、22亿元、58亿元、38亿元。三年来,集聚区累计新建、改造道路68.7公里,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处理场和9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敷设供排水、燃气管网111.45公里。
集聚区一个个给力的数据,为沁阳强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下一步,集聚区将继续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光电信息、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建设沁北六大产业园区,即现代煤化工、氧碱化工、氯氢化工、铝及深加工、太阳能光伏材料、复合材料园区;建设沁南三大产业园区,即动力储能、光电信息和太阳能光伏园区,还有科技孵化、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等配套园区。预计到201 5年,集聚区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中英说。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国内外客商投资“热土”得益于光热、气候、地理等天然优势和政策环境,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厅获悉,2013年云南农业行业引进国内投资项目514个,省外累计到位资金96.1亿元,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3860万美元。
据介绍,云南四季温差小,光照条件好、工业污染少、空气优良、水质清洁,粮食、蔬菜、甘蔗、蚕桑、茶叶、橡胶等特色作物品种丰富,“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高原特色农业“名片”已在国内外打响。
云南省農业厅厅长张玉明介绍,嘉士伯(香港)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启动了100万吨大理啤酒搬迁扩建项目:曲靖市沾益县与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银杏庄园项目,协议投资总额15亿元。山地牧业也成为全省农业招商引资热点,2013年引进省外资金达34亿元,省内资金达到5.8亿元。
此外,云南农业“走出去”成效显著。据统计,2013年全年农产品出口额24.07亿美元,超额完成20亿美元的出口任务,蔬菜继续保持全省农产品单项出口金额第一位,咖啡位列第三。
张玉明表示,今年云南将继续加大高原特色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培育和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并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打造“永不闭幕”的农博会。
香港来皖招商引资近百家皖企参与
3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在合肥举办“善用香港优势-开展海外市场”研讨会,鼓励皖企利用香港的营商优势以及国家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以香港为依托,出海淘金。
这次活动吸引了近百家皖企参与。近年来,香港已经成为安徽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练兵场”。去年以来,已有淮南矿业集团、合肥兴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信成投资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入驻香港开展多种经营,凸显出新一代皖企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截至今年2月底,安徽省在香港共设立境外企业(机构)67家,协议对外投资3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1.6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商品贸易、投资、服务等。其中,到1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安徽企业共11家,市值超过1511亿港元。
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助理邓仲敏介绍,截至2012年底,香港在安徽省投资企业3869家,合同金额150.5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的51.5%,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力、房地产开发、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原材料加工等方面。 巴州区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
近日,巴州区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
从3月10日起集中100天时间,开展以“走出去请进来、突破项目签约、促进项目落地”为主题的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宣传发动、集中攻坚、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和总结表彰五个阶段。
明确奋斗目标。开展小分队招商90次,对接企业500家,深谈项目200个,签约项目40个,协议投资100亿元,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
突出工作重点。主攻成渝、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等五大区域,引进机械制造、现代中药、食品饮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资源,引进央企、外企、民企龙头企业及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
强化工作保障。对签约项目实行“一个招商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服务团队、一套促进办法、五个一”跟踪服务机制,保障各类生产要素,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建设。实行每周一报告、每月一通报的督察机制,并纳入招商任务单独加分考核。
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园区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20亿元任务的109.52%: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工业增加值5.55亿元,税收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03%、53.25%和109.94%,为百色市加快推进“再造一个工业百色”步伐增添了强劲动力。这是日前笔者从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区了解到的。
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成效。全年新入园企业有广西田元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项目,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广西亚龙铝业、广盈铝业、扬力铝业等8家铝冶炼、铝加工企业,总投资68亿元。已落实规划苏源公司、百矿产能项目业主年产50万吨铝水直供、新增熱电装机100万千瓦,广银铝业年产50万吨铝挤压材加工、年产40万吨铝合金铸造、年处理50万吨铝材表面处理,苏源、百矿、田元等50万吨压延铝板带箔,中金金业公司年产20吨黄金、50吨白银、阴极铜10万吨、硫酸50万吨项目,百色融达铜业年产10万吨粗铜、1.63吨金、100吨白银、硫酸42万吨项目,鑫创年产30万吨石油陶粒支撑剂及特种陶瓷细粉,永宏年产10万吨阻燃材料,苏源年产20万吨碳酸钙造纸,百盛农机年产50万台农用微耕机、中耕机制造等项目,对加快推进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入园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广银铝业公司目前已有40条挤压生产线、年处理50万吨铝材表面处理项目一条立式氧化和两条立式喷涂生产线投产,全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8000万元:中金金业公司年处理90万吨复杂金精矿多元素综合回收项目一期工程试生产运行良好,平均日处理金精矿200吨,平均月产硫酸4200吨,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71亿元;苏源公司煤电铝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14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广银铝业年产40万吨铝合金铸造项目和年产4万平方米挤压厂房项目建设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上半年投产。鑫创年产30万吨石油陶粒支撑剂项目、永宏年产10万吨阻燃剂材料项目、百盛年产50万台微耕机及农业机械基地等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现已进入厂房建设阶段。
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年完成投资2.8亿元,园区一级路、纬一路、入园二路、截洪沟、入园大道二期、纬一路照明绿化工程等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园区工业供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工程量84.8%,累计完成投资近1.1亿元,预计2014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园区廉租住房工程和行政办公居住区建设并交付使用;园区配套供电网络建设进展顺利,220KV高旺变电站扩建工程和110KV塘新变电站已开工建设;广银铝业公司配套燃气站建设顺利完成。同时,安置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此外,园区积极做好项目引进、建设、运行每一个环节的跟踪服务,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加快园区总体规划调整和修编,将原来以铝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调整为以铝加工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新材料、电力能源、农机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六大产业,使园区发展空间、产业承载力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70个重点项目打造生态泉州
记者3月25日从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办获悉,为推进“生态泉州”建设,该市将实施370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4050.9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583.18亿元,精心打造15项重大工程和100个示范点。
泉州市将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把泉州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石狮、晋江、南安各建成1个生态工业园区:推广“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模式,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强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11个新建污水处理厂及284.99公里配套管网:推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向周边乡镇、重点村延伸,年底前负荷率超70%。
泉州市今年安排减排项目1281个,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项目各296个;二氧化硫项目343个;氮氧化物项目346个。预计今年全市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为7350吨、865吨、14750吨、13500吨,比去年分别下降0.5%、0.5%、0.5%、1%。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将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意见》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涵盖四个方面: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
梧州统筹推进221项目投资逾200亿 近段时间,梧州尽管阴雨天气频繁,但红岭路网各个标段的施工建设依然有序推进。截至3月初,红岭1号路(CB01标段)已通过竣工验收;3号路东段可施工路段已完成沥青路面及人行道的铺设;17号(CB05标段)建设的顶管工程,包括雨污水顶管工程、部分水泥搅拌桩施工已基本完成;36号、37号路(CB08标段)土建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其中37号路(CB11标段)大部分路段的绿化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红岭路网是梧州市城市建设项目的重点之一。据了解,今年全市安排221个城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2.34亿元,年内计划完工项目55项。其中,市层面统筹推进城建项目54项,年度计划投资41.44亿元,包括续建项目34项,年度计划投资34.18亿元;新开工项目13项,年度计划投资7.03亿元;前期项目7个。县(市、区)层面续建项目99项,年度计划投资101.2亿元;新开工项目66项,年度计划投资59.67亿元;前期项目2个。
除了加快红岭路网等城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外,今年全市还将重点抓好梧州玫瑰湖景观提升工程(二期)、西江三桥、西江四桥、市體育场等续建项目建设,争取梧州富民北山水厂迁建、梧州舜帝大道建设项目、岑溪市波塘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苍梧佛玻公司配套生活区建设项目等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目前,红岭路网已建成道路25条,红岭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入收官阶段:西江三桥、西江四桥建设正在开展主桥基础施工;市体育场项目的钢结构吊装施工已完成80%的进度,整体工程已完成80%的工程量:舜帝大道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资金方案已确定,待项目建议书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开工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城建项目建设进度,市重点办协调市城建项目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安排,主动加强与业主和施工单位的沟通衔接,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与此同时,各部门紧密协调落实质量监管、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多管齐下确保形成项目建设的良好效应。
吴江推出27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98.54亿元
2013中国吴江文化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吴江区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推荐会围绕“乐居吴江,创意无疆”主题,进行了项目推介和现场签约。共推介文化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达98.54亿元。现场签约1 6个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达12.05亿元。
近年来,吴江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带动作用,积极为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创造优越的投融资环境。区政府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500万元,重点扶持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等十大行业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产品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基地)。为了更好的帮助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文化产业企业和项目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还设立了1亿元的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为文化产业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极大的带动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2013年上半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4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45.37亿元,文化产业实际投资额20.6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46038人。
据了解,吴江将继续围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软件开发、文化制造等重点领域,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占比提高、发展提速。力争到规划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GDP的比重达7%,成为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日前,记者驱车从长济高速柏香出口下路,向北走约20分钟车程,便进入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沁北园区。站在沁北园区,记者依山南望总投资38.6亿元的晋煤天庆煤化工项目,但见塔吊林立,工房高耸。晋煤天庆总经理助理李强说:“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近90%的工程量,工装设备正在分批次安装,全力为今年6月的联动试车作好准备。”
晋煤天庆项目只是沁阳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的缩影。一路行驶,记者注意到,沁北园区属于开放式园区,所有企业依照地势由东向西分布在神农山脚下,中国化工、山西晋煤、北京金隅、河南神火、上海启舜、内蒙古君正、广东兴发等全国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的已建好厂房投入生产,有的正在火热建设中,有的刚刚破土动工。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前身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2012年6月,经省发改委批准,沁阳市沁南产业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合并,成立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两园(沁北产业园、沁南产业园)”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作为全国煤化工龙头企业之一,晋煤集团在沁阳设立全资子公司,意义何在?“总部是把这里当成煤化工园区来运营,是总部煤化工板块的一个重要布局。”李强说,晋煤集团对该项目的要求是打造一个高端化、循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园区,而对他们的要求则是建好一个项目,开拓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人才,闯出一条路子。
说到投资沁阳的初衷,李强称原因有三:这里土地平整,地价比较低廉;水资源比较丰富,有沁河、沮河、蟒河;交通优势明显,项目一期工程的西北边就是焦枝铁路。更主要的是,晋煤集团这个项目投资规模比较大,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5亿立方米煤燃气,而沁北园区是重型工业园区,5亿立方米煤燃气可供整个园区内的企业使用。同时,河南省又是个农业大省,这个项目生产的尿素既可就近消化,又可以尿素为产品再进行精细化工,研发氢和硝铵、苯胺工艺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410家,安排就业5.4万人,建成区面积19.03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缴税4.3亿元。其中,现代化工、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85亿元、22亿元、58亿元、38亿元。三年来,集聚区累计新建、改造道路68.7公里,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处理场和9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敷设供排水、燃气管网111.45公里。
集聚区一个个给力的数据,为沁阳强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下一步,集聚区将继续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光电信息、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建设沁北六大产业园区,即现代煤化工、氧碱化工、氯氢化工、铝及深加工、太阳能光伏材料、复合材料园区;建设沁南三大产业园区,即动力储能、光电信息和太阳能光伏园区,还有科技孵化、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等配套园区。预计到201 5年,集聚区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中英说。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国内外客商投资“热土”得益于光热、气候、地理等天然优势和政策环境,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厅获悉,2013年云南农业行业引进国内投资项目514个,省外累计到位资金96.1亿元,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3860万美元。
据介绍,云南四季温差小,光照条件好、工业污染少、空气优良、水质清洁,粮食、蔬菜、甘蔗、蚕桑、茶叶、橡胶等特色作物品种丰富,“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高原特色农业“名片”已在国内外打响。
云南省農业厅厅长张玉明介绍,嘉士伯(香港)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启动了100万吨大理啤酒搬迁扩建项目:曲靖市沾益县与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银杏庄园项目,协议投资总额15亿元。山地牧业也成为全省农业招商引资热点,2013年引进省外资金达34亿元,省内资金达到5.8亿元。
此外,云南农业“走出去”成效显著。据统计,2013年全年农产品出口额24.07亿美元,超额完成20亿美元的出口任务,蔬菜继续保持全省农产品单项出口金额第一位,咖啡位列第三。
张玉明表示,今年云南将继续加大高原特色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培育和拓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并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打造“永不闭幕”的农博会。
香港来皖招商引资近百家皖企参与
3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在合肥举办“善用香港优势-开展海外市场”研讨会,鼓励皖企利用香港的营商优势以及国家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以香港为依托,出海淘金。
这次活动吸引了近百家皖企参与。近年来,香港已经成为安徽省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练兵场”。去年以来,已有淮南矿业集团、合肥兴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信成投资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入驻香港开展多种经营,凸显出新一代皖企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截至今年2月底,安徽省在香港共设立境外企业(机构)67家,协议对外投资3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1.6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商品贸易、投资、服务等。其中,到1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安徽企业共11家,市值超过1511亿港元。
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助理邓仲敏介绍,截至2012年底,香港在安徽省投资企业3869家,合同金额150.5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的51.5%,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力、房地产开发、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原材料加工等方面。 巴州区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
近日,巴州区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
从3月10日起集中100天时间,开展以“走出去请进来、突破项目签约、促进项目落地”为主题的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宣传发动、集中攻坚、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和总结表彰五个阶段。
明确奋斗目标。开展小分队招商90次,对接企业500家,深谈项目200个,签约项目40个,协议投资100亿元,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
突出工作重点。主攻成渝、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等五大区域,引进机械制造、现代中药、食品饮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资源,引进央企、外企、民企龙头企业及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
强化工作保障。对签约项目实行“一个招商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服务团队、一套促进办法、五个一”跟踪服务机制,保障各类生产要素,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建设。实行每周一报告、每月一通报的督察机制,并纳入招商任务单独加分考核。
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园区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20亿元任务的109.52%: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工业增加值5.55亿元,税收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03%、53.25%和109.94%,为百色市加快推进“再造一个工业百色”步伐增添了强劲动力。这是日前笔者从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区了解到的。
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成效。全年新入园企业有广西田元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项目,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广西亚龙铝业、广盈铝业、扬力铝业等8家铝冶炼、铝加工企业,总投资68亿元。已落实规划苏源公司、百矿产能项目业主年产50万吨铝水直供、新增熱电装机100万千瓦,广银铝业年产50万吨铝挤压材加工、年产40万吨铝合金铸造、年处理50万吨铝材表面处理,苏源、百矿、田元等50万吨压延铝板带箔,中金金业公司年产20吨黄金、50吨白银、阴极铜10万吨、硫酸50万吨项目,百色融达铜业年产10万吨粗铜、1.63吨金、100吨白银、硫酸42万吨项目,鑫创年产30万吨石油陶粒支撑剂及特种陶瓷细粉,永宏年产10万吨阻燃材料,苏源年产20万吨碳酸钙造纸,百盛农机年产50万台农用微耕机、中耕机制造等项目,对加快推进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入园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广银铝业公司目前已有40条挤压生产线、年处理50万吨铝材表面处理项目一条立式氧化和两条立式喷涂生产线投产,全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8000万元:中金金业公司年处理90万吨复杂金精矿多元素综合回收项目一期工程试生产运行良好,平均日处理金精矿200吨,平均月产硫酸4200吨,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71亿元;苏源公司煤电铝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14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广银铝业年产40万吨铝合金铸造项目和年产4万平方米挤压厂房项目建设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上半年投产。鑫创年产30万吨石油陶粒支撑剂项目、永宏年产10万吨阻燃剂材料项目、百盛年产50万台微耕机及农业机械基地等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现已进入厂房建设阶段。
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年完成投资2.8亿元,园区一级路、纬一路、入园二路、截洪沟、入园大道二期、纬一路照明绿化工程等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园区工业供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工程量84.8%,累计完成投资近1.1亿元,预计2014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园区廉租住房工程和行政办公居住区建设并交付使用;园区配套供电网络建设进展顺利,220KV高旺变电站扩建工程和110KV塘新变电站已开工建设;广银铝业公司配套燃气站建设顺利完成。同时,安置区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此外,园区积极做好项目引进、建设、运行每一个环节的跟踪服务,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加快园区总体规划调整和修编,将原来以铝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调整为以铝加工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新材料、电力能源、农机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六大产业,使园区发展空间、产业承载力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70个重点项目打造生态泉州
记者3月25日从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办获悉,为推进“生态泉州”建设,该市将实施370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4050.9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583.18亿元,精心打造15项重大工程和100个示范点。
泉州市将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把泉州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石狮、晋江、南安各建成1个生态工业园区:推广“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模式,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强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11个新建污水处理厂及284.99公里配套管网:推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向周边乡镇、重点村延伸,年底前负荷率超70%。
泉州市今年安排减排项目1281个,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项目各296个;二氧化硫项目343个;氮氧化物项目346个。预计今年全市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为7350吨、865吨、14750吨、13500吨,比去年分别下降0.5%、0.5%、0.5%、1%。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将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意见》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涵盖四个方面: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
梧州统筹推进221项目投资逾200亿 近段时间,梧州尽管阴雨天气频繁,但红岭路网各个标段的施工建设依然有序推进。截至3月初,红岭1号路(CB01标段)已通过竣工验收;3号路东段可施工路段已完成沥青路面及人行道的铺设;17号(CB05标段)建设的顶管工程,包括雨污水顶管工程、部分水泥搅拌桩施工已基本完成;36号、37号路(CB08标段)土建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其中37号路(CB11标段)大部分路段的绿化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红岭路网是梧州市城市建设项目的重点之一。据了解,今年全市安排221个城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2.34亿元,年内计划完工项目55项。其中,市层面统筹推进城建项目54项,年度计划投资41.44亿元,包括续建项目34项,年度计划投资34.18亿元;新开工项目13项,年度计划投资7.03亿元;前期项目7个。县(市、区)层面续建项目99项,年度计划投资101.2亿元;新开工项目66项,年度计划投资59.67亿元;前期项目2个。
除了加快红岭路网等城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外,今年全市还将重点抓好梧州玫瑰湖景观提升工程(二期)、西江三桥、西江四桥、市體育场等续建项目建设,争取梧州富民北山水厂迁建、梧州舜帝大道建设项目、岑溪市波塘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苍梧佛玻公司配套生活区建设项目等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目前,红岭路网已建成道路25条,红岭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入收官阶段:西江三桥、西江四桥建设正在开展主桥基础施工;市体育场项目的钢结构吊装施工已完成80%的进度,整体工程已完成80%的工程量:舜帝大道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资金方案已确定,待项目建议书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开工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城建项目建设进度,市重点办协调市城建项目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安排,主动加强与业主和施工单位的沟通衔接,全力加快建设进度。与此同时,各部门紧密协调落实质量监管、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多管齐下确保形成项目建设的良好效应。
吴江推出27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98.54亿元
2013中国吴江文化产业投资推介会在吴江区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推荐会围绕“乐居吴江,创意无疆”主题,进行了项目推介和现场签约。共推介文化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达98.54亿元。现场签约1 6个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达12.05亿元。
近年来,吴江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带动作用,积极为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创造优越的投融资环境。区政府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500万元,重点扶持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等十大行业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产品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基地)。为了更好的帮助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文化产业企业和项目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还设立了1亿元的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为文化产业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极大的带动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2013年上半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4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45.37亿元,文化产业实际投资额20.6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46038人。
据了解,吴江将继续围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软件开发、文化制造等重点领域,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占比提高、发展提速。力争到规划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GDP的比重达7%,成为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