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公共政治空间

来源 :财经·年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什么如此之难?许多人认为答案不言而喻,就是既得利益太强大,他们不想改,且有足够的力量不让改。还有一个平行的逻辑,就是当政者想改,但不知如何改。
  在我看来,这两个平行的逻辑都有一定道理。显而易见的是,只要决策层的主流相信自己还能按原来的方式治理下去,前一个逻辑就占据主导地位。但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就政治改革连续发表公开讲话,或说明当政者的主流倾向正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革就成为中国政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非自治社会的困境
  如何从理论上理解中国政治改革的困难与风险?这是中国知识精英远未达成共识的一个重大认知问题。我以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风险来自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社会不是自治社会。
  那么,非自治社会与自治社会的本质区别何在?秦晖提出的大共同体本位和小共同体本位的概念可能是对这两种社会的较好概括。小共同体本位的自治社会,彼此间权益边界分明,较独立,内部有稳定的规则和秩序。这种秩序未必是民主的,但基本是内生的,而非源自外部或高层的政治权力。因此,这种秩序和规则得到多数成员的认同,不大受外部政治干扰。
  大共同体本位的社会则恰恰相反。大共同体的内部秩序和规则是外部权力结构派生的,共同体的权益边界,也会随时因外部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而发生重大调整。
  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其难度和风险完全不同。对小共同体本位的自治社会来说,政治民主化的难度和风险要比非自治社会小很多,这是因为政治民主化虽能改变自治社会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却不大容易动摇自治社会的基本秩序。
  而对于类似中国这样大型的非自治社会来说,政治民主化面临着两难困境。基层民主化解决不了上级治权和立法正当性问题,也无法对上级的治权进行有效约束。村民选举的经验表明,投票并不能改变基层政治生活被上级权力主导的大格局。由于小共同体本身是非自治的,它们的权益边界也不清楚,并因此积累了大量权益纠纷,尤其是土地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全面民主化一旦改变原有的权力格局,不仅会剧烈改变整个社会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会动摇社会基本秩序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各种长期累积的权益纠纷就会同时爆发出来,从而引发全面的社会失序。在人口高度流动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就更大了,因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必然会导致地方政治失去重复博弈的性质,民主政治就可能变成危险的一次性博弈。
  因此,中国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逻辑和路径显然应与佛朗哥治理下的西班牙走向民主化有很大不同。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本质上是一个自治社会,在这个自治社会中不仅存在较高水平的法治,且存在以地方自治为基础、边界清楚而有序的公共政治空间。其政治民主化过程,无须从根本上重建公共政治空间,而是改变公共政治的游戏规则,使之民主化。而缺乏自治的中国社会,不仅法治薄弱,而且基本上不存在公共政治空间,精英和民众也就无从获得理性的公共政治博弈所必需的素养。
  
  重建公共话语空间
  基于这个假设,中国政治改革过程,不仅是一个重构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建公共政治空间过程。如何重建中国公共政治空间,有序提高中国社会生活政治化程度,使这个过程不仅促成中国政治民主,而且促成中国社会的自治和法治,是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独特而艰难的挑战。
  如何重建中国公共政治的空间?我以为,建设一个理性的公共政治话语空间是推动一切理性政治变革的前提。但一个非自治的社会能内生出理性的公共话语的政治空间吗?在没有网络技术的时代,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否定的答案。然而,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具备了建设全国和地方性公共政治话语空间的技术条件。事实上,网络话语政治的存在,已经是中国政治生活的现实。现在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是如何把理性交往的规则引入中国的网络话语政治,在精英和民众中建设理性的政治共识机制。这不仅能提高中国人公共伦理和民主政治的素养,同时也让理性的、具有公信力的政治共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建设性动力。
  
  重建公共政治空间
  在实体层面上,至少有这样几个重大问题需要探讨。一个是如何建设精英政治的空间,一个是如何建设地方政治的空间,一个是如何建设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政治空间。
  中国精英政治目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官僚政治挤压了公共政治,另一个是缺乏开放性。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本路向是,实现政治官员与行政官员职业生涯的分离,使主政一方的政治家专业化、選拔开放化。这就要求对主政官员建立完全不同于行政官员的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选拔地方主政官员不必全部通过选举,但必须对社会开放,建设真正的精英政治空间。
  地方公共政治空间的缺失,是官民矛盾难解的根本性原因。目前,把县域作为中国地方政治最基本的单元,已是广泛共识。但问题是,不少县域治理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官民矛盾尖锐。对此,我曾建议利用和改造中国郡县传统,由中央公开选拔和任命部分县的一把手,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推动县域自治。在治理较好的地区,应适度推动县域自治的政改试验。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推动地方之间形成了空前紧密和多元化的联系,人口流动规模也史无前例,但地方的民主自治和法治却进步缓慢。这种格局隐藏着社会失序的巨大危险。公民的福利权利和政治权利不能随工作和居住地点改变,不仅造就了一个庞大而没有家园的农民工群体,而且不断加剧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极端失衡的分布。
  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不能靠简单废除现在的户籍制度,而需在中央主持下发展地方间契约化关系,让公共服务的知识和财力资源以互惠和竞争性方式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地方之间在劳工输出、教育、医疗、司法和户籍迁移方面的协作。地方间关系契约化将为重新定义中央与地方关系开辟全新政治空间,它不仅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契约化,还可为重构中央政府职能、促进地方自治和法治提供持续的政治动力。□
其他文献
在许多国家,长期实际利率,即抗通胀债券的利率,已跌至历史低值。这个经济现象意义重大,因为长期实际利率直接衡量着公司运营、创业以及扩大规模时的借贷成本——低水平实际利率与要求削减政府赤字的呐喊背道而驰。  名义利率——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为例——很难知晓,因为以名义利率借贷的真实成本取决于将来通胀情况,而通胀的发展趋势总是难以预料。如果我以4%的利率借取十年后到期的欧元,那么我知道我将每年支付4%
期刊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明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如何布局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如何以改革创新、金融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先行者  从1987年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算起,股份制银行已经经历了23个年头。其间,股份制银行始终作为银行业改革开放的积极探索者和先行
期刊
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贿赂犯罪是影响最大、危害最大的腐败犯罪之一,在腐败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近80位省部级以上高官,85%都有受贿犯罪问题。  国家历来重视反腐败工作,特别是为遏制贿赂等腐败犯罪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30年来多次对贿赂犯罪刑法制度进行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的立法调整  1979年7月,中国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这是新中国刑法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趋稳定。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增长计量方法的测算,中国金融业增长和多元化的速度远超过经济增速。    多元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金融业已从一家依照中央预算分配资源的银行发展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跨业竞争的“战场”。当然,这个进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阶段先成立了四大银行——工、中、建、农,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使命——给主要工商业经济提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困扰,去杠杆化的长期过程会使其经济增长低于过去的平均水平,进入一个所谓的“新常态”。  未来数年,中国必须解决自身的一些结构性失衡问题,同时还会面对人口结构变化以及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制约所带来的挑战。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还能以多快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风险何在?  悲观人士认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下滑。而乐观派则指出政
期刊
这几年不断有记者受到打压,听多、见多了,公众的神经都有点麻木了。   这里所说的对记者权益“打压”,不是指正常的媒体管理。管理毫无疑问是需要的,任何国家都有对媒体管理的问题。但这里说的是不正常的管理,也就是违背国家关于“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精神的不当管理,甚至对媒体的非法打压。     记者权益受侵害还会发生  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国家不断推进媒体的开放。为适
期刊
全球经济将在曲折和不平衡中继续渐进性复苏之路,各国利益博弈引发的保护主义和国际金融监管强化的倒逼机制,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必须正视的时代挑战。中国大型银行加快跨国银行建设,是中国银行业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中国金融业特别是中资银行而言,后危机时代就是一个遍布荆棘而又繁花似锦的年代,挑战和机遇并存,风险和回
期刊
当前,中美贸易不平衡仍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近日,美中经济安全与评估委员会(USCC)向美国国会提交了2010年的年度报告,指责中国操纵货币,导致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从而损害了美国的制造业和就业。该委员会在去年的年度报告中也曾提出,目前危机根源在于全球经济失衡。  该报告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支出者和借款人,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蓄者和贷款人,各自应为全球经济失衡承担一半责任。美国要运
期刊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了扩大内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通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要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
期刊
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以及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资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政策多变的背景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动在出现短暂的低水平回升之后,也呈现出低迷的状态,不确定性明显增长。    区位决定因素演变  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以及投资便利化三大国际投资区位决定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际投资格局。  从宏观经济方面看,各主要经济体在此次经济危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