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种部队在以色列国防力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外界认为是仅次于核武器的第二神秘力量,其不仅在战术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战略上也发挥着国家威慑力量的效能。特别是在当前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对抗毫无缓和,甚至有不断升级迹象的时候,以色列在加强正规部队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深入敌后实施报复和反恐怖作战能力的特种作战部队。实际上,以色列特种部队可以说是世界上作战经验最丰富的部队,在国内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以色列这样有三任总理都是特种兵出身,其中巴拉克和内塔尼亚胡曾是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直属侦察营的精锐特种战士,而沙龙更是该部队的缔造者。但有趣的是,以色列没有特种部队这个词,所以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被统称为“侦察队”。那么,以色列各种“侦察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担负着怎样的任务使命?其又是如何作战使用的呢?
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发展
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长期的战火和严峻的反恐斗争形势以及特殊的环境,锻炼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以色列军队,而在这支军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无疑又是不断创造奇迹的军中精锐——以色列特种部队。
初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求兴复故国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和要求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的阿拉伯人之间产生了根本矛盾。为了保护犹太人,巴勒斯坦犹太社区在1920年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地下武装自卫组织,名为“希伯莱全国自卫组织”,简称“哈加纳”,这就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该组织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形势,迅速壮大起来。1941年,“哈加纳”组建“帕尔马赫”突击队(希伯莱语“突击连”),准备在德军占领巴勒斯坦后开展游击战争,该力量即具有特种部队性质。在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中,“帕尔马赫”成了以色列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中坚力量。虽然该部队在1949年整编中解散,但它对后来的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8年5月底,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其中以色列北部组建的“哈加纳”戈兰旅在编入国防军时,组建了旅属特种侦察排,这基本上是一支远程侦察巡逻队,但与各营已经建立的侦察排不同,旅侦察排可以作为突击队使用,担负攻坚和渗透等更复杂的任务,这可以说是以色列首个编制内的特种作战力量。以色列独立战争结束后,以军在1949年进行了整编,常备部队大幅缩编。为弥补常规作战力量缺乏和部队战备水平低的不足,以色列开始考虑组建真正的特种作战力量。1951年,以色列南部军区尝试建立了名为第30部队的特种远程侦察巡逻队,由于缺乏足够训练和必要的支持,该部队很快就解散了,但这是以色列建立独立特种部队的第一次尝试。
组建20世纪50年代早期,阿拉伯人开始频繁越境袭击以色列人定居点,以国防军发现无法把正规军分散到每个村庄去守卫,也不可能为报复这种零敲碎打的袭击而发动一场战争,而且按照正规战争编制和训练的部队无法胜任这种非传统冲突——国防军发动的仅有的几次报复性袭击,统统由于士气低落、指挥不当和训练无素,不是没有完全成功就是彻底失败。这使得高层再次意识到组建专门特种作战部队的必要性,以便进行报复或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奉以色列总参谋长命令,时任以色列北部军事情报官的沙龙于1953年7月建立了以色列第一支正规的特种部队——仅有50人的“101”部队,其成员都是从陆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训练尖子,主要任务是对阿拉伯人的越界袭击进行越界报复作战。当年10月,101部队在执行越界报复作战任务时,在约旦的基比亚村打死了60多名平民。迫于舆论压力,以色列政府于1954年1月解散了101部队。但101部队的人员被并入伞兵部队(890营),合并后的伞兵部队改为第202伞兵旅,主要由旅部和4个营以及其它支援部队编成,沙龙担任指挥官。尽管101部队昙花一现,人员也少,但这支部队的建立却是以色列特种部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成为公认的以色列现在特种部队的前身。
在50年代晚期,特别是在60年代,以军特种部队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以军的三个军区先后建立了直属军区的独立侦察营。这些部队分别是:沙凯德侦察营(南部军区)、角豆侦察营(中部军区)和胡桃侦察营(北部军区)。军区侦察营是接受过特种训练的远程侦察巡逻部队,日常任务是负责边界巡逻和边境反渗透,并按军区命令执行敏感的情报搜集任务。但在70年代后,以色列的边界防御措施不断完善,军区侦察营失去了原有的作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军队整编时这些部队先后解散。
1969年至1971年埃及和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进行消耗战期间,以总参侦察营和伞兵旅侦察连为代表的以色列特种部队积极活动,创造过不少传奇式的战例,如突袭尼罗河谷纳贾·哈马迪变电站和在苏伊士湾劫夺苏制P12型雷达,这两次行动已经成了世界特种作战的经典战例。在此期间,以色列海军突击队也完成了任务转型,从原先的水下破坏队转变成精锐的两栖突击队,跨入了精锐特种部队的行列。
1968年,1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班机被劫持到阿尔及利亚。以色列从此开始面对国际恐怖活动这个新的挑战。在70年代初,以色列特种部队在反恐怖作战领域取得了一些战绩。如总参侦察营1972年5月9日进行的卢德机场反劫机行动,和总参侦察营、海军13中队、伞兵旅侦察连在1973年4月联合进行的突袭贝鲁特行动,都是世界反恐怖作战的典型战例。
转型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进行了改革和重组。以总参侦察营为首的陆军特种部队进行了部队结构和职能的调整,海军特种部队加强了陆上特种作战的训练,空军也建立了自己的特种部队。虽然特种部队在1972年的反劫机行动中取得成功,但以色列看到以总参侦察营为代表的特种部队在反恐方面能力有限,无法进行高度复杂的人质营救行动。这主要是因为以军的特种部队主要是精锐的步兵侦察部队,部队训练集中在远程步兵侦察和野外步兵战斗方面,缺乏反恐作战和人质营救训练。这一问题在1974年5月的马阿洛特人质营救行动中终于暴露出来,此次行动造成20余名被扣为人质的学生死亡,50余人受伤。这使以政府和国防军总参谋部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反恐作战。于是以总参侦察营和海军13中队为首的以色列国防军特种部队开始接受高级反恐怖和人质营救作战训练。此后,以色列的各支特种部队分头开始了广泛和深入的反恐怖作战训练,并很快取得了成果。1976年,总参侦察营在乌干达恩德培国际机场的人质救援为世界特种作战创造了新的范例。进入80年代以特种部队反恐怖作战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同时,以色列警方的反恐特警力量也在组织和训练方面另辟蹊径,成了以色列特种部队中人质营救作战水平最高的部队。 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军为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应付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起义和黎巴嫩南部的低强度冲突,又相继组建了一批新型的特种作战部队,基本上奠定了特种部队延续至今的作战序列。1985年,以军建成了全军特种训练基地——亚当基地(7208基地)。这个综合训练基地包括反恐怖作战学校(707部队)和狙击手学校等单位,使全军特种部队的训练由各部队单独负责走向系统化和有组织的统一训练。1990年,以色列又制定了反恐怖作战大纲,明确规定了各部队的反恐职责。这使以色列特种部队发展和建设走上了正规化。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以军特种部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特殊的兵种,对以色列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色列特种部队的编成
以色列特种部队分属国防军和国内安全机构两个系统,国防军的特种部队分属总参及陆、海、空三军,共4500人,占军队员额的2.5%。1999年,以军又根据“新世纪”军队改革计划,在以军内部专门设立了野战侦察司令部,这使以军特种部队发展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特殊的兵种。
总参特种部队情报部队是以军的一个兵种,隶属总参谋部情报部。这个兵种共有三支特种侦察部队,即总参谋部侦察营、目标情报部队和特种侦察队。其中总参谋部侦察营是以军最主要的特种部队,是以军特种部队中的佼佼者,其任务包括特种侦察、非常规作战和反恐作战,编制人数200多人。269部队是总参谋部侦察营的反恐分队,有近100人,3个小队,每个小队约28人。
陆军特种部队以色列陆军特种部队有步兵队属侦察兵、战斗工兵特种部队等。其中,步兵特种分队共有4个,即戈兰旅侦察连、吉瓦提旅侦察连、纳哈尔旅侦察连和伞兵侦察连。这4个连都接受反恐作战训练,可执行特种作战任务。其中戈兰旅侦察连和伞兵旅侦察连曾多次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战斗工兵下辖两支经过特种侦察训练的工兵部队:“山羊”侦察队精于工兵爆破,“雅赫萨普”部队负责排除爆炸物,他们同属第5326工兵特种部队。
执行特殊任务的陆军特种部队分别是:“胡桃”侦察营,是以军在南黎巴嫩的反游击战部队,隶属戈兰旅;“樱桃”侦察队是中部军区的反恐突击队;“朱鹭”侦察队是一支接受特种作战训练的独立反坦克导弹部队,隶属85师;“棘刺”部队是一支特种军犬部队:“高山”队是部署于北部军区的预备役高寒山地部队;“金雀花”部队是部署于以南部以埃边境的一支预备役特种边境巡逻部队,是负责防止在押恐怖分子等危险犯人暴乱的宪兵快反部队;“埃拉特”反恐部队是部署于红海港口城市埃拉特的预备役反恐特种部队。
海军特种部队
以色列海军特种部队主要是海军突击队(13中队),在以军是仅次于总参谋部侦察营的优秀特种部队。13中队约有300人,编有三个连。第一连称为突击连,长于暗杀、突袭和反恐怖作战,由小队组成,每小队编制14人。其中的专职反恐怖分队,称为“T4”分队,是13中队的精华所在。第二连称为水下连,长于潜水,在水下以2~4人的小组活动,最大编组不超过8人。第三连称为水上连,擅长操作13中队的三种快速攻击舟艇。
空军特种部队
以色列空军特种部队有五支。军种所属特种部队为“翠鸟”侦察队,是空地指示队:669部队为空中救援部队;5707部队为特种侦察队。防空兵所属部队为“雅纳曼姆”和“拳击手”部队,分别是空中特种防空部队和防空假想敌部队。
安全机构特种部队以色列边防警察所属的“雅曼”特警队(YAMAN),是负责人质营救的反恐怖特警部队:“阿拉伯”特警队,是采用化装方式活动的反恐怖特警队。国家警察所属的“吉多尼姆”特警队,即33部队,负责耶路撒冷地区的反恐情报搜集;“约阿夫”特警队是负责公共交通安全的反恐怖特警队。以色列特种部队的训练原则
以色列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特种作战部队的国家,而且经常使用,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选拔、培养和组织使用特种部队的机制。
严格选拔,确保人员素质以色列特种部队有着“军中之军”的称号,历来在人员选拔中有优先地位和权力,选拔条件的严苛也是世界有名的。当初沙龙组建“101”部队时就是从陆军中严格选拔各种训练尖子和特殊技能人员,这一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以色列特种部队每年直接从应征入伍的适龄青年中招收新兵,但比其他部队具有优先权,可以提前招兵。部队派人在征兵中心向应征者介绍部队情况,报名者便可参加入队选拔。选拔内容主要是各种严格的体能和智力测验,淘汰率高达80%~90%。特种部队严酷的训练体制和严格的淘汰制度使得加入这一群体的只能是最优秀的士兵。如海军13中队开训时是80~100人,到训练结束时只剩下10~12人,淘汰率是70
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发展
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长期的战火和严峻的反恐斗争形势以及特殊的环境,锻炼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以色列军队,而在这支军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无疑又是不断创造奇迹的军中精锐——以色列特种部队。
初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求兴复故国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和要求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的阿拉伯人之间产生了根本矛盾。为了保护犹太人,巴勒斯坦犹太社区在1920年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地下武装自卫组织,名为“希伯莱全国自卫组织”,简称“哈加纳”,这就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该组织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形势,迅速壮大起来。1941年,“哈加纳”组建“帕尔马赫”突击队(希伯莱语“突击连”),准备在德军占领巴勒斯坦后开展游击战争,该力量即具有特种部队性质。在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中,“帕尔马赫”成了以色列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中坚力量。虽然该部队在1949年整编中解散,但它对后来的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8年5月底,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其中以色列北部组建的“哈加纳”戈兰旅在编入国防军时,组建了旅属特种侦察排,这基本上是一支远程侦察巡逻队,但与各营已经建立的侦察排不同,旅侦察排可以作为突击队使用,担负攻坚和渗透等更复杂的任务,这可以说是以色列首个编制内的特种作战力量。以色列独立战争结束后,以军在1949年进行了整编,常备部队大幅缩编。为弥补常规作战力量缺乏和部队战备水平低的不足,以色列开始考虑组建真正的特种作战力量。1951年,以色列南部军区尝试建立了名为第30部队的特种远程侦察巡逻队,由于缺乏足够训练和必要的支持,该部队很快就解散了,但这是以色列建立独立特种部队的第一次尝试。
组建20世纪50年代早期,阿拉伯人开始频繁越境袭击以色列人定居点,以国防军发现无法把正规军分散到每个村庄去守卫,也不可能为报复这种零敲碎打的袭击而发动一场战争,而且按照正规战争编制和训练的部队无法胜任这种非传统冲突——国防军发动的仅有的几次报复性袭击,统统由于士气低落、指挥不当和训练无素,不是没有完全成功就是彻底失败。这使得高层再次意识到组建专门特种作战部队的必要性,以便进行报复或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奉以色列总参谋长命令,时任以色列北部军事情报官的沙龙于1953年7月建立了以色列第一支正规的特种部队——仅有50人的“101”部队,其成员都是从陆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训练尖子,主要任务是对阿拉伯人的越界袭击进行越界报复作战。当年10月,101部队在执行越界报复作战任务时,在约旦的基比亚村打死了60多名平民。迫于舆论压力,以色列政府于1954年1月解散了101部队。但101部队的人员被并入伞兵部队(890营),合并后的伞兵部队改为第202伞兵旅,主要由旅部和4个营以及其它支援部队编成,沙龙担任指挥官。尽管101部队昙花一现,人员也少,但这支部队的建立却是以色列特种部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成为公认的以色列现在特种部队的前身。
在50年代晚期,特别是在60年代,以军特种部队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以军的三个军区先后建立了直属军区的独立侦察营。这些部队分别是:沙凯德侦察营(南部军区)、角豆侦察营(中部军区)和胡桃侦察营(北部军区)。军区侦察营是接受过特种训练的远程侦察巡逻部队,日常任务是负责边界巡逻和边境反渗透,并按军区命令执行敏感的情报搜集任务。但在70年代后,以色列的边界防御措施不断完善,军区侦察营失去了原有的作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军队整编时这些部队先后解散。
1969年至1971年埃及和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进行消耗战期间,以总参侦察营和伞兵旅侦察连为代表的以色列特种部队积极活动,创造过不少传奇式的战例,如突袭尼罗河谷纳贾·哈马迪变电站和在苏伊士湾劫夺苏制P12型雷达,这两次行动已经成了世界特种作战的经典战例。在此期间,以色列海军突击队也完成了任务转型,从原先的水下破坏队转变成精锐的两栖突击队,跨入了精锐特种部队的行列。
1968年,1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班机被劫持到阿尔及利亚。以色列从此开始面对国际恐怖活动这个新的挑战。在70年代初,以色列特种部队在反恐怖作战领域取得了一些战绩。如总参侦察营1972年5月9日进行的卢德机场反劫机行动,和总参侦察营、海军13中队、伞兵旅侦察连在1973年4月联合进行的突袭贝鲁特行动,都是世界反恐怖作战的典型战例。
转型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进行了改革和重组。以总参侦察营为首的陆军特种部队进行了部队结构和职能的调整,海军特种部队加强了陆上特种作战的训练,空军也建立了自己的特种部队。虽然特种部队在1972年的反劫机行动中取得成功,但以色列看到以总参侦察营为代表的特种部队在反恐方面能力有限,无法进行高度复杂的人质营救行动。这主要是因为以军的特种部队主要是精锐的步兵侦察部队,部队训练集中在远程步兵侦察和野外步兵战斗方面,缺乏反恐作战和人质营救训练。这一问题在1974年5月的马阿洛特人质营救行动中终于暴露出来,此次行动造成20余名被扣为人质的学生死亡,50余人受伤。这使以政府和国防军总参谋部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反恐作战。于是以总参侦察营和海军13中队为首的以色列国防军特种部队开始接受高级反恐怖和人质营救作战训练。此后,以色列的各支特种部队分头开始了广泛和深入的反恐怖作战训练,并很快取得了成果。1976年,总参侦察营在乌干达恩德培国际机场的人质救援为世界特种作战创造了新的范例。进入80年代以特种部队反恐怖作战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同时,以色列警方的反恐特警力量也在组织和训练方面另辟蹊径,成了以色列特种部队中人质营救作战水平最高的部队。 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军为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应付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起义和黎巴嫩南部的低强度冲突,又相继组建了一批新型的特种作战部队,基本上奠定了特种部队延续至今的作战序列。1985年,以军建成了全军特种训练基地——亚当基地(7208基地)。这个综合训练基地包括反恐怖作战学校(707部队)和狙击手学校等单位,使全军特种部队的训练由各部队单独负责走向系统化和有组织的统一训练。1990年,以色列又制定了反恐怖作战大纲,明确规定了各部队的反恐职责。这使以色列特种部队发展和建设走上了正规化。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以军特种部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特殊的兵种,对以色列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色列特种部队的编成
以色列特种部队分属国防军和国内安全机构两个系统,国防军的特种部队分属总参及陆、海、空三军,共4500人,占军队员额的2.5%。1999年,以军又根据“新世纪”军队改革计划,在以军内部专门设立了野战侦察司令部,这使以军特种部队发展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特殊的兵种。
总参特种部队情报部队是以军的一个兵种,隶属总参谋部情报部。这个兵种共有三支特种侦察部队,即总参谋部侦察营、目标情报部队和特种侦察队。其中总参谋部侦察营是以军最主要的特种部队,是以军特种部队中的佼佼者,其任务包括特种侦察、非常规作战和反恐作战,编制人数200多人。269部队是总参谋部侦察营的反恐分队,有近100人,3个小队,每个小队约28人。
陆军特种部队以色列陆军特种部队有步兵队属侦察兵、战斗工兵特种部队等。其中,步兵特种分队共有4个,即戈兰旅侦察连、吉瓦提旅侦察连、纳哈尔旅侦察连和伞兵侦察连。这4个连都接受反恐作战训练,可执行特种作战任务。其中戈兰旅侦察连和伞兵旅侦察连曾多次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战斗工兵下辖两支经过特种侦察训练的工兵部队:“山羊”侦察队精于工兵爆破,“雅赫萨普”部队负责排除爆炸物,他们同属第5326工兵特种部队。
执行特殊任务的陆军特种部队分别是:“胡桃”侦察营,是以军在南黎巴嫩的反游击战部队,隶属戈兰旅;“樱桃”侦察队是中部军区的反恐突击队;“朱鹭”侦察队是一支接受特种作战训练的独立反坦克导弹部队,隶属85师;“棘刺”部队是一支特种军犬部队:“高山”队是部署于北部军区的预备役高寒山地部队;“金雀花”部队是部署于以南部以埃边境的一支预备役特种边境巡逻部队,是负责防止在押恐怖分子等危险犯人暴乱的宪兵快反部队;“埃拉特”反恐部队是部署于红海港口城市埃拉特的预备役反恐特种部队。
海军特种部队
以色列海军特种部队主要是海军突击队(13中队),在以军是仅次于总参谋部侦察营的优秀特种部队。13中队约有300人,编有三个连。第一连称为突击连,长于暗杀、突袭和反恐怖作战,由小队组成,每小队编制14人。其中的专职反恐怖分队,称为“T4”分队,是13中队的精华所在。第二连称为水下连,长于潜水,在水下以2~4人的小组活动,最大编组不超过8人。第三连称为水上连,擅长操作13中队的三种快速攻击舟艇。
空军特种部队
以色列空军特种部队有五支。军种所属特种部队为“翠鸟”侦察队,是空地指示队:669部队为空中救援部队;5707部队为特种侦察队。防空兵所属部队为“雅纳曼姆”和“拳击手”部队,分别是空中特种防空部队和防空假想敌部队。
安全机构特种部队以色列边防警察所属的“雅曼”特警队(YAMAN),是负责人质营救的反恐怖特警部队:“阿拉伯”特警队,是采用化装方式活动的反恐怖特警队。国家警察所属的“吉多尼姆”特警队,即33部队,负责耶路撒冷地区的反恐情报搜集;“约阿夫”特警队是负责公共交通安全的反恐怖特警队。以色列特种部队的训练原则
以色列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特种作战部队的国家,而且经常使用,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选拔、培养和组织使用特种部队的机制。
严格选拔,确保人员素质以色列特种部队有着“军中之军”的称号,历来在人员选拔中有优先地位和权力,选拔条件的严苛也是世界有名的。当初沙龙组建“101”部队时就是从陆军中严格选拔各种训练尖子和特殊技能人员,这一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以色列特种部队每年直接从应征入伍的适龄青年中招收新兵,但比其他部队具有优先权,可以提前招兵。部队派人在征兵中心向应征者介绍部队情况,报名者便可参加入队选拔。选拔内容主要是各种严格的体能和智力测验,淘汰率高达80%~90%。特种部队严酷的训练体制和严格的淘汰制度使得加入这一群体的只能是最优秀的士兵。如海军13中队开训时是80~100人,到训练结束时只剩下10~12人,淘汰率是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