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年风雨兼程,只为探索出一条传承与发展民间工艺美术的新路。
6年上下求索,只为实现从第一个泥金彩漆艺术班到多种工艺入课堂的厚积薄发。
2007年伊始,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高举抢救“非遗”的大旗,在当地掀起一股学艺热、传承热。如今一走进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就如同置身文化“大观园”,时时可见民间工艺的身影,处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操场上龙腾狮舞,文化创意楼里锣鼓铿锵,画室中翰墨点翠,乐坊内笛声悠悠……
柳暗花明:巧遇促成校企联姻
泥金彩漆是浙江省宁波市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之一,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保存至今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泥金彩漆器具大多光艳如新,其技艺之精湛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泥金彩漆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10年6月,泥金彩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国仅宁海县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现陈列于浙江博物馆的果桶、粉桶,就是古代宁海人精工制作的泥金彩漆代表作。
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怎么样找到优秀的继承人来学习古老的技艺,让这门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得以继承和发展,這一问题一再触动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应龙泉的神经。他认为,学校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对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民间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的确,从办学特色上看,似乎只有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才担得起培养泥金彩漆传承人的重担。该校开设的工艺美术专业有着近26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结构设置和训练方式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淀了一批优秀师资,而且在教学硬件、教学管理、科研氛围、外部环境等方面也都具备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宁波唯一一家泥金彩漆传承基地——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才良也正为泥彩金漆市场的不断萎缩和传承人的“断层”而苦恼:50名员工中,真正掌握整个技艺流程的员工不足5人;招工越来越难,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大多数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知识和技能不够全面,高级技工和高级设计师等高层次人才奇缺……
2007年,应龙泉校长与黄才良总经理在一次会议上偶然相遇,他们一见如故,一拍即合。自此,学校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校企联姻正式拉开帷幕,该校在工美专业创办了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时隔多年,谈起那一次“邂逅”,应龙泉依然津津乐道:“没想到,我们这两个不同工作范畴的‘头’,竟有着惊人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筑巢引凤:传统技艺情结职校
为了泥金彩漆的传承,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应龙泉担任组长的“泥金彩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认真调查、深入研究、多方尝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学校首开“传统师徒相授融入学历教育”之先河,还与宁海十里红妆、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品协会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泥金彩漆传承人培养进入了正规中职教育与传统师徒相授教育相结合的新阶段。”应龙泉坚信,只有“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艺术融入技术,技艺凸现艺术”才能弥补现行美术教材的不足,才能有力地保护地方性文化艺术遗产。这一创举使得泥金彩漆专业发展一开始就步入了快车道。
请进艺人,传经送宝,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将该公司作为传承基地,开设泥金彩漆课程,建立泥金彩漆展示厅和制作车间,先后聘请泥金彩漆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才良、陈龙以及根雕大师葛安飞、中国美院雕塑系教授等来校授课。通过大师的现场讲解、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教学,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学生们不仅很快掌握了工艺流程特点,还积累了充足的素材和经验。
已经“出师”的学生胡亮亮,说起与泥金彩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兴奋不已,“上课就像小时候玩泥巴一样。”他说,学校为充分发挥这些艺术大师的特长,还专门成立了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共同商讨。“老师们借助拍摄录像、整理文字材料等途径学习技艺,掌握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源。”
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有合适的教材。因此,自编教材是该校教学改革的第二步。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明代之前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民间工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泥金彩漆的历史,认识泥金彩漆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体验泥金彩漆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学校还聘请工艺师傅对工美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组织老师编写试用教材。从向师傅详细询问并记录生产工艺流程,到收集相关资料,再到反复筛选,将老艺人口耳相承的经验记录下来。根据浙江省的课改要求,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订学科标准,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建设非遗资源库,《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现已出版发行。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这个工艺?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启动专业建设前,应龙泉再次审视人才选择和培养的命题。最终,学校跨出第三步,以自愿报名为基础,学校在工美专业学生中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泥金彩漆专业学习。胡亮亮告诉记者,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之外,学校还会组织师生深入民间,感受泥金彩漆的魅力,比如参观传承基地,去岔路、十里红妆博物馆拜访民间艺人,欣赏艺术作品,挖掘民间故事,了解历史背景,掌握工艺流程,熟知泥金彩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师生们亲眼看到了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听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对泥金彩漆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情感,产生了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为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做好了铺垫,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 破茧成蝶:濒危工艺再现生机
传承先要认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让传统手工艺进学校教学”的尝试,无疑是拯救濒危传统工艺的一剂“良方”。经过6年实践,学校通过引企入校、传人培养、技艺研究、产品开发等举措,将民间工艺传承与学校教学的产、学、研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新路子,而且使濒危的民间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学校还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课改精神,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的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编写教材、制订学科标准,推进了特色专业发展,学校先后成为了浙江省中职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浙江省非遗传承教育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央财政拨款的公共实训基地。
应龙泉校长说,把艺术融入课堂,为泥金彩漆搭建了一个好的宣传平台,扩大了泥金彩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在宁海民俗工艺文化周活动现场,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泥金彩漆班的学员和导师制作的作品大放异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还牵头成立了首家非遗专业的职教联盟,全县多所相关学校、企业、行業加盟,非遗传承队伍迅速扩大。
2009年5月底,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接连两晚播放了《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泥金彩漆产品的造型经济价值》。那些璀璨炫目的色彩和奇特精巧的作品不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泥金彩漆这门宁海县独有的古老民间艺术一下子声名鹊起。一时间,泥金彩漆工艺品受到市场的青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此情此景让黄才良总经理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泥金彩漆工艺这颗民间瑰宝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大放异彩,是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几年来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分不开的。”
2010年12月22日至24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泥金彩漆》项目代表宁波市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泥金彩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肯定了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专业与企业对接、继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传统文化产业的做法。2011年,第一次亮相韩国大邱市“友好城市日”文化交流活动的泥金彩漆,在国外市场一炮打响,大受追捧。
数据或许更能说明泥金彩漆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蝴蝶效应”。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专业已经培养了720多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与胡亮亮一起毕业的首届泥金彩漆专业学生,现在都已经是企业的师傅了,每月工资都超过了6000元。
展望未来:特色品牌多元发展
“咚咚锵、咚锵、咚锵……”随着当地文化馆指导老师鼓板棒槌的起落,学校高一(1)班财会专业的王慧霞提着锣鼓,与其他同学担任的铙钹手、小锣手和堂鼓手一起,熟练地演奏出一阵铿锵激昂的名为《战场》的开场锣鼓声。而在几步之外的另一间清刀木雕培训班的教室内,30种刻刀依次排开在学生的课桌上,刀刃在石板上来回摩擦,逐渐亮出锋芒,铁器的味道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当特色专业升级为特色品牌时,一场化学反应正悄悄在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进行。如果说,泥金彩漆是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播下的第一颗文化种子,那么狮舞锣鼓、清刀木雕、布袋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就是这所学校“百花齐放”的未来。
6年一晃而过,面临第一个“七年之痒”的挑战,应龙泉显然早有准备。他坚信,只要在选修课程上向传统文化倾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传统,打造文化品牌”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以新校区迁建为契机,打造数字化校园和智慧化校园,继续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校本实践,同时在专业定位、基地建设、双师培养、信息资源、技能考证、服务社会等方面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进行规划。
首先,重点完善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方向)生产流水线,拟新建“校中企”型实训基地,成立名师专业工作室,采取东方艺术品企业的运作方式,“产、学、研”一条龙,承接项目,以产促学,提升民间工艺专业课改工作。
其次,探索整合“名家引导 项目载体 个人反思”的师训模式,建立由大师引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长、短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开展项目走班,结合岗位需求,拟形成校本技能项目,分为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发展技能三个等级,提高技能考证水平,依托专业资源,开展行业、企业培训。
此外,学校正在着手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拟规划建设工艺品创业园、工艺品设计中心、艺术展览馆、泥金彩漆技艺研究所,以泥金彩漆技艺体验和实训为亮点,积极进驻宁海的大观文化园区,扩大交流平台,逐步探索发展民族工艺品专业的路径与方法,提升非遗人才的培养层次。
“学校致力于把传统工艺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去寻找、发现、领略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化静态保护为动态继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应龙泉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在寻找职教“艺术灵气”的道路上前行。
6年上下求索,只为实现从第一个泥金彩漆艺术班到多种工艺入课堂的厚积薄发。
2007年伊始,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高举抢救“非遗”的大旗,在当地掀起一股学艺热、传承热。如今一走进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就如同置身文化“大观园”,时时可见民间工艺的身影,处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操场上龙腾狮舞,文化创意楼里锣鼓铿锵,画室中翰墨点翠,乐坊内笛声悠悠……
柳暗花明:巧遇促成校企联姻
泥金彩漆是浙江省宁波市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之一,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保存至今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泥金彩漆器具大多光艳如新,其技艺之精湛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泥金彩漆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10年6月,泥金彩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国仅宁海县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现陈列于浙江博物馆的果桶、粉桶,就是古代宁海人精工制作的泥金彩漆代表作。
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怎么样找到优秀的继承人来学习古老的技艺,让这门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得以继承和发展,這一问题一再触动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应龙泉的神经。他认为,学校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对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民间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的确,从办学特色上看,似乎只有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才担得起培养泥金彩漆传承人的重担。该校开设的工艺美术专业有着近26年的办学历史,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结构设置和训练方式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淀了一批优秀师资,而且在教学硬件、教学管理、科研氛围、外部环境等方面也都具备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宁波唯一一家泥金彩漆传承基地——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才良也正为泥彩金漆市场的不断萎缩和传承人的“断层”而苦恼:50名员工中,真正掌握整个技艺流程的员工不足5人;招工越来越难,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大多数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知识和技能不够全面,高级技工和高级设计师等高层次人才奇缺……
2007年,应龙泉校长与黄才良总经理在一次会议上偶然相遇,他们一见如故,一拍即合。自此,学校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校企联姻正式拉开帷幕,该校在工美专业创办了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时隔多年,谈起那一次“邂逅”,应龙泉依然津津乐道:“没想到,我们这两个不同工作范畴的‘头’,竟有着惊人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筑巢引凤:传统技艺情结职校
为了泥金彩漆的传承,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应龙泉担任组长的“泥金彩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认真调查、深入研究、多方尝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学校首开“传统师徒相授融入学历教育”之先河,还与宁海十里红妆、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品协会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泥金彩漆传承人培养进入了正规中职教育与传统师徒相授教育相结合的新阶段。”应龙泉坚信,只有“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艺术融入技术,技艺凸现艺术”才能弥补现行美术教材的不足,才能有力地保护地方性文化艺术遗产。这一创举使得泥金彩漆专业发展一开始就步入了快车道。
请进艺人,传经送宝,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将该公司作为传承基地,开设泥金彩漆课程,建立泥金彩漆展示厅和制作车间,先后聘请泥金彩漆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才良、陈龙以及根雕大师葛安飞、中国美院雕塑系教授等来校授课。通过大师的现场讲解、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教学,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学生们不仅很快掌握了工艺流程特点,还积累了充足的素材和经验。
已经“出师”的学生胡亮亮,说起与泥金彩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兴奋不已,“上课就像小时候玩泥巴一样。”他说,学校为充分发挥这些艺术大师的特长,还专门成立了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共同商讨。“老师们借助拍摄录像、整理文字材料等途径学习技艺,掌握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源。”
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有合适的教材。因此,自编教材是该校教学改革的第二步。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明代之前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民间工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泥金彩漆的历史,认识泥金彩漆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体验泥金彩漆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学校还聘请工艺师傅对工美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组织老师编写试用教材。从向师傅详细询问并记录生产工艺流程,到收集相关资料,再到反复筛选,将老艺人口耳相承的经验记录下来。根据浙江省的课改要求,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制订学科标准,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建设非遗资源库,《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现已出版发行。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这个工艺?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启动专业建设前,应龙泉再次审视人才选择和培养的命题。最终,学校跨出第三步,以自愿报名为基础,学校在工美专业学生中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泥金彩漆专业学习。胡亮亮告诉记者,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之外,学校还会组织师生深入民间,感受泥金彩漆的魅力,比如参观传承基地,去岔路、十里红妆博物馆拜访民间艺人,欣赏艺术作品,挖掘民间故事,了解历史背景,掌握工艺流程,熟知泥金彩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师生们亲眼看到了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听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对泥金彩漆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情感,产生了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为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做好了铺垫,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转变。 破茧成蝶:濒危工艺再现生机
传承先要认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让传统手工艺进学校教学”的尝试,无疑是拯救濒危传统工艺的一剂“良方”。经过6年实践,学校通过引企入校、传人培养、技艺研究、产品开发等举措,将民间工艺传承与学校教学的产、学、研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新路子,而且使濒危的民间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学校还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课改精神,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的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编写教材、制订学科标准,推进了特色专业发展,学校先后成为了浙江省中职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浙江省非遗传承教育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央财政拨款的公共实训基地。
应龙泉校长说,把艺术融入课堂,为泥金彩漆搭建了一个好的宣传平台,扩大了泥金彩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在宁海民俗工艺文化周活动现场,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泥金彩漆班的学员和导师制作的作品大放异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还牵头成立了首家非遗专业的职教联盟,全县多所相关学校、企业、行業加盟,非遗传承队伍迅速扩大。
2009年5月底,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接连两晚播放了《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泥金彩漆产品的造型经济价值》。那些璀璨炫目的色彩和奇特精巧的作品不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泥金彩漆这门宁海县独有的古老民间艺术一下子声名鹊起。一时间,泥金彩漆工艺品受到市场的青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此情此景让黄才良总经理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泥金彩漆工艺这颗民间瑰宝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大放异彩,是与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几年来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分不开的。”
2010年12月22日至24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泥金彩漆》项目代表宁波市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泥金彩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肯定了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专业与企业对接、继承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传统文化产业的做法。2011年,第一次亮相韩国大邱市“友好城市日”文化交流活动的泥金彩漆,在国外市场一炮打响,大受追捧。
数据或许更能说明泥金彩漆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蝴蝶效应”。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专业已经培养了720多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与胡亮亮一起毕业的首届泥金彩漆专业学生,现在都已经是企业的师傅了,每月工资都超过了6000元。
展望未来:特色品牌多元发展
“咚咚锵、咚锵、咚锵……”随着当地文化馆指导老师鼓板棒槌的起落,学校高一(1)班财会专业的王慧霞提着锣鼓,与其他同学担任的铙钹手、小锣手和堂鼓手一起,熟练地演奏出一阵铿锵激昂的名为《战场》的开场锣鼓声。而在几步之外的另一间清刀木雕培训班的教室内,30种刻刀依次排开在学生的课桌上,刀刃在石板上来回摩擦,逐渐亮出锋芒,铁器的味道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当特色专业升级为特色品牌时,一场化学反应正悄悄在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进行。如果说,泥金彩漆是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播下的第一颗文化种子,那么狮舞锣鼓、清刀木雕、布袋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就是这所学校“百花齐放”的未来。
6年一晃而过,面临第一个“七年之痒”的挑战,应龙泉显然早有准备。他坚信,只要在选修课程上向传统文化倾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传统,打造文化品牌”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以新校区迁建为契机,打造数字化校园和智慧化校园,继续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校本实践,同时在专业定位、基地建设、双师培养、信息资源、技能考证、服务社会等方面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进行规划。
首先,重点完善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方向)生产流水线,拟新建“校中企”型实训基地,成立名师专业工作室,采取东方艺术品企业的运作方式,“产、学、研”一条龙,承接项目,以产促学,提升民间工艺专业课改工作。
其次,探索整合“名家引导 项目载体 个人反思”的师训模式,建立由大师引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长、短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开展项目走班,结合岗位需求,拟形成校本技能项目,分为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发展技能三个等级,提高技能考证水平,依托专业资源,开展行业、企业培训。
此外,学校正在着手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拟规划建设工艺品创业园、工艺品设计中心、艺术展览馆、泥金彩漆技艺研究所,以泥金彩漆技艺体验和实训为亮点,积极进驻宁海的大观文化园区,扩大交流平台,逐步探索发展民族工艺品专业的路径与方法,提升非遗人才的培养层次。
“学校致力于把传统工艺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去寻找、发现、领略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化静态保护为动态继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应龙泉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在寻找职教“艺术灵气”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