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统筹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999年,河南省已经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但由于城乡两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农村教育作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为主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保障机制。河南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精神,加大财政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新机制的保障范围,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框架初步形成。一是保安全。近3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近30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D级危房近6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6.4亿元用于农村校舍维修改造。二是保工资。把教师工资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市、县长“一把手”负责制,全省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都能按国家现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三是保运转。全省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每年提高的经费支出由省本级财政负担,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能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全省近几年新增教育经费的80%以上用于农村,2006年省本级财政向县(市、区)转移支付23亿元。全省近3年投入10多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双百工程”、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一系列工程。2006年安排22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改善了50万名学生的上学条件;今明两年再安排5.4亿元对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实施集中更新,可以使900多万名学生用上新课桌凳。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薄弱学校限期改造计划,建立薄弱学校台账,落实改造资金。如郑州市2004年新建中小学22所,2005年改建、扩建、新建中小学19所。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三)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一是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的“72向交流”制度,在全省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2006年参加对口支援活动的教师约1.5万人次。二是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把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的一切”和以“知荣明耻师为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班主任培训计划”为载体,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近两年安排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5000多名,市级培训1万多名,组织70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免试进修成人专科学历教育。三是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省、市、县三级督导体系,建立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各地经费的落实,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二、建立资助体系,着力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解决好贫困生上学问题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对此,河南省高度重视,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和各高等学校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全省建立了经常性助学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好贫困生上学问题作为2006年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列入目标责任制,督察督办,抓好落实。
(一)健全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一是在高等学校建立资助体系。2006年,全省发放省政府助学奖学金4800万元,资助学生2.4万人。省财政安排直供经费高校奖贷学金1.9亿元,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经费和风险补偿金6200万元,高校预算外收入提取约3亿元,分别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其中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经费约为1.5亿元。高校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新生入学开通“绿色通道”。省教育厅与省总工会联合开展了“爱心助学”工程,筹集社会资金5800万元。二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省财政拿出76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标准,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6万人。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春秋两季全省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资助学生1281.2万人次,有560多万农村家庭受益。
(二)创新助学贷款模式。针对高校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近两年,我们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探索建立了“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与信用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机制以河南省教育厅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各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负责对学生的贷款受理、审核、合同签订、本息催收、信息管理等具体事宜。风险补偿金比例为14%,省财政和各高校各负担一半。当违约金额低于风险补偿金时,开发银行将风险补偿金扣除违约额后的剩余部分返还高校:当违约额高于风险补偿金时,不足部分由开发银行、高校及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分别按4:5:1的比例分担。新机制把信贷审核关口前置到高校,减少了审批环节,有效发挥了教育系统的管理优势,充分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新机制建立后,2005、2006两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1亿元,是2004年前5年间累计发放贷款量的10倍,资助困难学生23.6万人次,贷款发放范围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高校和学生,较好地保证了不使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也有效缓解了高校学生欠费问题,实现了银行、高校、学生“三赢”。为了保证能够如期还贷,我们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和信用体系建设,将贷款学生的信息纳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贷款管理中心定期向人行提供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同时,我们通过讲座、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2006年上半年,河南省举办了“诚信校园行”短信大赛和演讲比赛,83所高校参赛短信10多万条,18.2万人次参加网络投稿。2006年7月,我省4000多名毕业大学生提前偿还了2000万元助学贷款。我省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去年在我省召开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向全国推广河南模式。这一工作也受到了中央主要媒体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东方时空》栏目均进行了深入报道。
三、依法治教,严格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接受社会评议,认真查摆解决存在的问题。评议活动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评议结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纠风工作责任制考核和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评选工作的重要参考,并作为考核学校及其主要领导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对群众满意率高的学校进行表彰,对满意率低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对领导班子进行诫勉谈话。
(二)实施“阳光招生”,依法治招,从严治考。认真落实普通高招、中招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考风考纪,严格保密管理,严格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推出了加强招生考试管理工作的“十项举措”,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加强信息服务;严格录取程序,坚决不点招;严厉打击中介诈骗,在招生工作中实行“六公开”“六不准”。这些举措确保了去年78万人参加的普通高考、140万人参加的中考工作顺利进行。
(三)规范办学行为。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我省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收费、减轻学生负担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从严治理虚假招生宣传,严格实行发布招生信息核准制度,严禁发布虚假、不实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分校和改制学校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力度,出台了规范办学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这类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管理,深入开展“校园安全年”活动,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2006年,我省虽然在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结合河南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 刘 波)
1999年,河南省已经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但由于城乡两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农村教育作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为主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保障机制。河南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精神,加大财政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新机制的保障范围,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框架初步形成。一是保安全。近3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近30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D级危房近6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6.4亿元用于农村校舍维修改造。二是保工资。把教师工资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市、县长“一把手”负责制,全省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都能按国家现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三是保运转。全省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每年提高的经费支出由省本级财政负担,增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能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全省近几年新增教育经费的80%以上用于农村,2006年省本级财政向县(市、区)转移支付23亿元。全省近3年投入10多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双百工程”、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一系列工程。2006年安排22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改善了50万名学生的上学条件;今明两年再安排5.4亿元对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实施集中更新,可以使900多万名学生用上新课桌凳。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薄弱学校限期改造计划,建立薄弱学校台账,落实改造资金。如郑州市2004年新建中小学22所,2005年改建、扩建、新建中小学19所。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三)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一是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的“72向交流”制度,在全省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2006年参加对口支援活动的教师约1.5万人次。二是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把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的一切”和以“知荣明耻师为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班主任培训计划”为载体,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近两年安排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5000多名,市级培训1万多名,组织70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免试进修成人专科学历教育。三是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省、市、县三级督导体系,建立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各地经费的落实,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二、建立资助体系,着力解决好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解决好贫困生上学问题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对此,河南省高度重视,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和各高等学校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全省建立了经常性助学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好贫困生上学问题作为2006年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列入目标责任制,督察督办,抓好落实。
(一)健全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一是在高等学校建立资助体系。2006年,全省发放省政府助学奖学金4800万元,资助学生2.4万人。省财政安排直供经费高校奖贷学金1.9亿元,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经费和风险补偿金6200万元,高校预算外收入提取约3亿元,分别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其中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经费约为1.5亿元。高校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新生入学开通“绿色通道”。省教育厅与省总工会联合开展了“爱心助学”工程,筹集社会资金5800万元。二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省财政拿出76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标准,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6万人。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春秋两季全省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资助学生1281.2万人次,有560多万农村家庭受益。
(二)创新助学贷款模式。针对高校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近两年,我们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探索建立了“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与信用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机制以河南省教育厅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各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负责对学生的贷款受理、审核、合同签订、本息催收、信息管理等具体事宜。风险补偿金比例为14%,省财政和各高校各负担一半。当违约金额低于风险补偿金时,开发银行将风险补偿金扣除违约额后的剩余部分返还高校:当违约额高于风险补偿金时,不足部分由开发银行、高校及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分别按4:5:1的比例分担。新机制把信贷审核关口前置到高校,减少了审批环节,有效发挥了教育系统的管理优势,充分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新机制建立后,2005、2006两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1亿元,是2004年前5年间累计发放贷款量的10倍,资助困难学生23.6万人次,贷款发放范围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高校和学生,较好地保证了不使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也有效缓解了高校学生欠费问题,实现了银行、高校、学生“三赢”。为了保证能够如期还贷,我们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和信用体系建设,将贷款学生的信息纳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贷款管理中心定期向人行提供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同时,我们通过讲座、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2006年上半年,河南省举办了“诚信校园行”短信大赛和演讲比赛,83所高校参赛短信10多万条,18.2万人次参加网络投稿。2006年7月,我省4000多名毕业大学生提前偿还了2000万元助学贷款。我省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去年在我省召开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向全国推广河南模式。这一工作也受到了中央主要媒体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东方时空》栏目均进行了深入报道。
三、依法治教,严格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接受社会评议,认真查摆解决存在的问题。评议活动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评议结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纠风工作责任制考核和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评选工作的重要参考,并作为考核学校及其主要领导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对群众满意率高的学校进行表彰,对满意率低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对领导班子进行诫勉谈话。
(二)实施“阳光招生”,依法治招,从严治考。认真落实普通高招、中招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考风考纪,严格保密管理,严格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推出了加强招生考试管理工作的“十项举措”,广泛宣传招生政策,加强信息服务;严格录取程序,坚决不点招;严厉打击中介诈骗,在招生工作中实行“六公开”“六不准”。这些举措确保了去年78万人参加的普通高考、140万人参加的中考工作顺利进行。
(三)规范办学行为。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我省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收费、减轻学生负担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从严治理虚假招生宣传,严格实行发布招生信息核准制度,严禁发布虚假、不实信息。进一步加大对分校和改制学校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力度,出台了规范办学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这类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管理,深入开展“校园安全年”活动,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2006年,我省虽然在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结合河南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