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如藤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3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时长,天亮得早。待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将熬好的稀饭、几碟小菜摆在桌上,自己则去整理菜园了。清晨,阳光已经灿烂。一缕光线透过板栗树枝丫的缝隙,洒在母亲的身上,银发愈加晃眼。如今的母亲就像一根老藤,岁月的风刀霜剑,让她逐渐萎缩枯干,沧桑尽显。看着劳作不息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
  我家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镇,是一个冲积洲。我出生那会儿,家里住的还是土坯房。在一条蜿蜒狭长的圩埂上,一排简陋的屋舍依次排列,人们毗邻而居。那个时代,生活异常清苦,家家夜不闭户,拿母亲的话说:穷得卖猫,哪有值钱的东西让人惦记呢?能吃饱肚子,就阿弥陀佛了!记得那时候,一家吃饭,十家闻香。如果有谁家做好吃的,特别是杀年猪,左邻右舍都跟着沾光。另外,吃饭端着碗串门,更是司空见惯,哪像现在城里的商品房,家家住在“鸽子笼”里,连邻居都不认识。
  母亲是我们那里长得最漂亮的女人,个子高挑,一头乌黑的秀发编成两股大麻花,搭在胸前;特別是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给人聪慧灵动的感觉。母亲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和邻里相处融洽。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加上交通不便,家里大小事务全靠母亲打理。母亲的勤劳,闻名乡里。没包干到户的那些年,她每天在队里干活挣工分,与男子汉不差分毫。时过境迁,母亲挑泥筑坝的背影,依然深烙在我的心中……
  那时候,奶奶体弱多病,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家里的房子本来也不算小,后来因为叔叔成家,分一半给他了,便窄了许多,住起来很不方便。母亲思虑一番之后,叫来砖匠,将家里厨房和客厅用半堵墙隔开,外加两个小房间。母亲住一间小的,面积稍大一点的安排奶奶和我们姐弟三个住。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摆着两张床,一把老藤椅,再没有多余的物件。奶奶的床是那种老式的雕花木床,我们的床就特别简易了,用木棍搭的架子上铺几块木板。奶奶怕吵,又喜欢早睡,这可苦了我们三个孩子,不仅不敢打闹,还要很早上床。条件如此,又能怎么办呢?这种情况直到家里建了两层红砖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才有所改变,此后,我们终于可以不用每晚憋憋屈屈地入睡了。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母亲都要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里里外外打理得有条不紊。她不仅是持家能手,还是村里一名优秀的妇女主任。只上过一年半学堂的母亲,不仅能习字,还能写好几页纸的工作报告,并常常在村里的广播站发表讲话。有一段时间,每到晚上,我们姐弟三人围桌而坐,静静聆听广播中母亲的声音,那种骄傲与自豪感至今难忘。
  1983年,一场大洪水把家里的小楼房给淹了,母亲焦急异常。要知道在农村,当时可没几家能住上楼房的,一砖一石,无不浸透着母亲的心血,更是她勤劳的硕果。
  记得开工的时候,母亲为了省点工钱,自己挑砖拉沙土,买钢材,搅拌水泥。手弄伤了,随便包扎一下;肩头磨破了,垫块毛巾又接着挑担子。砖匠师傅说,你一个女人家干吗这么拼啊?母亲笑答道,家是我的树,我是一棵藤。小楼终于落成,鞭炮声中,看着微笑的母亲,年幼的我是无法理解她当时的心情的。父亲工作繁忙,建房期间偶尔回来,次日又匆匆离去,我却从未听见母亲的抱怨。
  半个月后洪水退尽,小楼除了水渍,完好无损,母亲的心才踏实下来。也就在发洪水的第二年,父亲因工作调动又去了另一个地方,母亲不想再过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放弃了村里的工作,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小楼房被半卖半送给了叔叔。临走时,母亲站在门前,伫立良久,眼中泪花闪动。
  离开生养的故乡,我跟着母亲来到第二故乡。母亲在父亲的单位成了一名家属工,超强的适应能力,使她很快和父亲单位的同事以及他们的家属熟络起来。夫妻终于厮守,不用再隔江分居。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的单位分配给我们家一座小平房,不仅宽敞舒适,还配有洗手间,最开心的是我们姐弟不用再挤在一间房里。这些都给了母亲满满的幸福感。她时常对我们念叨着,现在是生活在天堂里,你们要好好珍惜哦!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在平静的生活中,我们姐弟三人逐渐长大。初中毕业那年,赶上政府出台安排职工子女就业的好政策,我被安排进父亲所在的单位工作。姐姐学习比我好,后来她在县城参加了工作。子女工作一帆风顺,母亲虽不再那么漂亮,却宛如一棵藤生长到成熟的旺季,生机盎然。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起来。没几年,我们在县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建新房子的时候,父亲依旧不用费神,都是母亲忙前忙后,从设计到布局,令工匠师傅都挑指称赞。母亲对工匠们非常尊重,烟酒和茶水不缺,时有水果点心。拿母亲的话说,你对人好,人家就不会对你差。也确实,那些工匠干活很卖力,不仅活做得精细,还提前完工。新居单门独院,可以养鸡、种菜、种花草树木,更重要的是我们由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
  岁月催人老,转眼间,父母到了退休的年纪,容貌也日益苍老,已然是青丝换成了白发,沧桑消磨了韶华。本该赋闲的他们,为了子女能安心工作,又给我们带起了孩子。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2005年,父亲出车祸,抢救了半个月,还是离我们而去。所幸母亲在车祸中只受了点惊吓,毫发未损。而父亲的离去,对她的打击就如同天塌了下来。虽说大难不死就是福,但母亲的精神与从前判若两人。她开始变得神经兮兮,喜欢自言自语,还动辄流泪不已。由于母亲给我们的感觉一直很坚强,突然出现如此症状,我们以为她只是无法直面父亲的离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好起来的。对于母亲表现出来的脆弱,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感觉不对劲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她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弟弟带母亲跑了几家大医院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后,只好开了药让她在家调养。可是,母亲的状况时好时歹,我们除了陪伴,无计可施。也许是上天悲悯,一次县里组织退休老人去旅游,正是这次旅游,不仅让母亲结识了很多老年朋友,也让她化解了郁积的心情。回来后,母亲成为县老年活动中心的一员,经常外出,参加很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母亲辗转煎熬三年之久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令我们万分惊喜。从此,生活又回到了正轨。
  此刻,站在院子里,看着阳光下弯腰种菜的母亲,我的心里滋生出一股酸涩,眼睛如雨雾般朦胧起来。我暗暗叹了口气,心里默默祈祷,愿母亲这根苍劲的老藤,历经岁月风雨后,依旧生机盎然。
  (插图:谭晓青)
其他文献
[一]  2020年秋,正在读初三的墨墨决定转学了,从一所很多人趋之若鹜的重点学校,转入了一所普通的民办学校。这时离她到某医院心理治疗科就诊,已经过了三个月。  转学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她觉得需要改变一下环境,因为学业的压力就像一块巨石,压得她透不过气来。虽然学校的老师并没有对她做出要求。老师们都知道她病了,不是身体上的疾患,而是心理上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是她会拿起手边尖锐的东西,朝着自己的胳膊划,一
期刊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改变了教育的常态,带来了疫情期间教育的非常态。后疫情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建构教育的“新常态”,对疫情下的班级公共生活要有新的审视和研究。  一、后疫情时期班级公共生活的基本内涵  班级公共生活主要是指班级成员之间在公共空间所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种交往活动。班级公共生活不仅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场域,还是同伴之间相处
期刊
开学第一周,我走上五(1)班讲台,放下《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瞬间,看见了粉笔盒里的两张钞票,一张10元,一张5元。  我猜测钞票背后有“文章”:有学生捡到钱,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找不到失主,以这种形式正大光明地昭示拾物的去向。  此后每次上课,我走到讲台的第一时间会不经意地瞟一眼,两张钞票一直都在。我觉得这群优秀的孩子在书写“传奇”,我在心里构思着期末时亲自动手给这部“传奇”结尾。  第四周去上课时,
期刊
桂花开了,我又想起那件事。  哪一年,记不得了,也是这个季节,一个中午。微风,桂花香味馥郁,一缕一缕地往鼻孔里钻,往思维里钻。感觉,呼吸里都是香气,话音里都是香味。  一只灰喜鹊从头顶飞过,落下一声鸣叫,也落下一串花香。  我值班,裹着一身香气在校园里转悠。就那么巧,让我碰上了邓晓海,那时我还不认识他。  中午时分,校园里没什么人,走读的学生基本上没来,住校的学生不是在寝室里休息,就是在教室里看书
期刊
1   美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人有“五欲”: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可见,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这“五欲”概括得很好。教育就是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东西“引发”出来,并施之以健康的价值引导。因为有“知欲”,即理智的好奇心,所以要有“智育”;因为有“德欲”,即每一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的需要,有孟子讲的“四端”,所以要有“德育”;因为有“美欲”,即人有审美的需要,所以要有
期刊
多照照镜子没有坏处。人生的很多尴尬,就是缘于少照了一次镜子。譬如,整齐的白牙,藏一叶绿韭;性感的裤子,拉链没拉上;步态优雅,领口侧边耷拉着只袜子。这些尴尬一旦发生,会被人笑谈一辈子。  邋遢的生活习惯,个性上的毛病,照镜子是照不出来的。所以,若身边能有一个人是你的镜子,他愿意给你指出来,你也虚心接受,那真是一生的福气。如果前者只是让你少些尴尬和笑话,那么后者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或错路。  热恋中认识的
期刊
一  影像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日常生活影像化的改变。笔者认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通过模仿影像来进行现实的日常行为。进而推演,甚至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也是出于一种对“范例影像”的模仿。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难道教育的参与者们不也正是通过对具体教育行为的模仿来重塑各个时代的“日常教育影像”吗?与此同时,这些“影像”往往是某种类似的价值评定与道德评估的标准、尺度。  然而,我们确实
期刊
小的时候很多长辈都夸我是个好孩子,人实在,学习好,做事认真负责。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做过很多错事,委实配不上“好孩子”这个评价。  ●我曾经偷过东西  那年上小学四年级,邻居家孩子眉飞色舞地向我吹嘘说,他不用钥匙都能开自家门。我说不信,他便认认真真地向我演示了一遍,突然我脑子里就冒出了坏主意。趁着邻居家没人,我小心翼翼地摸了进去,偷了20元钱,动作干净利落,做得天衣无缝,没有人发觉。20元钱对于2
期刊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情调”这个词颇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浪漫情调”“小资情调”“异国情调”等。我猜,“有情调”应该是“有情趣,有格调”,或者“有情怀,有调调”,而非庸常、刻板。听说过“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情怀”,也了解过“情智教育”“情理教育”“情感教育”,却从未想过教育也是可以“有情调”的。  这本书其次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上,深蓝色的星空,宁静深邃;穿着白背心、蓝裤子,戴着黄帽子的孩子
期刊
有一类电影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耐心思考,因为主题的多元,因为表达的含混。这样的电影在挑战我们的认知,我们必须在它面前做出诚挚而艰苦的思考之后,它才会向我们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价值。  看与被看  初次看《楚门的世界》,你或许会觉得,楚门最大的悲剧在于人生被根本看不到的一双手紧紧掌控着:他一次次努力恋爱自以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这双手安排的,他一个个无话不说自以为交心的朋友也是这双手安排的,甚至这双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