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痛悼念倪子明同志
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原三联书店总编辑倪子明同志因病于二○一○年十一月八日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倪子明同志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在桂林读书出版社参加革命,一九四七年二月入党。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担任过多种职务。一九七八年,与陈原、陈翰伯、范用等同志一起突破思想禁锢,酝酿筹备创办《读书》杂志,开创了“读书无禁区”的先河。
为了表达我们对倪老的怀念之情,本刊特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本刊总编辑樊希安撰写的怀念文章。
二○一○年注定是三联书店悲痛的年份,是让三联同仁伤悲的年份。九月份,刚刚送别三联书店前任总经理、《读书》创始人范用先生,仍在痛定思痛的我们,又送别三联书店前任总编辑、《读书》创始人倪子明老前辈。不到两个月时间,三联痛失两位巨擘,真让人心生戚然,不胜悲痛。
范用先生辞世时,我恰在台湾公干,没能与之做最后告别,留下莫大遗憾。倪老病危时,我同店领导班子的同志们去看他,他处在昏迷中,已不怎么认人,也不怎么说话,只是艰难地呼吸着。就在他病逝前几天,我和店领导班子的同志们去看望,倪老还能坐起来与我们交谈、合影照相。见到三联同仁们来看他,倪老很兴奋,状况也好了许多,和我们交谈了半个小时。倪老说,他是九月十八日上午参加范用追思会后病倒的。他刚看了店里编的悼念范用专辑,编得很好。他激动地对我们说:“范用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敬重的人,他去世后,我想写一篇文章,但手抖,写字看不清,所以作了一首诗。”怕我们记录不准确,他自己用颤抖的手把诗写了下来。诗的题目为《怀范用》,四句诗是:“华发书生赤子心,拼将瘦骨筑书城。偶然脚底碰顽石,横眉白眼看鸡虫。”表达了他对老友老搭档的高度评价和深深怀念之情。倪子明和范用谊交深厚。七十年代末,陈原、陈翰伯、范用、倪子明共同创办《读书》杂志,后两人分别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总编辑,密切合作,推出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倪老的《怀范用》,既是对范用先生的客观评价,也是个人精神世界的自我写照。看到病床上倪老的精神状态不错,我估计近期内不会有什么危险,没想到仅隔五天时间,倪老就与世长辞了。捧读他的亲笔遗作,看着我们在病床前同他的一张张合影,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慈祥老人远去,我的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
倪子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编辑家、出版家,是我们三联书店的老前辈。他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在桂林读书出版社参加工作,先后在重庆读书出版社、香港读书出版社分社、中宣部出版委员会、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三联书店工作,经历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数十年如一日为党为国家为文化发展辛劳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三联同仁们很爱戴他,敬重他。我到三联书店较晚,对倪老的经历和贡献知之不多,但由于分管人事和老干部工作,与之接触较多,逢年过节前去探望,也多有交谈,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到他高尚的品格和做人的风范。
倪老为人谦和、虚怀若谷是我最深的印象。倪老是个老革命,也是三联的老前辈,资历老,功劳高,贡献大,但从来谦和待人,从不高调,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对别人、对朋友每每夸赞,言及自己则避之不及。一九七八年创办《读书》时,他是一员干将。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通过国家出版局研究室掌控此刊,而在研究室主其事者即是倪子明。当时刊物主办者是国家出版局研究室,倪老是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读书》杂志副主编,为《读书》杂志的创办、发展殚精竭虑做了许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但每言及创办《读书》,他总是讲陈原、陈翰伯、范用等其他人的功劳,从来不提自己。对三联的历史,他给我讲过许多次,但每次都是讲前辈们和其他人的业绩、贡献和牺牲,没有一次讲到自己。对新时期三联书店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九八三年初,范用、倪子明分别被任命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总编辑,两人按上级要求进行恢复三联书店独立建制的工作,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于完成筹建任务,而在一九八五年底,两人又双双离休,退出领导岗位。但说到三联的独立建制和发展,他总是讲范用的功劳和贡献,没有一句言及自己。
有着浓重的三联情结,期望三联事业不断兴旺发展,是倪老晚年最为关注的事情。倪老生于安徽桐城,受前辈和地域文化影响从小酷爱读书,学养丰厚。早年向往革命,投身三联书店前身之一的读书出版社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三联书店合并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石家庄和开封三联书店的经理,八十年代初又“光荣归队”,回三联书店担任总编辑。他对三联有很高的评价,也有很深的感情。每次去探望他,他总是细细地关问店里的情况,如出没出什么好书,经济效益如何,等等。我们一一回答,他听得很认真,叮嘱我们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好。他密切关注店里的变化,我们寄去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他每期都细细阅读,有什么好的建议,他会及时告诉我们。当看到店里取得的成绩时,他会适时地给我们以鼓励。我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后去看望倪老,他紧握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这副担子不轻啊,但我相信你能干好,一定能干好!”给我和班子其他成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心系三联,关切地问这问那,希望三联有更大的进步。现在倪老远行了,我想,就是西行的路上,他也会魂系三联吧。
活到老,学到老,到死方休,倪老给我们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榜样。倪老晚年“麻烦”店里最多的是要各种学习材料。我记得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三联的部分出版物,以及他想重读又一时找不到的书籍。我每次去看他,都会遇到他在读书学习。年老眼力差,他就借助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还坚持写学习笔记。一个九十一岁的老人,临去世前尚能一字不缺地写出《怀范用》这首诗,得益于他长期学习养成的良好记忆。倪老这种酷爱学习的精神,是对韬奋先生等老一辈文化大家始终坚持自身学习的优良传统的继承,我辈三联同仁当认真地学习和发扬光大。
十一月十日上午九时,我、潘振平、沈昌文、董秀玉、张伟民、杨进、贾宝兰、史玄等三联同仁来到昌平殡仪馆为倪老送行。在哀乐声中目睹遗像,我对其印象始终定格在他在病榻上费力地一字一句为我们写《怀范用》那首诗的情景。触景生情,咏诗怀人,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在怀念中延续的。我也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对倪老的怀念和追思:“桐城赤子逐光明,平生未了三联情。此番西去做何事?定然辛苦筑书城。”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倪老走后三日
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原三联书店总编辑倪子明同志因病于二○一○年十一月八日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倪子明同志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在桂林读书出版社参加革命,一九四七年二月入党。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担任过多种职务。一九七八年,与陈原、陈翰伯、范用等同志一起突破思想禁锢,酝酿筹备创办《读书》杂志,开创了“读书无禁区”的先河。
为了表达我们对倪老的怀念之情,本刊特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本刊总编辑樊希安撰写的怀念文章。
二○一○年注定是三联书店悲痛的年份,是让三联同仁伤悲的年份。九月份,刚刚送别三联书店前任总经理、《读书》创始人范用先生,仍在痛定思痛的我们,又送别三联书店前任总编辑、《读书》创始人倪子明老前辈。不到两个月时间,三联痛失两位巨擘,真让人心生戚然,不胜悲痛。
范用先生辞世时,我恰在台湾公干,没能与之做最后告别,留下莫大遗憾。倪老病危时,我同店领导班子的同志们去看他,他处在昏迷中,已不怎么认人,也不怎么说话,只是艰难地呼吸着。就在他病逝前几天,我和店领导班子的同志们去看望,倪老还能坐起来与我们交谈、合影照相。见到三联同仁们来看他,倪老很兴奋,状况也好了许多,和我们交谈了半个小时。倪老说,他是九月十八日上午参加范用追思会后病倒的。他刚看了店里编的悼念范用专辑,编得很好。他激动地对我们说:“范用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敬重的人,他去世后,我想写一篇文章,但手抖,写字看不清,所以作了一首诗。”怕我们记录不准确,他自己用颤抖的手把诗写了下来。诗的题目为《怀范用》,四句诗是:“华发书生赤子心,拼将瘦骨筑书城。偶然脚底碰顽石,横眉白眼看鸡虫。”表达了他对老友老搭档的高度评价和深深怀念之情。倪子明和范用谊交深厚。七十年代末,陈原、陈翰伯、范用、倪子明共同创办《读书》杂志,后两人分别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总编辑,密切合作,推出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倪老的《怀范用》,既是对范用先生的客观评价,也是个人精神世界的自我写照。看到病床上倪老的精神状态不错,我估计近期内不会有什么危险,没想到仅隔五天时间,倪老就与世长辞了。捧读他的亲笔遗作,看着我们在病床前同他的一张张合影,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慈祥老人远去,我的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
倪子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编辑家、出版家,是我们三联书店的老前辈。他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在桂林读书出版社参加工作,先后在重庆读书出版社、香港读书出版社分社、中宣部出版委员会、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三联书店工作,经历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数十年如一日为党为国家为文化发展辛劳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三联同仁们很爱戴他,敬重他。我到三联书店较晚,对倪老的经历和贡献知之不多,但由于分管人事和老干部工作,与之接触较多,逢年过节前去探望,也多有交谈,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到他高尚的品格和做人的风范。
倪老为人谦和、虚怀若谷是我最深的印象。倪老是个老革命,也是三联的老前辈,资历老,功劳高,贡献大,但从来谦和待人,从不高调,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对别人、对朋友每每夸赞,言及自己则避之不及。一九七八年创办《读书》时,他是一员干将。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通过国家出版局研究室掌控此刊,而在研究室主其事者即是倪子明。当时刊物主办者是国家出版局研究室,倪老是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读书》杂志副主编,为《读书》杂志的创办、发展殚精竭虑做了许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但每言及创办《读书》,他总是讲陈原、陈翰伯、范用等其他人的功劳,从来不提自己。对三联的历史,他给我讲过许多次,但每次都是讲前辈们和其他人的业绩、贡献和牺牲,没有一次讲到自己。对新时期三联书店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九八三年初,范用、倪子明分别被任命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总编辑,两人按上级要求进行恢复三联书店独立建制的工作,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于完成筹建任务,而在一九八五年底,两人又双双离休,退出领导岗位。但说到三联的独立建制和发展,他总是讲范用的功劳和贡献,没有一句言及自己。
有着浓重的三联情结,期望三联事业不断兴旺发展,是倪老晚年最为关注的事情。倪老生于安徽桐城,受前辈和地域文化影响从小酷爱读书,学养丰厚。早年向往革命,投身三联书店前身之一的读书出版社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三联书店合并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石家庄和开封三联书店的经理,八十年代初又“光荣归队”,回三联书店担任总编辑。他对三联有很高的评价,也有很深的感情。每次去探望他,他总是细细地关问店里的情况,如出没出什么好书,经济效益如何,等等。我们一一回答,他听得很认真,叮嘱我们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好。他密切关注店里的变化,我们寄去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他每期都细细阅读,有什么好的建议,他会及时告诉我们。当看到店里取得的成绩时,他会适时地给我们以鼓励。我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后去看望倪老,他紧握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这副担子不轻啊,但我相信你能干好,一定能干好!”给我和班子其他成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心系三联,关切地问这问那,希望三联有更大的进步。现在倪老远行了,我想,就是西行的路上,他也会魂系三联吧。
活到老,学到老,到死方休,倪老给我们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榜样。倪老晚年“麻烦”店里最多的是要各种学习材料。我记得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三联的部分出版物,以及他想重读又一时找不到的书籍。我每次去看他,都会遇到他在读书学习。年老眼力差,他就借助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还坚持写学习笔记。一个九十一岁的老人,临去世前尚能一字不缺地写出《怀范用》这首诗,得益于他长期学习养成的良好记忆。倪老这种酷爱学习的精神,是对韬奋先生等老一辈文化大家始终坚持自身学习的优良传统的继承,我辈三联同仁当认真地学习和发扬光大。
十一月十日上午九时,我、潘振平、沈昌文、董秀玉、张伟民、杨进、贾宝兰、史玄等三联同仁来到昌平殡仪馆为倪老送行。在哀乐声中目睹遗像,我对其印象始终定格在他在病榻上费力地一字一句为我们写《怀范用》那首诗的情景。触景生情,咏诗怀人,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在怀念中延续的。我也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对倪老的怀念和追思:“桐城赤子逐光明,平生未了三联情。此番西去做何事?定然辛苦筑书城。”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倪老走后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