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量三代机歼-10、歼10B的服役以及四代战斗机歼-20的频繁试飞振奋人心。但鲜为人知的是,假如没有机载雷达,战斗机在空中就会像个瞎子一样迷茫,毫无战斗力。这是雷达工作者的功劳。
金林,1949年出生在江西永修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毕业后一直在第一线从事前沿雷达理论、技术探索和系统研究、工程研制工作,在工作中迅速成长,如今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
爱拼才会赢
在高中时代,受老师的影响,金林和他的同学们就有很强的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的意识。一次物理老师讲课,提到国家的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航空工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时,金林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要为祖国的航空业尽一份力。于是,1982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无线电专业。
大学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各种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都深深地吸引、感染着金林,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尤其是他的硕士导师,也就是后来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何国瑜教授。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何老师告诉大家,为了读懂国外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查找、阅读相关文献,甚至读了一本数学专著!何老师这种追究根底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并培养了金林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拼搏奋斗的品质。
1989年,金林在北航硕士毕业后进入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那时,国际上只有美国能够研制脉冲多普勒体制的预警机雷达,其关键技术对我国严密封锁,能够自主研制出预警机是十四所人几代科技人员的迫切愿望,也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武器装备。作为机载脉冲多普勒体制雷达的三高技术之一的超低副瓣阵列天线急需首先突破。虽然金林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但一接触到最尖端的工程技术,却发现知识欠缺太多。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前辈师傅们提供的参考资料,一方面认真记录下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不懂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收集有关文献。经过将近一年的钻研以及和团队的反复研讨,金林提出了采用数学推导和试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高精度设计参数的方案,简化试验系统和试验过程,可避免复杂试验引入的无法回避的误差。起初,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研究室聘请各方面专家组织了一个研讨会,金林详细报告了所提出的方案,并通过一系列试验来证明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终于得到了领导和团队的认可,并决定由他来负责设计参数的获取工作。金林从一点一滴做起,日复一日,用三年时间解决了预警机天线中的诸多关键问题,促使预警机天线顺利研制成功,并获得电子工信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预警机雷达天线研制过程中,金林聪明好学和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战斗机雷达天线项目因副瓣电平不达标、带宽不够宽而陷入停滞的情况下,他受命负责项目的攻关。面对新任务、新情况,金林沉着冷静,仔细分析试验数据和现象,同时大量收集资料,认真研究。他不怕繁琐,凭借扎实的数理功底,仔细推导每一个公式,搞懂每一个符号的意义,一步步理清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了自己的数学模型,开发出设计分析软件,同时改进试验方法,提取高精度的设计参数。在大量分析计算和试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样机的改进设计。当时工程任务非常紧迫,各级领导都在焦急地等待样机的诞生,不断询问进展情况。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不出差错,同时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各种误差,金林一直在现场跟踪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工艺人员及工人师傅一起,讨论确定关键工序的操作方案,同时收集各种中间过程的测量数据。样机终于诞生了,天线的指标得到大幅改善,满足了系统的要求。但是金林并不满足,他仔细地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在局部区域天线的副瓣电平还比较高,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当时权威专家们都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里可以解决的,而且系统基本可以接受。但金林精益求精,他一面组织团队分析诊断,一面反复推敲,修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他的这种工作状态在当年的春节期间都未曾改变。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将近半年时间,他终于找到了影响因素所在。但当他把可能的因素告诉同事同行时,这些从未考虑过的因素是否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还是受到了质疑。金林耐心讲解,并将这些因素输入模型进行验证演示,领导最后决策,按他的改进设计重新投产,最终制作出来的产品副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方面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我们国家的战斗机雷达在强杂波和强干扰下的目标探测能力大幅提升。2001年,由于突出贡献,金林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提拔为十四所副总工程师,负责全所微波天线的工程技术工作。正是这种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和严谨的科研作风,才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
在二十多年的国防科技工作中,金林因其卓越的贡献,先后荣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总装“863”主题专家等多种荣誉称号,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两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项,发表弹道导弹目标识别技术、平板裂缝天线阻抗匹配设计探讨、Application of th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to ISAR imaging of maneuvering target等论文数十篇,是雷达技术丛书的雷达天线技术的主要作者之一。
严把科技关
如今的金林除了主持一些先进装备的工程研制工作,他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分管下一代雷达技术预研探索的首席专家,主持新体制、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使我国雷达前沿理论、技术探索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刚开始预研工作时,因其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领域,他一时有点迷茫。但走过风风雨雨的金林岂能被这些困难吓倒,他积极向前任的领导取经,理清工作思路。金林在工作中领悟到,要做好预研工作不仅要对需求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了解、对其他学科了解,更要受新思想、新概念、新发展的启发。于是,他广泛开展研讨,主动走出去联系科研院校交流,关注计算机、光学传感器等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不仅如此,金林还涉猎《忏悔录》《埃米尔》《社会契约论》《辩论-论美国民主的诞生》等古今中外名著,《读书》杂志更是他手边的读物。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他从这些社科书籍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有志者事竟成。那些在当时看似捕风捉影的东西,如今都已成为现实,这是因为金林的预研工作是建立在理论基础创新上的,是科技委、情报部门、基层研究人员等努力的结果,更是国防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结晶。金林主持完成的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研究(九五、十五)、地基远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十一五)课题、战略预警系统装备总体设计仿真课题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新一代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和反导预警探测体系中,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和反导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他带领团队针对隐身目标威胁构建了分布式预警探测雷达系统,针对空天目标威胁提出了凝视雷达构想,针对雷达目标识别技术需求构建了空中目标识别探测试验系统。为了顺应国际雷达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机载雷达认知探测基础理论与方法”项目中,金林主持了“机载认知雷达理论和方法的评估与验证”课题研究工作,探索认知探测理论,将有力推动我国雷达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
太赫兹雷达因其不受复杂环境影响,成像速度快等优点备受关注,作为太赫兹主动探测的技术负责人和分管首席专家,金林主持完成了天基太赫兹雷达成像的技术方案论证,组织完成了太赫兹天线研制的技术攻关,并已完成太赫兹天线的研制和测试。该项目对未来提升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和探测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而将来空天目标监视雷达、认知雷达、雷达目标环境一体化建模仿真系统研究等一系列的预研项目的实现,将使我国雷达探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金林作为总装探测专业组特邀专家,积极参与雷达探测领域技术规划,起草雷达探测领域技术发展报告;并探讨雷达探测装备和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雷达探测装备发展提出了系列化发展路线图。
金林就是雷达的“眼睛”,他敏锐的眼光洞悉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引领我国雷达探测得更准、更远。
金林,1949年出生在江西永修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毕业后一直在第一线从事前沿雷达理论、技术探索和系统研究、工程研制工作,在工作中迅速成长,如今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
爱拼才会赢
在高中时代,受老师的影响,金林和他的同学们就有很强的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的意识。一次物理老师讲课,提到国家的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航空工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时,金林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要为祖国的航空业尽一份力。于是,1982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无线电专业。
大学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各种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都深深地吸引、感染着金林,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尤其是他的硕士导师,也就是后来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何国瑜教授。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何老师告诉大家,为了读懂国外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查找、阅读相关文献,甚至读了一本数学专著!何老师这种追究根底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并培养了金林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拼搏奋斗的品质。
1989年,金林在北航硕士毕业后进入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那时,国际上只有美国能够研制脉冲多普勒体制的预警机雷达,其关键技术对我国严密封锁,能够自主研制出预警机是十四所人几代科技人员的迫切愿望,也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武器装备。作为机载脉冲多普勒体制雷达的三高技术之一的超低副瓣阵列天线急需首先突破。虽然金林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但一接触到最尖端的工程技术,却发现知识欠缺太多。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前辈师傅们提供的参考资料,一方面认真记录下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不懂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收集有关文献。经过将近一年的钻研以及和团队的反复研讨,金林提出了采用数学推导和试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高精度设计参数的方案,简化试验系统和试验过程,可避免复杂试验引入的无法回避的误差。起初,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研究室聘请各方面专家组织了一个研讨会,金林详细报告了所提出的方案,并通过一系列试验来证明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终于得到了领导和团队的认可,并决定由他来负责设计参数的获取工作。金林从一点一滴做起,日复一日,用三年时间解决了预警机天线中的诸多关键问题,促使预警机天线顺利研制成功,并获得电子工信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预警机雷达天线研制过程中,金林聪明好学和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战斗机雷达天线项目因副瓣电平不达标、带宽不够宽而陷入停滞的情况下,他受命负责项目的攻关。面对新任务、新情况,金林沉着冷静,仔细分析试验数据和现象,同时大量收集资料,认真研究。他不怕繁琐,凭借扎实的数理功底,仔细推导每一个公式,搞懂每一个符号的意义,一步步理清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了自己的数学模型,开发出设计分析软件,同时改进试验方法,提取高精度的设计参数。在大量分析计算和试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样机的改进设计。当时工程任务非常紧迫,各级领导都在焦急地等待样机的诞生,不断询问进展情况。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不出差错,同时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各种误差,金林一直在现场跟踪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工艺人员及工人师傅一起,讨论确定关键工序的操作方案,同时收集各种中间过程的测量数据。样机终于诞生了,天线的指标得到大幅改善,满足了系统的要求。但是金林并不满足,他仔细地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在局部区域天线的副瓣电平还比较高,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当时权威专家们都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里可以解决的,而且系统基本可以接受。但金林精益求精,他一面组织团队分析诊断,一面反复推敲,修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他的这种工作状态在当年的春节期间都未曾改变。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将近半年时间,他终于找到了影响因素所在。但当他把可能的因素告诉同事同行时,这些从未考虑过的因素是否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还是受到了质疑。金林耐心讲解,并将这些因素输入模型进行验证演示,领导最后决策,按他的改进设计重新投产,最终制作出来的产品副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方面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我们国家的战斗机雷达在强杂波和强干扰下的目标探测能力大幅提升。2001年,由于突出贡献,金林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提拔为十四所副总工程师,负责全所微波天线的工程技术工作。正是这种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和严谨的科研作风,才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
在二十多年的国防科技工作中,金林因其卓越的贡献,先后荣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总装“863”主题专家等多种荣誉称号,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两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项,发表弹道导弹目标识别技术、平板裂缝天线阻抗匹配设计探讨、Application of th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to ISAR imaging of maneuvering target等论文数十篇,是雷达技术丛书的雷达天线技术的主要作者之一。
严把科技关
如今的金林除了主持一些先进装备的工程研制工作,他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分管下一代雷达技术预研探索的首席专家,主持新体制、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使我国雷达前沿理论、技术探索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刚开始预研工作时,因其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领域,他一时有点迷茫。但走过风风雨雨的金林岂能被这些困难吓倒,他积极向前任的领导取经,理清工作思路。金林在工作中领悟到,要做好预研工作不仅要对需求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了解、对其他学科了解,更要受新思想、新概念、新发展的启发。于是,他广泛开展研讨,主动走出去联系科研院校交流,关注计算机、光学传感器等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不仅如此,金林还涉猎《忏悔录》《埃米尔》《社会契约论》《辩论-论美国民主的诞生》等古今中外名著,《读书》杂志更是他手边的读物。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他从这些社科书籍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有志者事竟成。那些在当时看似捕风捉影的东西,如今都已成为现实,这是因为金林的预研工作是建立在理论基础创新上的,是科技委、情报部门、基层研究人员等努力的结果,更是国防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结晶。金林主持完成的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研究(九五、十五)、地基远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十一五)课题、战略预警系统装备总体设计仿真课题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新一代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和反导预警探测体系中,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和反导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他带领团队针对隐身目标威胁构建了分布式预警探测雷达系统,针对空天目标威胁提出了凝视雷达构想,针对雷达目标识别技术需求构建了空中目标识别探测试验系统。为了顺应国际雷达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机载雷达认知探测基础理论与方法”项目中,金林主持了“机载认知雷达理论和方法的评估与验证”课题研究工作,探索认知探测理论,将有力推动我国雷达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
太赫兹雷达因其不受复杂环境影响,成像速度快等优点备受关注,作为太赫兹主动探测的技术负责人和分管首席专家,金林主持完成了天基太赫兹雷达成像的技术方案论证,组织完成了太赫兹天线研制的技术攻关,并已完成太赫兹天线的研制和测试。该项目对未来提升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和探测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而将来空天目标监视雷达、认知雷达、雷达目标环境一体化建模仿真系统研究等一系列的预研项目的实现,将使我国雷达探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金林作为总装探测专业组特邀专家,积极参与雷达探测领域技术规划,起草雷达探测领域技术发展报告;并探讨雷达探测装备和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雷达探测装备发展提出了系列化发展路线图。
金林就是雷达的“眼睛”,他敏锐的眼光洞悉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引领我国雷达探测得更准、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