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境界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中西绘画艺术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史上不同时代的画家、传世作品、传世绘画理论、现代批判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中西绘画艺术追求的绘画境界的相似之处,试图寻找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绘画艺术;神韵;相似性
  从外观上看,中西方的绘画艺术相差很大,不同的作画材料,不同的表现技法,不一样的构图形式,都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明显区别。但是从“神韵”角度来看,中西绘画的境界是有一致性的。所谓绘画中的“神韵”,它其实是一种审美的取向,以抒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一直都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且画面讲究神形兼备,不拘泥于形式,重视的是神韵。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他作画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他回答“四体研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有人对张僧繇的绘画作品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笔才一二、像以应焉”,一两笔就感觉像的,肯定是抓住了“神韵”才能有的效果。谢赫的“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他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强调“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可以理解为即使是风景山水也要传递艺术家的情感,要有神韵。山水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指出山水画与地图的区别,强调“情”,绘画作品要达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神韵。张彦远对“画圣”吴道子的绘画评价是“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后来出现的文人画家就更加注重画面的神韵境界的传递了,他们绘画以寄兴抒情而作,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到近现代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在追求“神韵”的境界。
  谈到“神韵”,一般人会觉得是属于中国画的,属于东方的,因为西方绘画在表现上讲得比较多的是科技,是自然再现。拥有这样的观点是由于我们只是看到其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西方绘画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中国绘画是有共性的,也就是说西方绘画也是追求“神韵”的。如传世经典《蒙娜丽莎》,所有的观赏者都为画面人物的微笑所倾倒,被称之为“神秘的微笑”。这引起许多后人去研究《蒙娜丽莎》,研究她的作者达·芬奇,这就是“神韵”的力量。被誉为“艺术史之父”的瓦萨里在他的有关艺术风格批评的文章中强调,艺术作品要优雅,要有情感,其本质也就是要有“神韵”,但是拥有“神韵”并不是靠精确的比例与透视、精致与写实得来的。瓦萨里说“轮廓常常是艺术家灵感迸发时一挥而就的产物,虽然寥寥几笔,但作者的理念却已经充分地表达出来。”他指出,作为灵感迸发的产物,艺术与诗歌相似,“诗兴盎然,灵感迸发时创作的诗歌才是真正的,美好的诗歌”“在强烈的创作欲驱使下完成的作品,要比经过大量观察和研究后完成的作品更加优秀”。这些都说明了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一样强调表达主观感受,传递“神韵”。张康夫在《审美互动与西方油画美形象的转化》中写道:“16世纪下半叶,样式主义艺术的活力已渐趋衰微,以安尼巴·卡拉奇为代表的学院艺术试图证明:成功的美术作品不应仅仅在人物的造型、比例、姿势和五官的细节变化中论短长,而在于它是否能通过视觉形式有效地传达出内在的感染力。”丁绍光在“美的绘画,美的追求”讲座中说到“塞尚曾经说过‘画心灵的感受’”。王天兵在《西方现代艺术批判》中谈到“西方艺术发展的一条主动脉”的一段中写道:“从气韵生动的角度,东西方绘画恰恰是同祖同源的……怎样从生动简明的人体的姿态速写、素描开始创作,而又在细节添加后作品完成时不失去这种活气儿,不仅是乔尔乔内、提香等古代大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德·库宁、波洛克辈萦绕于心的头等大事。”印象画派的绘画作品正是在探索“神韵”这条道路上的产物。莫奈学画时,他的老师欧仁·布丹(1824—1898)曾告诫他:“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这也正是印象画派的核心要义所在。布丹的忠告渗透了莫奈的灵魂,形成了他追求的画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莫奈在其扬名于世的《日出·印象》中,描绘了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日出的景象,画面中直接戳点的笔触,看似灰暗却又十分丰富的色彩,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色彩的交织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的描画,却使得那些依稀可辨的小船自然地融入到环境与光影之中,创造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形”在莫奈的画面中已经成为次要角色,“神韵”才是他要表达的实质。
  绘画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的艺术品种,其表现手法与审美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社会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大融合时代,绘画艺术也出现了许多中西结合的作品。绘画艺术的发展要“求同存异”,艺术家们应吸取各地绘画的长处和优点来促进其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精神享受。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社会的根基,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组织成效更要在基层得到突出的体现。因此,加强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目前高校离退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各级领导和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只有建立、健全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余热,使高校处在和谐稳固的发展之中。本文拟通过加强高校离退
摘 要:目前,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吸引力不强,民众认同度不高。要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办学模式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重组职教资源,建立职教集团,提高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教
高考对于函数性质的考查,一般不会单纯地考查某一个性质,而是对函数性质的综合考查.函数的性质主要涉及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最值)、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函数性质往往是我们解题的突破口.让我们来探究两例.  例1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对任意实数x,恒有f(x 2)=-f(x).当x∈[0,2]时,f(x)=2x-x2.则f(0) f(1) f(2) … f(2015)=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的医保制度、大学生、高校及保险公司等诸多因素,致使大学生医疗保险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要在政府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纳入法制轨道,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规范大学生医疗保险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院;大学生医疗保险;工作开展    一、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
摘 要:本文介绍了线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论述了线条的“古意”“今解”这两种态度的文化融合。指出“线条”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载体,在此基础上,今天能给予我们艺术和设计怎样的启示,同时是将本土设计推向国际舞台的切入点和跨界性定位,将这具有普世性的东方情韵通过设计承载出来。  关键词:线条思维;本土化设计;东方情韵;启示   艺术作为华夏民族文明基因库的重要部分,有其浓厚的生活气息
摘要: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学说的束缚,坚信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职校语文教学,为教师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拓展了新的教学视野。教师必须努力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行为模式,尽最大努力系统而全面地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职校;语文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
2011年7月,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54名小学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局科室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与小学校长学校管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培训。区域推进教师培训,在西陵区可以说是一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静悄悄的革命”,着力在“四大策略”的创新实践上做文章、下工夫,即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个统筹,创新三个体系。  一、围绕一个目标——学有
课题项目:该项目为湖南文理学院2013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孙凤龙(1978—),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湖南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与文化。摘要:随着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日语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而日语演讲比赛作为日语发展传播的载体之一,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
编者按:本期我们推出两篇“课标解读”文章:前一篇從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核心价值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第一作者陈大文教授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后一篇则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意义作了较好的探析,作者王国芳老师为浙江省特级教师。  摘 要:“法治意识”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有其特有的基本内涵
阅读,是一门技术活。答题,是有技巧的。把握其技巧,阅读现代文可以事半功倍。下面介绍现代文阅读答题的三个步骤。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