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儿童文学作品再读”选修课的研究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选修课程的开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教师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三方面对儿童文学作品再读选修课的开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课程价值;课程目标;内容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100-01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作品再读这一选修课程的开设涵盖了“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两大方面,属于语文课程范畴。另外,从选修课程的类型来看,该课程属于知识拓展类,为达到衔接深化拓宽必修知识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儿童文学作品再读这一选修课程开发进行研究。
  一、课程价值
  将选修课程的名称定为“怀赤诚之心 忆纯真童年 品幼时读物 悟人生智慧——儿童文学作品再读”。
  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为珍贵的一段时光。童年读物于每个人意义非凡,我们在这阅读起步中感知文字的神奇力量,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感悟故事的背后深意。这些文字带来的感动珍藏在记忆的深处,平日没有显露,但它们会在某一瞬间涌现在我们的心头。因为潜移默化之中,童年时期的阅读经历如同潜意识的暗流涌动在心灵深处。儿童教育研究者萧愚提出一种看法,即一生的基础在于小学时的阅读。可见,童年时期的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当下的高中生行走在青春道路之上,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同时也有伤感忧愁、迷惘孤独。曾经的赤诚之心暂时被遗忘在某一个角落,发现儿时的纯真不再,于是,怀念童年便成了高中生心灵感冒时的良药。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快乐原则、幻想品格、诗意境界和游戏精神依旧能与高中生的精神和心灵相契合。另外,童年时的阅读属于内隐学习,长期积累之后便能达到一种“厚积薄发”的状态。而高中时期极有可能成为其“薄发”之时。
  高中生所处的成长时期和心理特点使得本选修课程有吸引学生的可能性——把握学生的心理,掌握学习的兴趣点。
  文学作品常读常新。当高中生拿起幼时阅读的故事时,因为阶段的不同,因为经历的丰富,因为见识的增长,再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必然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另外,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本来就不应该只是儿童,也包括成人。看似通俗浅显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成人的阅读视角中有另一番景象。当然,与成人相比,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尚浅,但他们处于半成人状态之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接近成人,再加上高中生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能力可使其更加深入地透过表面探究内在,因此对儿童文学的再读能提高高中生的鉴赏品析和探究思考能力。
  二、课程目标
  首先,培养能力。与所有文学类文本一样,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肩负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任。
  其次,训练思维。与幼时读儿童文学作品不同,高中生阅读这类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较高级的思维去探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的内容,需要以探究和质疑的思维去研读文本。具体地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尤为重要,也就是对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有所要求。所以,在该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需侧重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即提高思维的发散能力。另外,也需要训练他们的概括综合思维,锻炼思维的聚合能力。
  再次,熏陶情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带给学生的情感熏陶有其独特之处,“不论作品写的是儿童还是成人, 描绘的是现实生活还是幻想,到处都可以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种对生活的喜悦”。
  高中生的心理世界是敏感的,特别容易成为忧郁的俘虏。当他们重拾儿童文学作品时,这种欢快明朗的情绪能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缕阳光。这对于高中生的成长而言,无疑是一剂神奇的心灵鸡汤。另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为高中生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题材涉及生命、幸福、人性、亲情等方面,这些内容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最后,帮助写作。文本类作品的语言规范有表现力,情感意蕴丰富,形象生动具体,构思独具匠心,行文流畅清晰,儿童文学类作品也如此。学生本已具备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较为强烈的表达意识,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模仿与运用,因此可尝试着让他们创造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内容编排:按照文学分类的“四分法”将儿童文学作品分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部分,又因为该类作品自身的特殊性,将诗歌部分分为儿歌和儿童诗,将小说部分再细分为童话和小说。这一分类参照《少年儿童文学作品选》一书的编排方式。另外,每一部分的内容包括精读和略读文章、相应的儿童文学理论和写作实践。这一微观的编排是参照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一书。
  活动方式:文本细读、以读促写。
  (1)读。①初读。注重学生的原生阅读体验。即在无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就文本感悟方面畅所欲言。②再读。为学生提供指导,即课堂师生交流指导和书面材料鉴借学习。③精读。要求学生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并形成文字。最后以文学沙龙的方式展开阅读体验交流活动。
  (2)写。鉴赏点评写作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尝试。两者视具体情况采用面批和互批的方式展开。
  参考文献:
  [1]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其南.写给春天的文学——试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03).
其他文献
首先建立了一维脉冲时滞广义Halany不等式,然后利用此不等式研究了有界滞量脉冲泛函微分系统零解的弱指数稳定性及全局指数稳定性,并给出相关的例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传统教学过分依赖教材,教师的作用就是“教教材”的弊端,教育界提出了“用教材教”的理念,认为“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教教材”的出发点是完成认知任务,眼中有书没有人;“用教材教”的着眼点是育人,是着眼于能力培养,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使用教材的教学策略的历史性进步。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用教材教”呢?  一、了解教材编排意图,吃透教
气井产能是一个生产能力参数,反映油气井目前的生产能力,主要受储层地质条件的影响。随着开发的进行,地层压力逐渐地降低,产能也逐渐递减,其递减特征就是随着生产的进行气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上下求索、主动地开阔思维。“启发”在此并不是单纯教导学生开口讲话,而是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高尚情操等。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对课堂教学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下面就针对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激发兴趣、调动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
摘 要:科学实验是学生踏进科学殿堂、追求真理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探究。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质疑、实践等途径中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其走向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实验;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84-01  提高小学科学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学案的设计,掌握编写的原则,研究学案导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重视学案指导预习和学案课堂导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6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实践,学案导学模式
在传统聚丙烯酰胺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种新型改性功能聚合物。该聚合物分子量在700-900万之间。依据油层渗透率与聚驱分子量的匹配性得知,其目的层是低渗透油层。测试了该聚合物
在pH 3.5的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和加热条件下,痕量铁(Ⅲ)对H2O2氧化2-(5-羧基-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胺(CTZAN)的褪色反应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褪色反应程度与铁(Ⅲ)量在一定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要让孩子成才,教师应该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一门艺术工程。这项工程应由孩子作为主体,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互动协作,三方共同努力,才会使这项艺术工程完满成功。   关键词:家长教育观;家庭教育观;教育艺术;成才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