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赋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立足于教学中所积累的实践经历和教学思考,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数学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形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4-6年级的学段要求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赋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笔者主要立足于近些年承担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所积累的实践经历和教学思考,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概念。同很多教育心理学名词一样,自主学习的定义并不统一。以两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为例。社会认知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都进行主动控制和调解的学习”,而维果斯基的心理学家则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虽然,这两个流派理论在自主学习定义中对“学习维度”的界定并不统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的各维度做出选择、控制和调解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觉主动确定学习目标、营造学习环境、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具备能动性、独立性的特点,并且,学习者并不完全摆脱对指导者的依赖,而是通过调动各种教学系统的积极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也不能理解为学生完全意义上的自学,而应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二、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段大概在9-12岁之间,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已经出现了逻辑思维,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虽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但是抽象思维在这个阶段慢慢得到发展。从这些心理特征看,一方面出现逻辑思维说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说明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仍然不能摆脱对教育者的依赖,因此采取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符合这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现新知,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2.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适用于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属于自然学科。对自然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理解更重于识记,过程更重于结果。数学学科也一样,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数学的运算,更要的是要发展学生探索新知、发现新知的能力。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即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建构起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结果而忽视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享受探索知识、发现新知的过程。
三、自主学习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用活“复习”环节
一谈到“复习”,也许很多人又提出批评,认为 “复习、授课、巩固”不正是老一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吗?其实不然,不管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传统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的“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建构往往是基于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的现代教育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对旧知识复习和巩固。因此,“复习”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复习”的问题。提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也不是删去过去传统“复习”环节,而是改进复习的方式,以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对“分数意义”这一知识点的复习中。教师复习的方式不应是让学生简单的背诵出“分数”的概念,或者是简单的认为,学生只要能说出“分数”的概念,就说明对“分数意义”是理解的。我在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中,就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抓住知识的关键点。理解“分数”概念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划分单位“1”份数的意义。因此,在复习中,我会提出诸如“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可以用什么表示?”等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第二辨析比较、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甚至,他们已经认识了圆周率,知道“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在复习时,我会让学生把一些分数换算成相应的小数,让学生明白,分数要么是有限小数,要么是无限循环小数,分数永远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巧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在学知网,以“问题情境”和“小学数学”等两个词为关键词搜索标题,可以找到78篇论文,其中近五年来以来(即2008年以来)的论文共52篇,占了66.7%。可见,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引起当前课改研究的关注。问题情境创设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方程》这一课中,可以创设故事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进入探究情景:唐僧师徒千辛万苦取来大量经书,藏入宝塔,(出示大小两座宝塔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与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塔的高度比小塔高度的2倍少20米,谁和谁比,哪个比哪个少呢?”启发学生把可以把“小塔高度的2 倍”看作一个整体,第二问题:“你们能不能列出大塔和小塔之间的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列出三个关系式: ①小塔的高度×2=大塔的高度+20;②小塔的高度×2-20=大塔的高度;③小塔的高度×2-大塔的高度=20。第三个问题:“如果小塔的高度是40米,能用这些关系式求出大塔的高度吗?”这个问题,直接引出方程的意义。通过等量关系,很容易得出大塔高度是:2×40-20=60(米)。在上述这一系列逻辑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的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回答这些逻辑问题中,理解了数学的概念,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
动手操作是学生通过直接体验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数学属于自然学科,它的很多知识本身就建立大量的实践操作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的新知往往比通过书本得到间接理论更容易理解。因此,提倡自主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融入课堂环节。例如,小学数学中的几何问题教学,大部分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学习圆柱体面积时。就不不防让学生自己用纸皮亲手做一个圆柱体。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明白了一个圆柱体是由上下两个圆形和一个侧面的长方形组成的,也会很容易的理解,侧面长方形的一边长就是圆形的周长,另一边长是这个圆柱体的高。有了这些最直观的认识,圆柱体面积教学的一切难题都变得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获得了最直观、最牢固的知识体验,从而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所谓“教无定法”,以上的教学案例是笔者在近些年在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反思。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一项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又符合数学学科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笔者也真诚的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得到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戴守能.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课改论坛:2010(12)
[3]程愚.论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八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作者简介:
蔡朱仁,女,汉族,1979年2月13日出生,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厦门市集美区第二小学任教。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数学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形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4-6年级的学段要求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赋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笔者主要立足于近些年承担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所积累的实践经历和教学思考,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概念。同很多教育心理学名词一样,自主学习的定义并不统一。以两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为例。社会认知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都进行主动控制和调解的学习”,而维果斯基的心理学家则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虽然,这两个流派理论在自主学习定义中对“学习维度”的界定并不统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的各维度做出选择、控制和调解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觉主动确定学习目标、营造学习环境、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具备能动性、独立性的特点,并且,学习者并不完全摆脱对指导者的依赖,而是通过调动各种教学系统的积极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也不能理解为学生完全意义上的自学,而应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二、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段大概在9-12岁之间,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已经出现了逻辑思维,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虽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但是抽象思维在这个阶段慢慢得到发展。从这些心理特征看,一方面出现逻辑思维说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说明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仍然不能摆脱对教育者的依赖,因此采取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符合这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现新知,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2.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适用于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属于自然学科。对自然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理解更重于识记,过程更重于结果。数学学科也一样,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数学的运算,更要的是要发展学生探索新知、发现新知的能力。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即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建构起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结果而忽视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享受探索知识、发现新知的过程。
三、自主学习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用活“复习”环节
一谈到“复习”,也许很多人又提出批评,认为 “复习、授课、巩固”不正是老一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吗?其实不然,不管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传统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的“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建构往往是基于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的现代教育学理论,都十分强调对旧知识复习和巩固。因此,“复习”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复习”的问题。提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也不是删去过去传统“复习”环节,而是改进复习的方式,以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对“分数意义”这一知识点的复习中。教师复习的方式不应是让学生简单的背诵出“分数”的概念,或者是简单的认为,学生只要能说出“分数”的概念,就说明对“分数意义”是理解的。我在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中,就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抓住知识的关键点。理解“分数”概念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划分单位“1”份数的意义。因此,在复习中,我会提出诸如“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可以用什么表示?”等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第二辨析比较、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甚至,他们已经认识了圆周率,知道“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在复习时,我会让学生把一些分数换算成相应的小数,让学生明白,分数要么是有限小数,要么是无限循环小数,分数永远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巧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在学知网,以“问题情境”和“小学数学”等两个词为关键词搜索标题,可以找到78篇论文,其中近五年来以来(即2008年以来)的论文共52篇,占了66.7%。可见,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引起当前课改研究的关注。问题情境创设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方程》这一课中,可以创设故事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进入探究情景:唐僧师徒千辛万苦取来大量经书,藏入宝塔,(出示大小两座宝塔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与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塔的高度比小塔高度的2倍少20米,谁和谁比,哪个比哪个少呢?”启发学生把可以把“小塔高度的2 倍”看作一个整体,第二问题:“你们能不能列出大塔和小塔之间的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列出三个关系式: ①小塔的高度×2=大塔的高度+20;②小塔的高度×2-20=大塔的高度;③小塔的高度×2-大塔的高度=20。第三个问题:“如果小塔的高度是40米,能用这些关系式求出大塔的高度吗?”这个问题,直接引出方程的意义。通过等量关系,很容易得出大塔高度是:2×40-20=60(米)。在上述这一系列逻辑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的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回答这些逻辑问题中,理解了数学的概念,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
动手操作是学生通过直接体验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数学属于自然学科,它的很多知识本身就建立大量的实践操作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的新知往往比通过书本得到间接理论更容易理解。因此,提倡自主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融入课堂环节。例如,小学数学中的几何问题教学,大部分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学习圆柱体面积时。就不不防让学生自己用纸皮亲手做一个圆柱体。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明白了一个圆柱体是由上下两个圆形和一个侧面的长方形组成的,也会很容易的理解,侧面长方形的一边长就是圆形的周长,另一边长是这个圆柱体的高。有了这些最直观的认识,圆柱体面积教学的一切难题都变得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获得了最直观、最牢固的知识体验,从而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所谓“教无定法”,以上的教学案例是笔者在近些年在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反思。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一项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又符合数学学科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笔者也真诚的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得到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戴守能.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课改论坛:2010(12)
[3]程愚.论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八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作者简介:
蔡朱仁,女,汉族,1979年2月13日出生,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厦门市集美区第二小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