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概念建构和促进理性思维发展的意图进行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燃烧的现象归纳出燃烧的定义,再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理性思维;分析实验;燃烧;灭火
一、教学意图和目标
本堂课从燃烧的实例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得出燃烧的概念,分析燃烧的条件,进而学会灭火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增强对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和点评
(一)燃烧概念的建构
师:我们的身边存在很多燃烧的现象,同学们对燃烧了解多少呢?比如铁丝、天然气、酒精灯三种物质的燃烧,从反应物和实验现象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需要氧气,发光放热。
师:从反应类型上来看,燃烧属于什么化学反应?
生:氧化反应。
师:对。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点评:本环节对“燃烧”定义的教学采用概念建构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识记所学知识,还体现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1]用两个棉花球分别蘸取水和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片刻,观察现象。
生:蘸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水的不燃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酒精可燃而水不可燃。
师: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需要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生: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了,没有罩住的蜡烛继续燃烧。
师:说明什么?
生: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师:好,这就是燃烧需要的第二个条件。
[实验3]两个碎纸片,一个直接加热,一个隔着铁板加热,观察现象。
生:直接加热的碎纸片燃烧了,隔着铁板加热的没有燃烧。
师:为什么?
生:直接加热受到的温度高,隔着铁板加热受到的温度低。
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对。这个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就是可燃物的着火点,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所需要的第三个条件。
点评:学生对燃烧并不陌生,但是没有思考过燃烧发生的原理。本环节问题的设置是呈阶梯式的,并没有从现象直接到结论,而是有一个过渡,多问“为什么”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好方法。
(三)应用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解决问题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90℃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24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净表面水的白磷。
问题:请思考我们能不能反过来用这个实验分析出燃烧的条件呢?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思考: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也都是可燃物,请想办法让它们燃烧起来,进行小组讨论。
生:把銅片拿到酒精灯上烧,或者直接点燃红磷,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师:再思考水中的白磷如何燃烧。
生1:把热水泼到地上,让白磷接触氧气。
生2:往水里通氧气,让白磷就在水底下燃烧呢?
师:“水中生火”?不是水火不容吗?我们来试一试。(用充满氧气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
生:太惊讶了!水底下居然着火了!白磷烧起来了!
师:这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就可以发生。
点评:本环节其实是对燃烧条件再探究的一个提升,让学生能够自己从复杂的实验中发现并得出结论,锻炼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
师:对应“火三角”,分别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出发,你能采取什么措施来灭火?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总结: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请你综合运用以下物品熄灭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有多少种方法?说明理由。
提供物品:水、沙子、剪刀、扇子、抹布、烧杯。
活动方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总结:
用水浇灭 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用沙子盖灭
关键词:化学课堂;理性思维;分析实验;燃烧;灭火
一、教学意图和目标
本堂课从燃烧的实例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得出燃烧的概念,分析燃烧的条件,进而学会灭火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增强对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和点评
(一)燃烧概念的建构
师:我们的身边存在很多燃烧的现象,同学们对燃烧了解多少呢?比如铁丝、天然气、酒精灯三种物质的燃烧,从反应物和实验现象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需要氧气,发光放热。
师:从反应类型上来看,燃烧属于什么化学反应?
生:氧化反应。
师:对。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点评:本环节对“燃烧”定义的教学采用概念建构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识记所学知识,还体现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1]用两个棉花球分别蘸取水和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片刻,观察现象。
生:蘸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水的不燃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酒精可燃而水不可燃。
师: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需要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生: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了,没有罩住的蜡烛继续燃烧。
师:说明什么?
生: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师:好,这就是燃烧需要的第二个条件。
[实验3]两个碎纸片,一个直接加热,一个隔着铁板加热,观察现象。
生:直接加热的碎纸片燃烧了,隔着铁板加热的没有燃烧。
师:为什么?
生:直接加热受到的温度高,隔着铁板加热受到的温度低。
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对。这个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就是可燃物的着火点,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所需要的第三个条件。
点评:学生对燃烧并不陌生,但是没有思考过燃烧发生的原理。本环节问题的设置是呈阶梯式的,并没有从现象直接到结论,而是有一个过渡,多问“为什么”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好方法。
(三)应用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解决问题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90℃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24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净表面水的白磷。
问题:请思考我们能不能反过来用这个实验分析出燃烧的条件呢?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思考: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也都是可燃物,请想办法让它们燃烧起来,进行小组讨论。
生:把銅片拿到酒精灯上烧,或者直接点燃红磷,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师:再思考水中的白磷如何燃烧。
生1:把热水泼到地上,让白磷接触氧气。
生2:往水里通氧气,让白磷就在水底下燃烧呢?
师:“水中生火”?不是水火不容吗?我们来试一试。(用充满氧气的试管罩住水中的白磷)
生:太惊讶了!水底下居然着火了!白磷烧起来了!
师:这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就可以发生。
点评:本环节其实是对燃烧条件再探究的一个提升,让学生能够自己从复杂的实验中发现并得出结论,锻炼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
师:对应“火三角”,分别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出发,你能采取什么措施来灭火?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总结: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请你综合运用以下物品熄灭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有多少种方法?说明理由。
提供物品:水、沙子、剪刀、扇子、抹布、烧杯。
活动方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总结:
用水浇灭 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用沙子盖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