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做法: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拘泥于写作的时间,过分强调命题作文,过分强化审题,过分要求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令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其实,学生言语表达的优劣高下,是被动表达还是主动表达,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言语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限于学生生理特点及心理发展,这非得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不可。要求教师重视把学生带进情境中去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不拘形式缘情而发、自由表达的场地”,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
一、情境创设的准备——选题设境
选题是由教师根据语文课标要求选定题目的一种方式。教师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选定的题目,能体现出每次写作的意图,并能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写作训练,实现写作教学目标。如何选题,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这是作文选题的总依据。在此基础上,选题时还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二是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南方的学生描写大雪的情境,对根本没有见过雪的他们来说是不客观的;让内陆城市的学生去描写大海辽阔的景象也是不现实的。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圣明的语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三是选题还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写作选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题目出在学生的心坎上。
那么,如何才能设出好境呢?我认为必须遵从三个原则:(1)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心往神驰,心情激动,灵感来潮,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副画面,恨不能将此情此境诉诸笔端。这样,写作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表达。(2)设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设境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情境勾起学生的生活往事,使其以往经历过的事情历历在目。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产物,有了这“客观事物”,自然会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3)设境要切实可行。教师创设的写作情境要考虑到客观因素。首先要考虑到写作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安排及地点选择上都要认真考虑。其次,应考虑到现实条件,这些现实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设境的效果。如在冬季不宜布置描写雷雨的作文,在百花凋零的时节不宜布置描写繁花盛开的作文等等。如果估计到设境的时间、空间以及现实条件等,那么所设的情境会更好。
二、 情境创设的过程——化“实”为“虚”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境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强烈欲望,进而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社会以及已获得的知识;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1.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学生在感知事物前应蓄情于臆,即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在感知事物中要融情于物,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区感知客观事物的画面、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将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写作对象中。
2. 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记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的积累,可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获体验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文字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
3. 充分运用课本创设互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作文。课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文本。尽管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只要挖掘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很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创造的契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那些有疑点的、有争论的、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再口头交流,然后写成文章。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情境创设的准备——选题设境
选题是由教师根据语文课标要求选定题目的一种方式。教师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选定的题目,能体现出每次写作的意图,并能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写作训练,实现写作教学目标。如何选题,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这是作文选题的总依据。在此基础上,选题时还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二是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南方的学生描写大雪的情境,对根本没有见过雪的他们来说是不客观的;让内陆城市的学生去描写大海辽阔的景象也是不现实的。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圣明的语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三是选题还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写作选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题目出在学生的心坎上。
那么,如何才能设出好境呢?我认为必须遵从三个原则:(1)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心往神驰,心情激动,灵感来潮,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副画面,恨不能将此情此境诉诸笔端。这样,写作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表达。(2)设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设境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情境勾起学生的生活往事,使其以往经历过的事情历历在目。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产物,有了这“客观事物”,自然会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3)设境要切实可行。教师创设的写作情境要考虑到客观因素。首先要考虑到写作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安排及地点选择上都要认真考虑。其次,应考虑到现实条件,这些现实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设境的效果。如在冬季不宜布置描写雷雨的作文,在百花凋零的时节不宜布置描写繁花盛开的作文等等。如果估计到设境的时间、空间以及现实条件等,那么所设的情境会更好。
二、 情境创设的过程——化“实”为“虚”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境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强烈欲望,进而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社会以及已获得的知识;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1.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学生在感知事物前应蓄情于臆,即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在感知事物中要融情于物,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区感知客观事物的画面、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将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写作对象中。
2. 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记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的积累,可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获体验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文字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
3. 充分运用课本创设互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作文。课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文本。尽管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只要挖掘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很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创造的契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那些有疑点的、有争论的、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再口头交流,然后写成文章。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