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研读”这一发展历程。虽说这几种阅读教学方式有它们各自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总的说来,“背读”漠视人性,枯燥无味;“讲读”精彩了老师,灌输味太浓;“导读”虽然表面上重视了读,但学生的读常常是为了配合老师的教,亦步亦趋,缺少灵动;“研读”学究气太重,让人望而生畏。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因此我觉得“赏读”的提法更富学科特色,它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赏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生成语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现在不少赏读课变成了散读课,有的老师赏读泛滥,或者赏读时或前或后,时深时浅,角度单一,缺少深度,流于形式,不少学生神思恍惚,疲于应付,赏读成了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变成了大多数学生雾里看花的噩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赏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赏读要把握几个“度”。
一.注意适度
语文赏读的适度是与过度相对应的,所谓过度,是指教师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出现偏差而形之于课堂教学的一种言过其实现象,即对有瑕疵甚至有硬伤的课文赞美有加、推崇备至。
众所周知,现今语文教材更新换代快,先前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精心锤炼的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很多被新的篇目所取代;加之现在全国许多省市竞相编写出版发行语文教材,研制、生产和试用的时间短,因此,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未必篇篇是范文。细心的教师只要把同一套教材不同版次的某些同题课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或多或少的改动。之所以要改动,就是说明课文本身有瑕疵甚至有硬伤。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先生十分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的课程教材编审队伍泥沙惧下,良莠不齐,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非常落后。加上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一些教材编写组原本就没有教材编定专业素质。”因此,教师面对语文教材就应多一些平视和审视,少一些接受和仰视。
那么,作为执教者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赏读过度、做到适度呢?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教师遇到有瑕疵甚至有硬伤的课文,处理的基本原则是:精准判断,扬长避短。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确诊课文有瑕疵或硬伤的前提下,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选择课文的某些长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直接正面的呈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领悟;而对课文的瑕疵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教学实施环节应有意识地绕开或淡化,学会装糊涂,不要吸引学生的特别注意。对于比较典型的问题也可以发动学生给课文挑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修改,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但这样处理不能泛滥,要适度,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课文也不过如此的印象,势必会使那些本身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受到牵连,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课文不值得学的心理定势,极有可能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二.讲究角度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学会从语言表达上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修辞、句式、结构、词语等角度入手。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常见的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等。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结尾句:经常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引发读者联想,启发读者思考。另外文中一些警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对仗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六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具体平实、通俗易懂、准确严密,有的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上赏析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句子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时,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还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写作方法上赏析句子。可从两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例如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三.把握梯度
赏读的对象是文章,赏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
赏读的初级阶段是积累阶段。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能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有感情的阅读范文,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读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赏读的中级阶段是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赏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更合理。在赏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赏读的高级阶段是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一事一议的小论文。
四.力求深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实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文本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对每个文本总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学习、训练,那么学生就始终无法形成这种技能,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一定要力求有深度。所谓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深度阅读要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选入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从语言上看,文字描摹细致,优美生动,言简意丰,蕴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从思想内容上看,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然而,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都要通过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
深度阅读需重视细节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常常具备叙述生动、描写形象、议论深刻、思想睿智、境界高远、格调高尚等因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也是极其重要的。强调“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重视对文本细节的研读。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参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粗线条的太多,作过细分析的太少。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文本中,通信员衣服上的大洞,通信员给“我”的两个馒头,通信员枪筒里的树枝、野菊花,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这些细节,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百合花》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赏读中对这些细节描写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结果必然是夹生饭,天长日久肯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赏读文本的热情,无法提升学生的赏读能力。
当然,深度阅读还需要语文教师使用文本时,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二点,不及其余。如果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实际上学生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学不会。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列出一个体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强调一二个知识能力点,这样做,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累积,学生一定能有所收获。
顾迎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秦晓燕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因此我觉得“赏读”的提法更富学科特色,它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赏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生成语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现在不少赏读课变成了散读课,有的老师赏读泛滥,或者赏读时或前或后,时深时浅,角度单一,缺少深度,流于形式,不少学生神思恍惚,疲于应付,赏读成了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变成了大多数学生雾里看花的噩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赏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赏读要把握几个“度”。
一.注意适度
语文赏读的适度是与过度相对应的,所谓过度,是指教师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出现偏差而形之于课堂教学的一种言过其实现象,即对有瑕疵甚至有硬伤的课文赞美有加、推崇备至。
众所周知,现今语文教材更新换代快,先前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精心锤炼的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很多被新的篇目所取代;加之现在全国许多省市竞相编写出版发行语文教材,研制、生产和试用的时间短,因此,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未必篇篇是范文。细心的教师只要把同一套教材不同版次的某些同题课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或多或少的改动。之所以要改动,就是说明课文本身有瑕疵甚至有硬伤。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先生十分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的课程教材编审队伍泥沙惧下,良莠不齐,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非常落后。加上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一些教材编写组原本就没有教材编定专业素质。”因此,教师面对语文教材就应多一些平视和审视,少一些接受和仰视。
那么,作为执教者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赏读过度、做到适度呢?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教师遇到有瑕疵甚至有硬伤的课文,处理的基本原则是:精准判断,扬长避短。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确诊课文有瑕疵或硬伤的前提下,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选择课文的某些长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直接正面的呈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领悟;而对课文的瑕疵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教学实施环节应有意识地绕开或淡化,学会装糊涂,不要吸引学生的特别注意。对于比较典型的问题也可以发动学生给课文挑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修改,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但这样处理不能泛滥,要适度,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课文也不过如此的印象,势必会使那些本身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受到牵连,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课文不值得学的心理定势,极有可能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二.讲究角度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学会从语言表达上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修辞、句式、结构、词语等角度入手。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常见的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等。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结尾句:经常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引发读者联想,启发读者思考。另外文中一些警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对仗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六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具体平实、通俗易懂、准确严密,有的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上赏析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句子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时,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还要引领学生学会从写作方法上赏析句子。可从两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例如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三.把握梯度
赏读的对象是文章,赏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
赏读的初级阶段是积累阶段。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能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有感情的阅读范文,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读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赏读的中级阶段是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赏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更合理。在赏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赏读的高级阶段是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一事一议的小论文。
四.力求深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实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文本的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分析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对每个文本总是浮光掠影式的分析,缺少分析技能的学习、训练,那么学生就始终无法形成这种技能,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赏读课文时一定要力求有深度。所谓深度阅读的实质是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深度阅读要重视对语言的分析、揣摩、感悟。选入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从语言上看,文字描摹细致,优美生动,言简意丰,蕴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从思想内容上看,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然而,无论是学文,还是明理,最关键的都要通过品读语言才能实现。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
深度阅读需重视细节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常常具备叙述生动、描写形象、议论深刻、思想睿智、境界高远、格调高尚等因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也是极其重要的。强调“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重视对文本细节的研读。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参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粗线条的太多,作过细分析的太少。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文本中,通信员衣服上的大洞,通信员给“我”的两个馒头,通信员枪筒里的树枝、野菊花,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这些细节,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百合花》有了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如果赏读中对这些细节描写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结果必然是夹生饭,天长日久肯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赏读文本的热情,无法提升学生的赏读能力。
当然,深度阅读还需要语文教师使用文本时,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二点,不及其余。如果注重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实际上学生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学不会。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列出一个体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一篇文本强调一二个知识能力点,这样做,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累积,学生一定能有所收获。
顾迎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