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性意识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以现阶段张爱玲文学创作影响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女性意识的影响,分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了解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明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学创作背景。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卞星,性别:男,山东省诸城市人,1970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张爱玲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女作家,她具备的才情和创作的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人们在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在于她会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这个世界,这对后世而言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
1.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分析
女性意识,也称为女性对自身作为人,特别是女人价值的体验与觉醒。在男权社会中,其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及对男性权利的质疑和颠覆。在文学作品中,是指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及女性内心的独特感受,也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展现。
1.1对女性的自身审视
张爱玲对女性的自身审视也非常准确,像《金锁记》中贫嘴贱舌的曹七巧、《花凋》中命运悲惨的郑川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痴情妖娆的娇蕊,这些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自身缺失等都有明确认识,且依据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深层分析了女性的弱势。作品中展现的女性角色大都是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不但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而且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成长中深受社会的影响,最终产生麻木的自我认知。例如,《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顾曼桢是大学毕业生,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工作。她个性温柔坚强,并与同事沈世钧相恋,但好景不长,姐姐顾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分“祝太太”,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但因为以往多次堕胎的经历让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妹妹曼桢后,姐姐策划让姐妹共侍一夫。最终生下一个男孩后的顾曼桢终于逃离祝公馆,去了一个小地方教书。而后又为了照顾自己的亲生骨肉,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生平最恨的人身边。十八年后,世钧与曼桢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二人恍若隔世。在这一故事中,女主人公就是旧社会背景下的牺牲品,在无助的深渊中挣扎和痛苦,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也逃离不掉这个社会。张爱玲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文字,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的麻木、如何的柔弱,也正是这篇文章的创作,向读者勾画了一幅真实而残忍的旧社会。
1.2对女性性别意识的正确理解
虽然张爱玲的作品中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并反对男权主义,但并不代表张爱玲自身不接受自身的性别。张爱玲曾说过,正视自己的性别,它只是区分男女角色的一种方式,没有贵贱之分,也不是非人类的神。大部分人将古代传统的女性人物看成是神,但张爱玲却在《谈女人》一文中指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也不过是古装美女赤着脚罢了。这一观点,也表明张爱玲在认可女性意识的基础上,并没有夸大女性意识存在的重要性,其为自己身为女性而骄傲,但也认可社会上由男性创造出的文明。张爱玲的自我认知表明,只有在接受男女平衡的性别意识上,才能更好展现女性意识。
1.3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女性意识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渴望自由,想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释放。这一观点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彰显。如《五四遗事》是张爱玲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文学作品,文章主要是展现了文明之光笼罩的新社会下的男女地位和男女关系。这一文章的推广,向人们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但是依旧没有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作用,更感受不到自由的曙光。除此之外,文章也展现了五四运动后提出的新概念与新风气,再一次证明五四运动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作用[1]。
2.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出现的缘由
2.1社会因素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上海,而上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里一直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男权社会影响非常大,所以其创作作品的女性意识也非常强烈。她突破了旧社会提出的各项要求,通过冷静的分析,通过阐述故事情节的方式展现了上海的发展经历,也为其创作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因素。
2.2家庭因素
张爱玲的出身与家庭背景都对其后期的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她的出身非常显赫,父母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文学写作功底也非常深厚。与此同时,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贵族小姐,所以面对父亲的选择直接离家出走,而她的父亲是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男性,不注重父女情感,这为张爱玲的成长有极大影响,这些也为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调。
2.3自身因素
家庭原因促使张爱玲少年老成,并喜欢站在女性视角上去审视社会,而又因为她的性格内向且敏感,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會选择漠视亲情纠缠带来的伤害,选择一种冷静而又讽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这也为其文学作品下的女性意识提供了依据[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创作的文学作品会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展现女性意识,其展现的故事结构和情境都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权主义,将女性的柔弱、麻木直观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期让读者在作者勾画的情境中感受到女性心中的情感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小静. 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 作家, 2015(9X):47-48.
[2]刘媛媛. 张爱玲文学叙事中的“女性意识”[J]. 安徽大学, 2017.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卞星,性别:男,山东省诸城市人,1970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张爱玲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女作家,她具备的才情和创作的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人们在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在于她会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这个世界,这对后世而言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
1.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分析
女性意识,也称为女性对自身作为人,特别是女人价值的体验与觉醒。在男权社会中,其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及对男性权利的质疑和颠覆。在文学作品中,是指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及女性内心的独特感受,也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展现。
1.1对女性的自身审视
张爱玲对女性的自身审视也非常准确,像《金锁记》中贫嘴贱舌的曹七巧、《花凋》中命运悲惨的郑川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痴情妖娆的娇蕊,这些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自身缺失等都有明确认识,且依据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深层分析了女性的弱势。作品中展现的女性角色大都是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不但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而且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成长中深受社会的影响,最终产生麻木的自我认知。例如,《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顾曼桢是大学毕业生,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工作。她个性温柔坚强,并与同事沈世钧相恋,但好景不长,姐姐顾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分“祝太太”,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但因为以往多次堕胎的经历让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妹妹曼桢后,姐姐策划让姐妹共侍一夫。最终生下一个男孩后的顾曼桢终于逃离祝公馆,去了一个小地方教书。而后又为了照顾自己的亲生骨肉,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生平最恨的人身边。十八年后,世钧与曼桢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二人恍若隔世。在这一故事中,女主人公就是旧社会背景下的牺牲品,在无助的深渊中挣扎和痛苦,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也逃离不掉这个社会。张爱玲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文字,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的麻木、如何的柔弱,也正是这篇文章的创作,向读者勾画了一幅真实而残忍的旧社会。
1.2对女性性别意识的正确理解
虽然张爱玲的作品中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并反对男权主义,但并不代表张爱玲自身不接受自身的性别。张爱玲曾说过,正视自己的性别,它只是区分男女角色的一种方式,没有贵贱之分,也不是非人类的神。大部分人将古代传统的女性人物看成是神,但张爱玲却在《谈女人》一文中指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也不过是古装美女赤着脚罢了。这一观点,也表明张爱玲在认可女性意识的基础上,并没有夸大女性意识存在的重要性,其为自己身为女性而骄傲,但也认可社会上由男性创造出的文明。张爱玲的自我认知表明,只有在接受男女平衡的性别意识上,才能更好展现女性意识。
1.3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女性意识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渴望自由,想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释放。这一观点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彰显。如《五四遗事》是张爱玲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文学作品,文章主要是展现了文明之光笼罩的新社会下的男女地位和男女关系。这一文章的推广,向人们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但是依旧没有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作用,更感受不到自由的曙光。除此之外,文章也展现了五四运动后提出的新概念与新风气,再一次证明五四运动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作用[1]。
2.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出现的缘由
2.1社会因素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上海,而上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里一直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男权社会影响非常大,所以其创作作品的女性意识也非常强烈。她突破了旧社会提出的各项要求,通过冷静的分析,通过阐述故事情节的方式展现了上海的发展经历,也为其创作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因素。
2.2家庭因素
张爱玲的出身与家庭背景都对其后期的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她的出身非常显赫,父母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文学写作功底也非常深厚。与此同时,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贵族小姐,所以面对父亲的选择直接离家出走,而她的父亲是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男性,不注重父女情感,这为张爱玲的成长有极大影响,这些也为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调。
2.3自身因素
家庭原因促使张爱玲少年老成,并喜欢站在女性视角上去审视社会,而又因为她的性格内向且敏感,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會选择漠视亲情纠缠带来的伤害,选择一种冷静而又讽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这也为其文学作品下的女性意识提供了依据[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创作的文学作品会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展现女性意识,其展现的故事结构和情境都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权主义,将女性的柔弱、麻木直观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期让读者在作者勾画的情境中感受到女性心中的情感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小静. 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 作家, 2015(9X):47-48.
[2]刘媛媛. 张爱玲文学叙事中的“女性意识”[J]. 安徽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