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CAT探讨应用翻译教学新模式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h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T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即计算机辅助翻译,广义的CAT 技术,应包含对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整合应用;狭义的CAT 技术,则专门指为了改善翻译流程而开放的专用软件和相关技术。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翻译市场的总量不断迅猛增长,而目前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很多翻译和本地化公司每月百万字级别的翻译项目已经屡见不鲜。业务量之巨大,过程之复杂,时间之紧迫,都对语言服务工作者提出全新的要求。而传统手工的翻译流程通常包括“译、审、校”,这种小作坊式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大批量的、团队协作的业务流程。在这种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性就彰明较著了。
  一、CAT与翻译教学现状
  CAT技术教学进入翻译课程体系可以说既有翻译市场的需求,也是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国内不少学者如徐彬在“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2006)、吕立松和穆雷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2007)、文军和穆雷在“翻译硕士( MTI ) 课程设置研究”(2009) 以及钱多秀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2009) 等文章中都分别论证过CAT进入翻译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同国内的大学相比,国外的高校在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翻译技术培训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翻译测试等方面已经摸索出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早在十几年前就开设了CAT专业,随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很多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该专业,并授予 CAT 理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其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已经相当成熟。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于 2002 年首先开设 CAT 硕士专业和相关课程,设一年全日制及两年兼读制,学员只需具备一般计算机应用知识,并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目前在大陆,随着2006年翻译专业的设立,CAT的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许多高校都设立了CAT 实验室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中山大学等。2007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设置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口译和笔译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性口译笔译人才,在其课程设置框架中,CAT 位列笔译模块的选修课之中。同年9月,北京大学开设大陆首个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专业翻译人才,并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上述这些表明,国内的 CAT 教学已经开始走上正轨,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二、CAT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翻译,或称实用翻译,国外的相应提法有practical translation, applied translaiton或pragmatic translation。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不同,应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传递信息的效果。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包括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等。
  从实践来看,CAT即使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译。最明显的莫过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波浪式前进的动态思维过程”。(王金铨,2002) 即使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翻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于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机器。而从翻译市场来看,国际译联翻译技术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更好的翻译工具调查问卷: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职业译员平时遇到的翻译文本主要以各类手册为主占73.8%,其次是信件占56.47%,科技类文章或图书占47.17%,文学翻译占20.96%。由此可见,市场对应用翻译的需求远远大于对文学翻译的需求,而且由于应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传递信息的效果,这就使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极大的运用和发挥空间。
  但也并非所有的应用文本的翻译都能运用CAT技术,一般来说拥有稳定而有限的术语群,内容重复性高,语义清晰的应用文本较为适合运用CAT技术,如天气预报、财经新闻、商务合同等。对这类文本的翻译要求极高的正确率和清晰明确的表达。这类用户需要准确地将自己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而要求很高的正确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处理这种原文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的成熟度,得到了专业翻译人员的普遍认可。这方面最著名的系统是Trados,占整个翻译软件市场的70%。
  三、模拟项目翻译教学
  高校翻译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翻译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翻译能力。因此,除了传统的忠实观的教学之外,更要注重对翻泽交际观的培养。这种观点对现有的学科课程内容提出了挑战。翻译课程建设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学科体系自身上,而是应该放在学生的活动上。换言之,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它所关注的并非向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根据这种对翻译课程的新的阐释,学生要脱离单纯的纸笔练习,加大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学习力度,把课程内容看作学习经验。
  这种新的阐释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翻译经验的习得。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课程中的实践将会挑战传统的翻译课程与教学概念。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用到翻译教学中,使二者有机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走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培养之路,是信息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討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特别是应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将。首先从思想上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该翻译课程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的。
  由于并不是所有学校的翻译教学特别是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大型公司的翻译任务或是翻译公司的各类项目中去,而且对于不少地方院校尤其是无法像处于一线城市的高校可以方便地邀请实际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应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基于模拟项目的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案例实训。换句话说,教师根据自己或者其他人从事的一些翻译实践,模拟出一个翻译项目,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该翻译项目。学生在完成模拟翻译项目时,可以自行指定由谁来分别承担项目经理、译者和校对者的角色,从而通过模拟翻译项目了解企业翻译工作的运作流程。之所以强调以项目为基础是因为面向市场的翻译教学,应将翻译看作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而不仅仅限于由源语文本到目标语文本的语言转换过程。由此,项目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管理学的内容,也自然应该成为培养方案的内容。只有懂得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重要性,且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的翻译产业流程。在这一教学模式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的翻译项目,可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四、CAT技术在应用翻译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障碍
  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翻译教学,首先就要解决教学所需的资金、设备以及教学的环境问题。但目前来看许多翻译软件的高昂价格制约了CAT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培训中的广泛运用,而且设备和軟件需要不断地升级和维护,记忆库需要不断更新,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现实是,文科类的学科教学与科研经费极为有限,若没有特殊政策,资金很难得到保证。虽然,教师可以先行选择试用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教学演示,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一些主要功能,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有资金的保障或者说找不到突破资金瓶颈的办法,开展这一类的教学与研究将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第二,师资力量短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进行机助翻译教学和翻译技术教学的教师本身必须熟练掌握机助翻译的原理、操作过程、行业要求,了解并熟悉高新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掌握国际上有关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态,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然而,外大量的翻译任务,长期超负荷运转,普遍无力或无暇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去几十年来,我们培养的翻译师资绝大多数是外语专业科班出身,从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教学,文科尤其是外语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课程普遍不如文科类成绩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与操作应用也毫无兴趣,研究生阶段又没有普遍开设相关课程,因此,高校的青年翻译教师然大都拥有硕士文凭,但往往很难找到愿意并且能够承担术语管理、翻译技术或机助翻译教学的合格师资。
  第三,缺乏合适的适用于应用翻译教学的CAT 教材。由于目前国内除了个别高校针对研究生教学编写了较为系统的CAT 教材外,不少高校则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经验、思路编制了较为笼统的实训教材用作CAT教学,但具体到某个应用型文本如商务合同等,此类教材还仍然有待开发。
  五、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能充分发挥人和翻译软件的各自优势,细化翻译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任务,通过相应的操作工具,使翻译项目管理变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应用翻译教学中融入CAT技术,采取模拟项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了解实际的翻译过程,掌握翻译质量控制标准,为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缩短从学生译者到职业译员的转变时间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
  [2]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上海翻译,2006(4)
  [3]王金铨.“英语定语从句汉译过程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4]王克非.“高校机辅商务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系统的开发”[J].中国翻译,2011(2)
  [5]朱玉彬.“技以载道,道器并举——对地方高校MTI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2(3)
  作者简介:
  居蓓蕾(1982.11——),女,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商学院2011年教改研“结合CAT探讨应用翻译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153110)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创建lib2.0环境下激励型的图书馆网站理论基础和具体实现机制。  关键词 图书馆 lib2.0 图书馆网站  随着Web2.0的流行,图书馆网站建设也进入了lib2.0时代。学者普遍认为lib2.0着重强调借助于现有技术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增强用户的体验。  因此单点登录和统一检索等门户网站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大力推广,用户使用图书馆网站的方便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期刊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英国地方主义理论逐渐出现在英国史的研究中。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迷茫状态,许多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阿兰·埃弗瑞特是地方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他于17世纪最先提出地方主义理论,并将“郡社会”的概念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介绍了地方主义的发展历程,综合并整理了相关学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关键词 地方主义 英国史 郡社会 乡绅社会  一
期刊
摘 要 古典精神是一个民族文艺传统的精髓,对于理解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增强人的心灵能力。本文基于自古就有的“诗画同源”之说,从诗和画的立场出发,谈论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曾出现过的人类古往今来那种不变的高尚情感;那种与永恒、崇高、理想以及爱相关的情感;那种与正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相关的情感;那种在人类历代精神产品中体现的人与命运搏
期刊
摘 要 飞速发展的科技和全球化的经济社会对我国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的需要我们去解决。针对此,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将问题化解,换得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春天。  关键词 技校英语 教学模式 英语教改  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突出培养"双高"人才的战略重点要求,为技工教育改革与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具有高级主管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是国家与民族得以进步的关键,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最主要的要求之一。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创新的教育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本文主要讨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关键词 高职 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力  创新力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人类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
期刊
摘 要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  關键词 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
期刊
摘 要 职高生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没有掌握正确文字表达方法,易形成“瓶颈效应”。笔者通过改进作文教学模式,针对职高生特点,以生为课堂教学主体,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打下坚实语文基础,提高职场竞争力。  关键词 职高生 作文教学 思考  一、现 状  职高学生多数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文化课基础薄弱,语文功底不扎实,阅读能力欠缺,因此他们对写作存在主观排斥心理。虽然有部分学生思维活
期刊
摘 要 經过长时间的跋涉,中国修辞学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系统,并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一直是修辞学界探讨的问题。关于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讨论大概有两个方面,即过宽论和过狭论。本文参照并综合了各家对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修辞学研究范围的看法。  关键词 修辞学 研究 范围  从先秦时代模糊的修辞论发展至今,中国修辞学已建立、丰富并完善了其理论体系,
期刊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本研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网络成瘾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某
期刊
摘 要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村官”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十几年来,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从无到有到不断完善,该计划的有效性越来越增强,广大大学生“村官”为新家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较高,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建立一套更加合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