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能力,即处理涉及多种领域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多视角、全方位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人才素质应当具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向。怎样从综合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乃是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题。
  如何将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三理科班历史教学,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经济、科技还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振兴科技具有其特殊的紧迫性,“科教兴国”已成为基本国策。因此,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青年一代,增强他们的科技素养,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无疑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有赖于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乃人文之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其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蓄人类的发展经验,培养综合的判断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积极投身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和改造,培养敏锐的社会观察与批判能力。以古鉴今、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确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其培养成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协调发展的、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提出的重要任务。
  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就是“三史法”教学。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也是国家指定招收全国理科班的重点中学之一。高三全国理科班学生具有相当强的理科学习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数、理、化、生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农村地区,由于各地基础教育的差异,尤其是对人文学科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表现在历史学习上,其历史知识面狭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较弱,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水平极其有限,知识结构的现状不尽合理。为此,笔者采用史实教育、史书荐读、史学探究相结合的“三史法”教学,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发挥理科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历史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弥补其历史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其人文素养,将他们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机融合、互为贯通,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完善。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让他们学会应用科学与史学的理念、思维、方法等等。惟有此,才能使之适应并驾驭时代的发展。
  1史实教育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的教学氛围,并以教师之情启迪学生之情,达到以情增知、以情明理的教学效果。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笔者时常将理科班学生崇拜的杰出历史人物介绍给他们。告诉他们:历史名人的人生发展轨迹,充分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构建多面体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信息产业带来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已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多元化社会呼唤开拓型人才,而开拓型人才是指科技、人文等方面知识贯通、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性人才,偏理或偏文均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新科技,学会新思维,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经常不断的史实教育,使理科班学生懂得:在人类跨入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刻,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人文科学,再次高度关注处于人文科学核心地位的历史学。究其原因是历史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的功能。
  2史书荐读
  教学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元认知策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元认知策略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信息化社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判读、归纳和分析材料,从而学会收集史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得出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概括、综合史实的方法。为此,笔者经常向理科班学生介绍、推荐优秀历史书籍,让学生阅读史书的同时,学会整理、判读、归纳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观点新颖、内容翔实的优秀史书使理科班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历史能提高我们的思想理念、道德修养;历史能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发展。
  3史学探究
  撰写历史小论文,是培养理科班学生进行史学探究的初步尝试。萨奇曼的探究模式理论认为:教师可以将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传授给学生。探究训练以科学的方法、观念为基础,教会学生学术探究的某些技能和语言。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16~18岁是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智力的核心——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活跃和富于独创性,但缺乏系统性与有效性。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用萨奇曼的探究模式适时地对其进行史学探究的训练,即在教师提供历史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课题可以是前人从未研究的全新课题,也可以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研究的课题。但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找答案。学生选定课题后,教师要向他们说明史学探究的要素,使每个学生明确该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问题收集史料,获取信息,运用已学的基本历史理论,整理、判读、归纳和分析史料,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理论解释、探究问题,撰写出不同类型的历史小论文。整个探究流程完全是开放性的,教师只是引导、指点,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通过史学探究的实践,力求培养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评价论证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理科班学生撰写的富于个性的历史小论文,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他们将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论证用于史学探究之中,赋予历史研究更多的合理性和更强的科学性。走知识融合、贯通、应用的道路,有助于培养素质良好的人才。只有将人文知识的熏陶与科学技术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青少年引入富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最高境界。
  
  二、优秀传统与现代信息的统一
  
  历史学科的基础教育吸取了各民族、各时期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学科基础教育的规律。随着信息产业的高效发展,信息科技已成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当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和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时候,信息科技对基础教育手段的革新将产生巨大影响。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有机结合,这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笔者寓网上检索、软件制作、学科渗透于历史教学中,使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有了更新的本质内涵和更强的时代特色。
  1网上检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科书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媒介。在网络世界或更高级的虚拟世界中,已没有了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教学媒介的多元化,使网上检索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网上检索的实施,有利于加大开发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力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现代教育学认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活动过程使其处于一种强烈的知识渴求状态,这恰恰能促使他们思维的发展。为开发历史课堂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与实践能力,笔者大胆尝试网上检索。学期开始,鼓励理科班的每位学生自定课题,利用课堂教学从互联网上查询、检索相关历史资料。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自己动手寻找各个网站,如:新浪网站(http:/www.sina.com.cn/)、雅虎网站(http:/www.yanoo.com.cn)、上海热线(http:/omline.sh.cn/)等等。网上教学的精彩之处,是学生能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尽情翱翔、细心搜索,在愉快、轻松、民主、和谐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更加精深、透彻;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及投身科学的感受愈发迫切、深刻。这种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在历史研究中的分析、理解、推证、判读等创新能力,又培养了他们采集、处理、加工和存储历史信息的实践能力,对其综合能力的开发大有裨益。
  2软件制作
  在尝试网上检索的同时,笔者以为,注重自制教学软件的开发,既可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又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业余时间,笔者用MicrosoftPowerPoint与理科班学生一起制作教学软件,再将这些软件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其中软件《罗斯福新政》利用刻录机制成光盘。经济危机、竞选演说、炉边谈话、新政纲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其动态资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逼真的影视效果,加深了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欲望,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师生联袂制作教学软件,协同动脑、动手,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增强了彼此间的深厚友谊。
  3学科渗透
  为进一步加快训练理科班学生综合能力的步伐,笔者还大胆尝试学科渗透,寓英语教学于历史教学中。如讲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笔者让理科班学生借助英汉字典翻译一段英语原版史料(略)。
  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的认知能力是21世纪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让理科班学生阅读英语原版资料,培养了他们阅读英语史料及判断、鉴别各种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史料的综合能力,训练了他们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寓英语教学于历史教学之中,拓宽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发展,更有益于对其进行以科学认识和方法论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能力教育。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对于人生历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的普及,现代教育早已打破了书本和课堂的局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学校已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惟一场所,社会实践对于完善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以至将来投入社会生活的真实能力和信念,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统一起来,增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作用,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协调起来,笔者探索课内研讨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1课内研讨
  为引导理科班学生深刻认识今天生活的社会意义,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以课堂会议的形式与学生们共同研讨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以增加学生对今天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如:联系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讨论IC卡;联系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及近现代对植被的破坏,讨论上海市政府治理苏州河的规划及党中央抗洪救灾的部署;联系早期殖民掠夺,讨论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联系《徐霞客游记》,讨论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利用;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局势,讨论当今科索沃、车臣问题等等。尤其是从IC卡的讨论中,引出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的命题。该题以交通线路上IC卡的应用为情景主题,引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其内容是:“上海的部分交通线路上已开始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该卡应用到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持卡者只要将卡在车门口的一台小机器前一晃,机器就能发出通过的信号。请回答:1电磁感应现象是谁最早发现的?2这一发现与哪次科技革命相关?3这次科技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的?”此类训练力求使理科班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以及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使其能对自己的发展设计专门形成课题,以便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课外实践
  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教育功能。在环境的作用下,历史认识与社会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为使课堂教学开放化、模式多样化,笔者不断拓宽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域,让学生接触社会,通过课外实践了解社会,并每学期组织举办一次全校规模的课外实践教学改革研讨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有历史演讲竞赛、历史小报竞赛、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征文竞赛等。如: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历史演讲竞赛;迎香港回归历史小报竞赛;批驳李登辉“两国论”台湾历史知识竞赛;“我看上海博物馆”历史征文竞赛等等。通过此类活动,理科班学生体会到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描述历史的乐趣,历史现象成为他们自己可以把握的东西。同时,理科班学生开始重视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整体结构和各层次社会现象的认识。所有这些,都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体验、对历史的体验,而这些体验的积淀有益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而举行的历史小报竞赛,是最能体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和活动。此次活动历时一个月,分采访、编辑、撰稿、布置、投票、颁奖六个阶段。理科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多家企事业单位,多方面、多角度地调查和收集资料,精心整理、编制出各具特色的历史小报。再由他们布置小报,并选出代表投票评选。最后,他们自己主持优秀小报颁奖仪式。活动中,理科班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表演能力、评价和鉴赏能力、协作能力均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在课外参与社会的持续学习中,理科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良好的锻炼,得到了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其灵魂和动力在于创新。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多年来试创的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参见《历史教学》1999年第12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关理科班教学实践,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延伸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方向。全面发展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过程中。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优秀传统与现代信息的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是加快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是发展综合能力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重。因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开拓型人才,是实施民族复兴战略任务的教育指导思想,更是实现“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伟大工程。
  (作者系华东师大二附中首席教师上海市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其他文献
上海第一份近代报刊———《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创刊于1850年8月3日。11年后,《北华捷报》集团创办了《上海新报》,初版于1861年11月①,为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创刊时为周刊,半年以后,即从1862年5月7日起,改为双日刊,逢周二、四、六出版。至1872年7月又改为日报。该报的《发刊启》简要说明了其创刊的目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字林洋行)印此新报,
期刊
唐宋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士族势力的彻底衰落,社会呈现出日渐平民化的趋势,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读书,在科举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厕身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中一员。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扩展和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拥有一定功名的人(即为绅士)越来越多,但官员的数量却基本没有怎么增加,这就必然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获有功名,却没有担任官职的人组成的社会集团。这些具有一定功名,尚未能做官或曾
期刊
伊拉斯莫(1466-1536年)是尼德兰人文主义的卓越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  伊拉斯莫一生除阐述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著述、从事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外,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卢文大学、剑桥大学等校任过教授,论述教育问题的著述颇多。伊拉斯莫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概括如下:    第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重要性。    伊拉斯莫认为社会和人都需要教育。教育对于改善社会,启迪人们的智慧,促
期刊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恶名昭彰而又有着重要地位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一集团肇兴并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又曾长期居于政坛主宰者地位而拨弄历史,叱咤风云,它所制造的政争、割据、混战种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独特的有待认真诠释与论定的课题。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北洋军阀史的研究无疑将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最近二十余年来更成为备受史学界
期刊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0世纪是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坚持以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自己的建国主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世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以各自
期刊
译者按:"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此法,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
期刊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学历史学科的三
期刊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的一代,羁縻府州即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羁縻府州制度,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其特点可概括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说,在臣属于中
期刊
为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实验提供参照模式和经验,我们在津华中学、耀华中学、实验中学、21中、43中5所学校的高中二年级历史教学中进行了试验研究。下面将我们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研究目的:初步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  课型: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研究理念
期刊
活动目的:    1.以了解"张之洞在武汉的建设成就"为例,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延伸,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挖掘武汉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设计海报,鼓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