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教育思想家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斯莫(1466-1536年)是尼德兰人文主义的卓越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
  伊拉斯莫一生除阐述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著述、从事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外,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卢文大学、剑桥大学等校任过教授,论述教育问题的著述颇多。伊拉斯莫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概括如下:
  
  第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重要性。
  
  伊拉斯莫认为社会和人都需要教育。教育对于改善社会,启迪人们的智慧,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净化人们的心灵活动,巩固社会的和平与安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真正的智慧,理智可得到增强,性格可得到改造,品德可得到完善。他强调,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若有了合适的教育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惩罚,因为人民将自愿地遵循正义的道路"。他指出:"人如果不通过哲学的理性的教育和对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比牲畜还要低下的造物,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种野兽比一个被他的野心或欲望,愤怒或妒忌,或者没有法律约束而驱使其忽此忽彼的人更野蛮、更有害。"伊拉斯莫主张任何人必须接受理性训练(即受教育)、发展智慧,完善德性,才能消除该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危害,才能排除社会纠纷,与别人和睦相处。
  伊拉斯莫主张个人发展必须依赖三个因素,第一是个人的自然条件,即本性和能力;第二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训练;第三是实践。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自然本性没有巧妙的训练必然是不完善的,而实践缺乏训练所提供的方法必然会导致毫无希望的失败"。人在发展过程中,在受教育中得到什么样的培养和指导,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教育的内容、任务、方法和因材施教。
  
  伊拉斯莫指出:教育的内容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即把人文主义原则同基督教精神结合起来。他对古典文化特别推崇,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赞赏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他认为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最能净化人们的道德。为了取得广博知识,除掌握拉丁文外,还需学希腊文。应钻研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贤哲的著作,以便得到启示,找到适合当前社会的理想制度。他认为社会弊端的根源是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一些经院哲学家"表面上学问渊博",实际是"蠢学家",是"最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拉斯莫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不同之处在于他虽重视古典文化,但强调应把基督教同古典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伊氏主张应通过学习古典文化,强化基督教的精神,即:以智慧来理解宗教信仰,用道德支持基督教精神。实现基督教人文主义文化;人文主义基督教化。打破天主教对教育的束缚,推行人文主义教育。伊拉斯莫称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见解,是他自己走过的道路的描述和总结。伊氏强调教育的四项任务是:"在青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能够热爱并透彻地学习各种学科;能为生活的义务作好准备;很早就习惯于基本的礼仪。"伊氏强调教育要有科学方法,他喜爱谈话式教学,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易懂,感到学习的欢乐、满足,甚至享受。他主张:"词法、句法规则知识虽然对学生非常必要,但应尽可能少而精、简而明。不要误导学生死记硬背。要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主要是选择题材富有教益作用、文体正确、典型的作品。"
  伊拉斯莫主张利用箴言作为教育手段,用暗示、寓言、类推、榜样、谚语,把箴言雕刻在戒指上、画在图画中、挂在花圈上,借助实物,扩大直观效果,实际是教学中贯彻直观原则。他还强调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伊氏本人是特别勤奋的,他赞赏一条谚语:"没有用于学习的时间就是失去的时间。"他在致友人信中道:"没有什么如青春短暂,它一旦逃走,永不回来。"
  
  第三,慎选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前提。
  
  伊拉斯莫特别重视教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针对中世纪以来由迂腐教士充当的教师往往靠恐吓、体罚等手段进行教育,他提出:"鞭打的教学,不是自由的教育。"伊拉斯莫的具体主张是:教师为人必须品德端正、有道德教养、学识渊博、关心和热爱学生。他认为发现、慎选和训练理想的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教师不宜频繁更换,正如对病人不可经常改变医生一样。他强调:系统培训和关心、考察教师是国家与政治家的责任和义务。
  伊拉斯莫主张教师必须宽严结合,执行"中庸之道"。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抑制青年人的自以为是、卤莽和任性;又要慈爱和理解学生。在责备学生时,"不使其感到奚落",赞扬学生时"不流于谄媚"{11}。即:鼓励与纪律、表扬与批判应结合得当。教师的形象应严而不厉、敬而不畏、态度和蔼、可亲可敬。
  伊拉斯莫特别强调教师要结合实际,注意学生的自然本性。例如不要把儿童看成为成年人。他告诫道:"记住,你的学生还是一个小孩,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一个小孩。"{12}
  
  第四,继承和发展了昆体良{13}的幼儿教育观。
  
  伊拉斯莫十分关心并提供对儿童的早期特殊教育,他进一步发展了昆体良的幼儿教育观点。他认为幼儿与低级动物有别,处于有待成熟的过程之中。幼儿喜欢模仿,容易接受好事物、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受不好的人和事的影响而变坏,关键在于教育。他主张幼儿教育应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抓起。他分析道:"道德的种子必须播种在精神的处女地,以便随着年龄和经验日益增长,它们会逐渐生长和成熟,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植根。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14}
  伊拉斯莫认为应重视幼儿个性的差异。幼儿的自然能力需发展,智慧要受训练,习惯需培养,宗教观念亦需从小建立起来。他提出幼儿7岁以前的健康习惯和教育应由父母负责。他在《论童蒙的自由教育》一文中,提议对幼儿的教育应采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教幼儿读、写、画。在早期教育中还应向幼儿传授《圣经》和古典文学知识。他写道:"你(指父母)生儿育女,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国家,是为上帝。"{15}
  综上所述,伊拉斯莫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体现。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教育思想家,是"具有世界眼光的驰名的教育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地位,"恰如二百年后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伊拉斯莫的教育思想亦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忽视对各国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提倡。他关心的主要是知识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教育,他忽视了自然科学的价值和功能,他的某些教育观脱离了现实生活。
  注释:
  ①④{11}{14}《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227、205、204页。
  ②③引自伊·杰·鲍尔:《教育史中的主要潮流》,1962年英文版,第297、299页。
  ⑤⑦⑩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RobartStupperich,ErasmusVonRotterdamundSeineWelt)柏林1977年德文版,第83~84、83、94页。
  ⑥{15}伍德沃德:《伊拉斯莫论教育》。引自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5、177页。
  ⑧⑨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188~189页。
  {12}皮·尔·科尔:《教育思想史》,1972年英文版,第189页。
  {13}昆体良:(约公元35-95年),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兼修辞学家。在罗马曾创办修辞学校。他在《演说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教育应以培养演说家为最高目的,强调应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才能和特点,发展儿童的记忆和模仿能力,教学应加强趣味性。
  {16}弗·愚色尔生:《德国教育史》。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二卷,第189~190页。
  【作者简介】1932年生人,湖南师大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蔡世华】
其他文献
日本将于2002年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是由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它严重歪曲历史真相,但竟然在今年4月初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对此我们表示无比愤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被日本侵略战争残害的中国、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感情。  在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之苦,死伤人数达3500多万,日本侵略者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
期刊
今天,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日益恶化的巨大挑战,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新的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曾产生过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人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今天借鉴的有益经验。远古之时,人类作为自然环境生物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
期刊
米尔斯克比尔事件是二战中英法两国海军之间发生的一次最为严重的 流血冲突。这一事 件不仅导致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而且对日后的战局以及盟国内部的合作关系也产生了非常 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利用有关当事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关文献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 景、经过及影响做一初步探讨。    一、米尔斯克比尔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在西线发动疯狂进攻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在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 措施,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根据宪法第九条,日本 " 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此前提下,日本未来的安全战 略选择便剩下依靠外力防卫和非武装中立这两条道路。美国最初倾向于使日本保持非武装中 立,日本国内也存在着支持非武装中立的广泛社会基础。然而,随着美苏冷战
期刊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进,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造成几千 年未有之历史巨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但多年来近代 文化史的研究,主要关注上层精英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是怎样生 息、活动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感受,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上层和下层又是 怎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这些方面则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
期刊
几乎每部介绍元代历史或中西交通史的书籍都会提到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年)及其举世闻名的游记。但早在19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有人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记载有不少遗漏,如英国的亨利·玉尔(HenryYule,1820-1889年)在其翻译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就曾指出波罗遗漏了诸如万里长城、茶叶、妇女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汉字等足以反映中国特色的事物和风俗①。2
期刊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从那时候起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于日本侵华暴行曾进行过不少揭露,然而对日本官僚、政客、财阀、学阀们制造的侵华“理论”和“舆论”进行深入的揭批并不多。由于百年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带有全民参与性质,因此,若不将这些侵略“理论”、“舆论”加以揭批,日本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对过去的侵略罪行作深刻的反省和认识,甚至在新的形势下,还会演化为新的对外侵略战争。历史
期刊
一、试题主要特点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涉及历史学科试题的主要特点如下:1.要求考生用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今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发展变化中相互联系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综合考试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期刊
上海第一份近代报刊———《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创刊于1850年8月3日。11年后,《北华捷报》集团创办了《上海新报》,初版于1861年11月①,为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创刊时为周刊,半年以后,即从1862年5月7日起,改为双日刊,逢周二、四、六出版。至1872年7月又改为日报。该报的《发刊启》简要说明了其创刊的目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字林洋行)印此新报,
期刊
唐宋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士族势力的彻底衰落,社会呈现出日渐平民化的趋势,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读书,在科举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厕身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中一员。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扩展和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拥有一定功名的人(即为绅士)越来越多,但官员的数量却基本没有怎么增加,这就必然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获有功名,却没有担任官职的人组成的社会集团。这些具有一定功名,尚未能做官或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