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斯莫(1466-1536年)是尼德兰人文主义的卓越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
伊拉斯莫一生除阐述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著述、从事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外,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卢文大学、剑桥大学等校任过教授,论述教育问题的著述颇多。伊拉斯莫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概括如下:
第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重要性。
伊拉斯莫认为社会和人都需要教育。教育对于改善社会,启迪人们的智慧,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净化人们的心灵活动,巩固社会的和平与安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真正的智慧,理智可得到增强,性格可得到改造,品德可得到完善。他强调,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若有了合适的教育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惩罚,因为人民将自愿地遵循正义的道路"①。他指出:"人如果不通过哲学的理性的教育和对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比牲畜还要低下的造物,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种野兽比一个被他的野心或欲望,愤怒或妒忌,或者没有法律约束而驱使其忽此忽彼的人更野蛮、更有害。"②伊拉斯莫主张任何人必须接受理性训练(即受教育)、发展智慧,完善德性,才能消除该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危害,才能排除社会纠纷,与别人和睦相处。
伊拉斯莫主张个人发展必须依赖三个因素,第一是个人的自然条件,即本性和能力;第二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训练;第三是实践。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自然本性没有巧妙的训练必然是不完善的,而实践缺乏训练所提供的方法必然会导致毫无希望的失败"③。人在发展过程中,在受教育中得到什么样的培养和指导,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教育的内容、任务、方法和因材施教。
伊拉斯莫指出:教育的内容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即把人文主义原则同基督教精神结合起来。他对古典文化特别推崇,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赞赏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他认为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最能净化人们的道德。为了取得广博知识,除掌握拉丁文外,还需学希腊文。应钻研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贤哲的著作,以便得到启示,找到适合当前社会的理想制度。他认为社会弊端的根源是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一些经院哲学家"表面上学问渊博",实际是"蠢学家",是"最奴性最可恨的人"④。
伊拉斯莫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不同之处在于他虽重视古典文化,但强调应把基督教同古典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伊氏主张应通过学习古典文化,强化基督教的精神,即:以智慧来理解宗教信仰,用道德支持基督教精神。实现基督教人文主义文化;人文主义基督教化。打破天主教对教育的束缚,推行人文主义教育。伊拉斯莫称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见解,是他自己走过的道路的描述和总结⑤。伊氏强调教育的四项任务是:"在青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能够热爱并透彻地学习各种学科;能为生活的义务作好准备;很早就习惯于基本的礼仪。"⑥伊氏强调教育要有科学方法,他喜爱谈话式教学,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易懂,感到学习的欢乐、满足,甚至享受⑦。他主张:"词法、句法规则知识虽然对学生非常必要,但应尽可能少而精、简而明。不要误导学生死记硬背。要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主要是选择题材富有教益作用、文体正确、典型的作品。"⑧
伊拉斯莫主张利用箴言作为教育手段,用暗示、寓言、类推、榜样、谚语,把箴言雕刻在戒指上、画在图画中、挂在花圈上,借助实物,扩大直观效果,实际是教学中贯彻直观原则。他还强调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⑨。伊氏本人是特别勤奋的,他赞赏一条谚语:"没有用于学习的时间就是失去的时间。"他在致友人信中道:"没有什么如青春短暂,它一旦逃走,永不回来。"⑩
第三,慎选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前提。
伊拉斯莫特别重视教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针对中世纪以来由迂腐教士充当的教师往往靠恐吓、体罚等手段进行教育,他提出:"鞭打的教学,不是自由的教育。"伊拉斯莫的具体主张是:教师为人必须品德端正、有道德教养、学识渊博、关心和热爱学生。他认为发现、慎选和训练理想的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教师不宜频繁更换,正如对病人不可经常改变医生一样。他强调:系统培训和关心、考察教师是国家与政治家的责任和义务。
伊拉斯莫主张教师必须宽严结合,执行"中庸之道"。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抑制青年人的自以为是、卤莽和任性;又要慈爱和理解学生。在责备学生时,"不使其感到奚落",赞扬学生时"不流于谄媚"{11}。即:鼓励与纪律、表扬与批判应结合得当。教师的形象应严而不厉、敬而不畏、态度和蔼、可亲可敬。
伊拉斯莫特别强调教师要结合实际,注意学生的自然本性。例如不要把儿童看成为成年人。他告诫道:"记住,你的学生还是一个小孩,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一个小孩。"{12}
第四,继承和发展了昆体良{13}的幼儿教育观。
伊拉斯莫十分关心并提供对儿童的早期特殊教育,他进一步发展了昆体良的幼儿教育观点。他认为幼儿与低级动物有别,处于有待成熟的过程之中。幼儿喜欢模仿,容易接受好事物、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受不好的人和事的影响而变坏,关键在于教育。他主张幼儿教育应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抓起。他分析道:"道德的种子必须播种在精神的处女地,以便随着年龄和经验日益增长,它们会逐渐生长和成熟,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植根。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14}
伊拉斯莫认为应重视幼儿个性的差异。幼儿的自然能力需发展,智慧要受训练,习惯需培养,宗教观念亦需从小建立起来。他提出幼儿7岁以前的健康习惯和教育应由父母负责。他在《论童蒙的自由教育》一文中,提议对幼儿的教育应采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教幼儿读、写、画。在早期教育中还应向幼儿传授《圣经》和古典文学知识。他写道:"你(指父母)生儿育女,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国家,是为上帝。"{15}
综上所述,伊拉斯莫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体现。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教育思想家,是"具有世界眼光的驰名的教育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地位,"恰如二百年后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伊拉斯莫的教育思想亦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忽视对各国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提倡。他关心的主要是知识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教育,他忽视了自然科学的价值和功能,他的某些教育观脱离了现实生活。
注释:
①④{11}{14}《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227、205、204页。
②③引自伊·杰·鲍尔:《教育史中的主要潮流》,1962年英文版,第297、299页。
⑤⑦⑩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RobartStupperich,ErasmusVonRotterdamundSeineWelt)柏林1977年德文版,第83~84、83、94页。
⑥{15}伍德沃德:《伊拉斯莫论教育》。引自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5、177页。
⑧⑨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188~189页。
{12}皮·尔·科尔:《教育思想史》,1972年英文版,第189页。
{13}昆体良:(约公元35-95年),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兼修辞学家。在罗马曾创办修辞学校。他在《演说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教育应以培养演说家为最高目的,强调应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才能和特点,发展儿童的记忆和模仿能力,教学应加强趣味性。
{16}弗·愚色尔生:《德国教育史》。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二卷,第189~190页。
【作者简介】1932年生人,湖南师大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蔡世华】
伊拉斯莫一生除阐述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著述、从事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外,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卢文大学、剑桥大学等校任过教授,论述教育问题的著述颇多。伊拉斯莫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概括如下:
第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重要性。
伊拉斯莫认为社会和人都需要教育。教育对于改善社会,启迪人们的智慧,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净化人们的心灵活动,巩固社会的和平与安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真正的智慧,理智可得到增强,性格可得到改造,品德可得到完善。他强调,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若有了合适的教育制度,"就不需要很多法律或惩罚,因为人民将自愿地遵循正义的道路"①。他指出:"人如果不通过哲学的理性的教育和对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比牲畜还要低下的造物,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种野兽比一个被他的野心或欲望,愤怒或妒忌,或者没有法律约束而驱使其忽此忽彼的人更野蛮、更有害。"②伊拉斯莫主张任何人必须接受理性训练(即受教育)、发展智慧,完善德性,才能消除该人对社会、对人类的危害,才能排除社会纠纷,与别人和睦相处。
伊拉斯莫主张个人发展必须依赖三个因素,第一是个人的自然条件,即本性和能力;第二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训练;第三是实践。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自然本性没有巧妙的训练必然是不完善的,而实践缺乏训练所提供的方法必然会导致毫无希望的失败"③。人在发展过程中,在受教育中得到什么样的培养和指导,是最为关键的。
第二,教育的内容、任务、方法和因材施教。
伊拉斯莫指出:教育的内容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即把人文主义原则同基督教精神结合起来。他对古典文化特别推崇,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赞赏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他认为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最能净化人们的道德。为了取得广博知识,除掌握拉丁文外,还需学希腊文。应钻研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贤哲的著作,以便得到启示,找到适合当前社会的理想制度。他认为社会弊端的根源是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一些经院哲学家"表面上学问渊博",实际是"蠢学家",是"最奴性最可恨的人"④。
伊拉斯莫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不同之处在于他虽重视古典文化,但强调应把基督教同古典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伊氏主张应通过学习古典文化,强化基督教的精神,即:以智慧来理解宗教信仰,用道德支持基督教精神。实现基督教人文主义文化;人文主义基督教化。打破天主教对教育的束缚,推行人文主义教育。伊拉斯莫称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见解,是他自己走过的道路的描述和总结⑤。伊氏强调教育的四项任务是:"在青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能够热爱并透彻地学习各种学科;能为生活的义务作好准备;很早就习惯于基本的礼仪。"⑥伊氏强调教育要有科学方法,他喜爱谈话式教学,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易懂,感到学习的欢乐、满足,甚至享受⑦。他主张:"词法、句法规则知识虽然对学生非常必要,但应尽可能少而精、简而明。不要误导学生死记硬背。要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主要是选择题材富有教益作用、文体正确、典型的作品。"⑧
伊拉斯莫主张利用箴言作为教育手段,用暗示、寓言、类推、榜样、谚语,把箴言雕刻在戒指上、画在图画中、挂在花圈上,借助实物,扩大直观效果,实际是教学中贯彻直观原则。他还强调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⑨。伊氏本人是特别勤奋的,他赞赏一条谚语:"没有用于学习的时间就是失去的时间。"他在致友人信中道:"没有什么如青春短暂,它一旦逃走,永不回来。"⑩
第三,慎选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前提。
伊拉斯莫特别重视教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针对中世纪以来由迂腐教士充当的教师往往靠恐吓、体罚等手段进行教育,他提出:"鞭打的教学,不是自由的教育。"伊拉斯莫的具体主张是:教师为人必须品德端正、有道德教养、学识渊博、关心和热爱学生。他认为发现、慎选和训练理想的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教师不宜频繁更换,正如对病人不可经常改变医生一样。他强调:系统培训和关心、考察教师是国家与政治家的责任和义务。
伊拉斯莫主张教师必须宽严结合,执行"中庸之道"。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抑制青年人的自以为是、卤莽和任性;又要慈爱和理解学生。在责备学生时,"不使其感到奚落",赞扬学生时"不流于谄媚"{11}。即:鼓励与纪律、表扬与批判应结合得当。教师的形象应严而不厉、敬而不畏、态度和蔼、可亲可敬。
伊拉斯莫特别强调教师要结合实际,注意学生的自然本性。例如不要把儿童看成为成年人。他告诫道:"记住,你的学生还是一个小孩,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一个小孩。"{12}
第四,继承和发展了昆体良{13}的幼儿教育观。
伊拉斯莫十分关心并提供对儿童的早期特殊教育,他进一步发展了昆体良的幼儿教育观点。他认为幼儿与低级动物有别,处于有待成熟的过程之中。幼儿喜欢模仿,容易接受好事物、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受不好的人和事的影响而变坏,关键在于教育。他主张幼儿教育应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抓起。他分析道:"道德的种子必须播种在精神的处女地,以便随着年龄和经验日益增长,它们会逐渐生长和成熟,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植根。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14}
伊拉斯莫认为应重视幼儿个性的差异。幼儿的自然能力需发展,智慧要受训练,习惯需培养,宗教观念亦需从小建立起来。他提出幼儿7岁以前的健康习惯和教育应由父母负责。他在《论童蒙的自由教育》一文中,提议对幼儿的教育应采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教幼儿读、写、画。在早期教育中还应向幼儿传授《圣经》和古典文学知识。他写道:"你(指父母)生儿育女,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国家,是为上帝。"{15}
综上所述,伊拉斯莫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体现。伊拉斯莫是文艺复兴时期新的教育思想家,是"具有世界眼光的驰名的教育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地位,"恰如二百年后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伊拉斯莫的教育思想亦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忽视对各国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提倡。他关心的主要是知识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教育,他忽视了自然科学的价值和功能,他的某些教育观脱离了现实生活。
注释:
①④{11}{14}《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227、205、204页。
②③引自伊·杰·鲍尔:《教育史中的主要潮流》,1962年英文版,第297、299页。
⑤⑦⑩罗伯特·施图佩里希:《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及其世界》(RobartStupperich,ErasmusVonRotterdamundSeineWelt)柏林1977年德文版,第83~84、83、94页。
⑥{15}伍德沃德:《伊拉斯莫论教育》。引自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5、177页。
⑧⑨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188~189页。
{12}皮·尔·科尔:《教育思想史》,1972年英文版,第189页。
{13}昆体良:(约公元35-95年),古罗马教育思想家兼修辞学家。在罗马曾创办修辞学校。他在《演说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教育应以培养演说家为最高目的,强调应重视儿童的语言训练,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才能和特点,发展儿童的记忆和模仿能力,教学应加强趣味性。
{16}弗·愚色尔生:《德国教育史》。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二卷,第189~190页。
【作者简介】1932年生人,湖南师大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蔡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