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必选教材进入高中语文课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论语》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文言的疏通上,也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将文化著作的教育作用体现出来,就完成了《论语》教学的目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把《论语》引入高中语文学习,有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它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理念——就是通过《论语》这个平台,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读出自己心中的孔子,最后能学以致用。这种《论语》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教学《论语》呢?又如何通过《论语》的教学打开语文教学的新篇章?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是我所说的“零起点”阅读。
所谓“零起点”阅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首先,教师应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划者。我在教《论语》的“沂水春风”时,首先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犹如两千年前孔子与三位弟子的谈话氛围,然后让学生“零起点”地开始阅读、提问题。当时学生写上来的条子有几十张,我迅速浏览,简洁地评价鼓励一番之后,抽出两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我借题发挥,逐层深入,点评了子路、冉有、曾皙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含蓄而又简洁地评价。整堂课充满民主气氛,同时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的效果。这种朴素自然、原汁原味的“零起点”课型,源于学生的思考,更是我精心策划的结果。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者。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在教《〈论语〉选读》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来加深对孔子的理解,对孔子精神的领会。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孔子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孔子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这样就让学生找到了一把解读的钥匙。结束分析之前我安排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是孔子,身在那个时代你怎么做?”“如果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你会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吗?”由此引导学生去理解孔子,去理解人生可贵的精神品质。而不至于误解孔子是个保守的人、迂腐的人。“零起点”阅读中不是放任学生的思维,而是在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样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几个问题,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价值的审美追求,充分体现了老师在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广度、深度、频率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良苦用心。
最后,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学生一旦对探讨问题产生了兴趣,就会不断地发现许多有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他们未必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有时老师甚至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那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想法与我不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查阅资料,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追问与启发“齐飞”,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所谓“零起点”阅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首先,教师应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划者。我在教《论语》的“沂水春风”时,首先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犹如两千年前孔子与三位弟子的谈话氛围,然后让学生“零起点”地开始阅读、提问题。当时学生写上来的条子有几十张,我迅速浏览,简洁地评价鼓励一番之后,抽出两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我借题发挥,逐层深入,点评了子路、冉有、曾皙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含蓄而又简洁地评价。整堂课充满民主气氛,同时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的效果。这种朴素自然、原汁原味的“零起点”课型,源于学生的思考,更是我精心策划的结果。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者。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在教《〈论语〉选读》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来加深对孔子的理解,对孔子精神的领会。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孔子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孔子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这样就让学生找到了一把解读的钥匙。结束分析之前我安排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是孔子,身在那个时代你怎么做?”“如果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你会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吗?”由此引导学生去理解孔子,去理解人生可贵的精神品质。而不至于误解孔子是个保守的人、迂腐的人。“零起点”阅读中不是放任学生的思维,而是在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样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几个问题,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价值的审美追求,充分体现了老师在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广度、深度、频率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良苦用心。
最后,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学生一旦对探讨问题产生了兴趣,就会不断地发现许多有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他们未必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有时老师甚至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那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想法与我不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查阅资料,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追问与启发“齐飞”,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