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还会影响到今后的高中文理分流的趋向。因此初学物理的第一学期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刚拿到物理课本时都很新奇,学好物理的心情很迫切,但受“物理最难学”说法的影响,对学习物理也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我认为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难情绪上下功夫。
一、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从感官上去激发学生兴趣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新奇感和迫切心情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原来那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及内容顺序的安排很切合学生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彩图,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最投入,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让他们思考:“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就会深刻,便会产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课后去阅读“阅读材料”,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渲染,从而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兴趣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而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可以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认为一堂完整的物理实验课,特别应做好“看”的工作。所谓“看”就是“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它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正确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及器材的精确度等,我们都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区别是它们的测量范围不同,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去测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用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会加大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就可以一次性测量,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小误差。使用前,我们还要“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及它的分度值是否磨损,这些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
又例如体温计的使用。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著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程一般是从-100℃至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程只是从35℃至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
允许离开被测物体。
三、引发学生想象
任何一种创造发明和重大发现都是对以往事物的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从而使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论提问题学生成绩的高低,也不论所提问题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的问题耐心疏导,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的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更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要刻苦攻坚,给予学生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在学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而汽车纹丝不动,但站到汽车外面来推就能推动,两种情况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后者却能改变呢?”“自己为何抱不起自己,而抱别人却能抱起?”有的学生在学过简单机械后问教师:“是不是越省力的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学生在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问:“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写进去的许多有用的东西。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教师既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还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集中在自身的讲述上,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教师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初二学生刚拿到物理课本时都很新奇,学好物理的心情很迫切,但受“物理最难学”说法的影响,对学习物理也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我认为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难情绪上下功夫。
一、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从感官上去激发学生兴趣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新奇感和迫切心情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原来那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及内容顺序的安排很切合学生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彩图,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最投入,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让他们思考:“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就会深刻,便会产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课后去阅读“阅读材料”,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渲染,从而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兴趣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而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可以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认为一堂完整的物理实验课,特别应做好“看”的工作。所谓“看”就是“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它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正确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及器材的精确度等,我们都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区别是它们的测量范围不同,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去测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用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会加大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就可以一次性测量,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小误差。使用前,我们还要“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及它的分度值是否磨损,这些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
又例如体温计的使用。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著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程一般是从-100℃至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程只是从35℃至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
允许离开被测物体。
三、引发学生想象
任何一种创造发明和重大发现都是对以往事物的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从而使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论提问题学生成绩的高低,也不论所提问题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的问题耐心疏导,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的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更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要刻苦攻坚,给予学生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在学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而汽车纹丝不动,但站到汽车外面来推就能推动,两种情况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后者却能改变呢?”“自己为何抱不起自己,而抱别人却能抱起?”有的学生在学过简单机械后问教师:“是不是越省力的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学生在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问:“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写进去的许多有用的东西。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教师既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还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集中在自身的讲述上,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教师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