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之争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ppp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由于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先生鼎力推荐,加上前期回国的同窗好友王代之的大力助选,远在欧洲的林风眠竟然以得票第一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据说,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校长。
  1926年早春,26岁的林风眠乘船回国,随后进京赴任。为了“调和中西艺术”,林风眠使出了两个奇招:一是把木匠出身的“乡巴佬”齐白石请进艺术殿堂任教,二是从法国请来名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
  然而,他的努力并不顺利。齐白石的到来引发了一些国画教授的抵制,有人扬言:“齐白石从前门进来,我们从后门离开”;而克罗多提出展览会要取消中西绘画界限的建议被林风眠采纳之后,同样遭到众多画家的反对。不过,年轻气盛的林风眠不为所动,坚持强力推行自己的艺术主张。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开幕了。此次展览的2000多件展品第一次以中西混合的陈列方式展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艺术大展。按照林风眠的设想,这次大展要仿照法国沙龙,成立审查委员会评选作品。但终因画界门户之见太深而被迫取消,这使他的“艺术运动”从一开始就打了折扣。
  是年7月,林风眠愤然辞职。1927年9月,应蔡元培的邀请,林风眠南下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年底,受委托筹办“国立艺术大学”;随后,蔡元培在杭州西湖之畔选定了民国最高等级的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的校址,接着,林风眠被任命为校长兼教授。这是林风眠得到的又一次实现“艺术救国”的良机。
  1928年4月8日,国立艺术院(1929年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杭州艺专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林风眠的一贯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令林风眠进退维谷。在杭州艺专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件事是不能回避的:一件是林风眠与潘天寿的中西画系分合之争,另一件则是“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
  林潘的这次艺术爭论,缘自林风眠依照“调和中西”的设想,提出要把国画系与西画系合并的动议。潘天寿则持相左意见,他认为东西绘画体系如同两座独立的大山,可以互取所长互相沟通,但如果随便吸收的话,则只能是各取所短。
  相形之下,“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则更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建校之后,林风眠在创建“艺术运动社”的同时,也支持学生自发结社,讨论学术问题。于是,各种学生社团纷纷建立,“西湖一八艺社”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1930年春天,“西湖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首次公开展览,在展后举行的座谈会上,许幸之大力倡导“普罗”美术,并推重“为人生的艺术”这一富于时代特色的口号。而另一部分社员立即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普罗”美术的提法,违背了林校长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这场争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林潘二人的学术之争,最终导致“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一部分拥护“普罗”美术的社员,删掉了“西湖”二字,以“一八艺社”的旗号加入了鲁迅在上海刚刚掀起的左翼美术运动。这对林风眠在学校所倡导的“艺术至上”观念,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渐渐地,人们发现一度激情四溢的林风眠校长开始变得沉默了,对于分裂出去的“一八学社”,他既不支持、亦不反对,放任自流。他的注意力艺术改造社会的运动,逐渐转移到绘画艺术的探索和变革上来了。
  门户之见,艺术与政治的纠缠对林风眠而言是极大的消耗。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困难重重,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不求马上改造社会,只求完成自己的艺术探索,证明自己的道路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临渊问水,可得鱼之甘苦,捕捉生活细节,可以感知一颗心灵的善良与美丽。  有一个叫彦玲的高三女孩,家境贫寒,她一天的饭,只是去食堂买两个最便宜的菜包子。却不当着大家的面吃,总是等午休的时候,班里的学生走得差不多了,才悄悄地拿出来吃掉。  好多学生不理解她的这种做法,甚至有的学生说她有些虚荣。大家都说,贫穷并不可耻,遮掩自己的贫穷才是可耻的。但彦玲不为所动,依旧在班里的同学走得差不多了,才把包子拿出來
期刊
艾伦·穆尔黑德根据他战时记者生涯写了一本题为《日月蚀》的书,用南斯拉夫爱国志士临终前写给未出世的儿子的信做结尾:  我的孩子,此刻你睡在黑暗里,为出生的奋斗养精蓄锐。我祝你好运。就目前而论,你尚未成形,不能呼吸,眼睛看不见东西。然而时间一到,等我所爱的你的母亲分娩的时刻到了,你体内的某种东西就能让你獲得空气和阳光的力量。这就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你要保持对于生的热爱,抛弃对死的恐惧。生命必须爱惜,否
期刊
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世间万物都在连续不断地运动着。这种运动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我们自己也在变化更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明天仍将爱他今天所钟爱的一切。  还是及时地从心理上的满足当中获得好处吧,切莫因自己的过失而丢开这种满足,但也别指望将它留住,因為那纯系痴心妄想。我很少见过幸福的人,也许一个也没见过,但我却常常见到一些心满意足的人。在
期刊
我陪客人到海上钓鱼,他告诉我说他钓鲑30年,却从来没有钓起过一条大得可以得奖的大鱼,说后不久,他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西洋鲑。这条巨鱼疯狂地在钓线所及的大范围内挣扎,我的客人用尽技能将鱼控住。我担任向导45年,从未见过这样剧烈奋战的鱼。  人鱼大战了整整3个小时,还难以预测胜负。最后客人终于把鱼赶到岸边,我手持鱼叉站在那里。  “不要叉它,”客人忽然大叫,“把釣饵线切断吧。”我在惊愕中切断了钓线,巨
期刊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模样?  古人没有表,生活步调也不似当今的紧凑,即使等人不来,想必也是心平气和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意绪悠闲,浑然忘我,实在已把“等待”这种行为,升华成一桩泰然自处的时间艺术。  人生充满无数等待。风暴袭击时,我们等待阴霾过去;稿件寄出,等待的是编辑先生的青睐;而披上嫁纱的日子,在兴奋忐忑中,等待的是他走过来
期刊
伟大的艺术家,也有生前寂寞度过一生的心酸,尽管奔波劳累,作品等身,但仍然像一块黄金,被时代的尘埃蒙蔽。岁月沧桑,当繁华洗尽,云开雾散,艺术的价值终被推崇,赢得生前身后名。  黄宾虹就是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黄宾虹高寿至92岁,他在世时的画作并不受当时的主流人群认同和喜爱,当时的名流这样说:黄宾虹只是个“落魄画家”。  寂寞的文字工作,贫穷的日常生活,尽管有“落魄画家”的称谓,黄宾虹仍然能够坚守其
期刊
春光明媚的一天早晨,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无怪乎看见有一位等汽车的老人拿着把笨重的黑傘时,安德鲁斯先生会感到惊讶了。  他问老人:“您认为今天会下雨吗?”  “不会下,”老人答道,“我想是不会的。”  “那么,您带雨伞遮太阳吗?”  “不是,我干吗要拒绝春天的阳光呢?”  安德鲁斯先生迷惑不解地瞅了瞅那把伞。“我老啦,腿脚也不灵便了,”老人忙着解释,“可我不愿旁人看着我拄着手杖,
期刊
前几年,朋友曾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带的一个博士生毕业了,孩子来京转学,为此求到校方一位主任。主任提出求一幅启功先生的字。啟老先生一听朋友说为孩子上学,二话没说就写了一幅。过了一段时间,启功先生因病住院,这位主任也去探视,并打开那幅字当场请教老先生是不是真的。老先生说:“呵,假是不假,就是劣!”  潘家园有个卖字为生的小伙子,专学启功,几可乱真。题启功的真款,加上电脑激光制版的印章,活脱一个真启功
期刊
人与人之間唯一平等的是大家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24小时用来做什么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一个居士对我说:我们每天都是在乞讨——向人群乞讨声名,向市场乞讨财富,向爱人乞讨幸福,向保健品乞讨健康……这种乞讨不见得不成功,但你只有懂得返还、接受和照顾好自身这三件事的轻重,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好好生活下去。  善于把自己的所有给予他人,令周围的人获益,人家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给你。善于接受将使你知道,即
期刊
我们积累和掌握的素材,还是一些刚出土的泥,未经雕琢的石,需要切磋。正如光可分解为七色,我们拿起“剖刀”,同样可将它们切磋成砖、琢磨成玉,让其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方法  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不依常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