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事件回放
大家都在安静地进行区角活动,老师正好和唯唯几个小朋友在阅读区,边看书边轻声谈论着。突然,一个叫开心的幼儿急急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那本奥特曼的书不见了,早上还在呢。”“那你先去小柜子里再找找,也问问身边的朋友,看哪个小朋友看了你的书没有放回去,好吗?”“好的,我再去看看。”可过了一会儿,他又回到我身边说:“老师,我还是没找到,小朋友们都说没有看到。我的书真的不见了。”“那老师再和你一起等等吧,可能过些时候,借书的朋友会把它放进去的。”“好吧。”可是直到我早班下班也没有等来那本书……
第二天刚上班,开心的大姨告诉我:“开心那本他特别喜欢的书不见了,昨天夜里睡觉中还哭醒了,吵着要找回那本书,老师麻烦给找找吧。”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回家前没有给开心一个回音,让他伤心了一晚上。”“好的,我会想办法解决的”……可是午餐后,我带着先用完餐的小朋友等其他同伴时,一个叫易易的幼儿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去唯唯外婆家玩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开心的那本书,是被他拿回家了。”“是吗?”“是的,他亲口对我说的,我还在他外婆家的桌子上看见了,不会错的。”“好的,谢谢你能告诉我这件事情。”等她走后,我把唯唯叫到身边,轻声对他说:“唯唯,你知道开心的那本奥特曼的书在哪里吗?”“不知道,昨天早上我在他的小柜子里看见过的。”“但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哪里啊?”“在一个小朋友的外婆家的桌子上。”“是谁的外婆家啊?”“你说呢?”“我不知道。”“因为我听见易易告诉我,就在你的外婆家的桌子上,对吗?”“嗯、嗯……”只见他的鼻尖上开始在冒汗。“到底有没有啊?我还想知道易易说的对不对呢?那可是开心最喜欢的书啊。”等了一会儿,他说:“是的,开心的书是我拿回家的,我想好好看看的。”“如果你看好了,愿意拿来还给书的主人开心吗?”“好的,我明天就拿来还给他。”第三天一早,唯唯把书就还给了开心,事情终于解决了。
二、后续观察
后续事例一:
还书的事情刚过几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数学活动,需要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正方体的实物作学具。熙熙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了一盒正方体积木,上面刻有各种用数字、英文作标记的图案。活动结束整理积木时,发现少了5块小积木:“怎么又不见了?”这是老师最直接的反应,马上就对孩子们说:“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这种积木,因为很漂亮,但是这是熙熙家的积木,我们想要玩的话,应该经过她的同意才能拿走啊。现在,老师请大家帮个忙,一起把这5块积木找出来吧。”可是整个教室都找遍了还是没有。由于还有其他活动要继续,于是我留了一个任务给“所有”的孩子:“请大家帮忙找到不见的积木,到中午散步前尽量把一盒积木完整地还给主人,好吗?找到了,你自己把它放到积木盒里来吧。我相信大家能找出来的。”可是到了午睡时间,积木盒里还是缺那5块积木……
午睡刚起床,杨杨就来告诉老师:“老师,刚刚睡觉的时候,我看见唯唯在被窝里玩那个小积木,我看见了,你去问他啊。”“好的,谢谢你告诉我。”利用午餐后的户外锻炼时间,我和唯唯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很喜欢这种积木,家里又没有,是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拾的时候,乘大家不注意,偷偷跑进午睡室藏在自己被褥里面的。老师请大家拿出来的时候,他心里知道,但是怕老师批评才没有拿出来的。而且知道这些积木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但是真的很想玩一玩,才拿走的。最后经过老师和他的交流,明确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想玩应该和积木的主人商量,并应该得到她的同意。他就从自己的被褥里拿出5块积木,完整地归还到了积木盒里。
后续观察二:
过后几天一个晚上,接到唯唯妈妈的电话:“陆老师,我孩子今天带回来一只手机,你知道吗?”“什么手机?”“他今天带回来一只手机,是成人用的,他说是从教室的桌子里拿到的。”“我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回事啊,怎么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呢?”“不急,再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听他是怎么想的?无论如何也不要给孩子所做的事定性。”
第二天,我拿到了那只被他带回家的手机,孩子也告诉我是自己在一个地方拿到的。为了不影响他一天的情绪,利用孩子外婆来接他的时间再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从中了解到了一些事情的真相:他是在放小柜子的夹缝里看见了那只静静地躺着的手机,看看没人来拿就把它放进小柜子后来带回了家,是想自己一个人能像爸爸妈妈那样发发短消息、打打电话的,只是喜欢它就带回家了。
后续事例三:
刚开展完参观超市的活动后的某天晚上,唯唯的妈妈又打来电话说:“陆老师,今天我孩子带回来的一盒玩具,他说这个玩具是婕婕的,她知道他带回来的,说你也知道的,是吗?”“我不知道他带东西回家,但是婕婕有这个东西我是知道的。”“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怎么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多次跟他说别人的东西不经过同意是不能拿走的,但他就是不明白。”“那你说服他明天把那样东西带来还给婕婕吧。明天我来和他说说吧。”“好的,谢谢老师了。”
第二天早上,因为孩子妈妈没有等到婕婕来幼儿园,就打电话给我,请我记得让孩子把东西还给主人……
三、情况分析
数次拿走同伴的玩具,而且还会把玩具藏起来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反思:唯唯平时是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对于朋友遇到的困难很多次是第一个想办法帮助解决的,也是在同伴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和信任度的孩子,怎么会在近阶段出现如此反复的举动呢?他为什么要拿走别人的玩具?到底是什么原因?成了我最想知道的答案,但是如何去帮助他一起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知道,幼小的孩子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东西是很容易混淆的,因为喜欢可能在不经意中就拿走了;因为自己家里没有就想占为己有,并放到自己的玩具箱里;因为辨别是非、对错还没有定势就“自然”做错了……这些是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作为他的老师,有理由在帮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引领他尽快走出这样的误区。
四、帮助策略
要帮助孩子,首先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从各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他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可以归纳到幼儿园和家庭几个层面的。
1.引领家长如何介入事件
(1)与家长及时联系,家园同步,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情况。
在了解孩子拿走别人的书的当天,我就与他妈妈取得了联系,详诉了事情经过,同时也告诉她我们现在能对孩子说的是:“你拿走了别人的书,他会很着急的。我们应该把书尽快还给主人。”让唯唯知道拿书的这件事情不对,首先要把书还给朋友。
(2)帮助家长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
由于事情反复出现,孩子妈妈也出现焦虑的情绪:“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他家里玩具又不是没有,还要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怎么帮他呢?”但是家长的焦虑并没有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事态继续在发展……
经过与家长多次的沟通,达成了共识:孩子为什么去拿别人的东西,一定有他内在的原因,但是原因在哪里?需要我们去解读。在后来的沟通中了解到:妈妈对于唯唯要求买玩具的需要总是用被妈妈用买书比买玩具好的理由所拒绝,认为玩玩具没有看书来得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妈妈是永远不会给自己买玩具的意识。是否在无形中想通过拿走别人的玩具来引起家长的注意与关爱呢?暗示妈妈我有时也需要玩具……老师很明确地告诉家长:孩子在提出需要玩具时,不妨也满足一下他的愿望,让他感受到妈妈还是在乎我的……
(3)及时与家长就事件本身达成共识
多次拿走别人东西后,老师及时与家长就事件本身做了多次交流和沟通,如上所述,孩子拿走别人玩具肯定有它的原因。如何帮助孩子尽快区别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让孩子不能拿走别人东西的道理,迫在眉睫。
我在每一次和孩子妈妈交流时,始终告诉她不要武断地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为“偷”,也不要以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孩子,只有帮他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责怪和打骂只能加重孩子的逃避,并没有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挨打。
(4)引导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事件本身
拿走别人的东西固然不对,但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可能也被别人拿走过,现在只想拿走别人的东西而已,很简单的想法。但是有些家长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标准去为孩子的事件做判断,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在与孩子妈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引导她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一些孩子所做事情的背后原因,也许这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办法。
2.教师在事件中的干预行为
(1)在处理每一件事件时,老师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不要给孩子的事主观地界定为“偷”。幼小的孩子承受不起类似的“道德谴责”。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困惑。
(2)尽量缩小事件的影响范围,不要让其他与事件无关的孩子参与进来,以免外界环境对于当事孩子造成的消极暗示。理解与尊重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3)让孩子归还别人玩具的时候,要他明确这些玩具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也就是不能再去拿走没经过别人同意的东西。如果实在喜欢可以通过与朋友协商的办法来获得玩这些玩具的许可。
(4)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东西时,简单的一个例子就能准确无误地告诉孩子。例如:老师需要蜡笔时,会对他说:“唯唯,陆老师想要画些画,你的蜡笔可以借给我用用吗?”“可以的”,在得到同意后,请他拿给老师。用完后,老师亲手还给他并清楚地告诉他:“这是你的蜡笔,我用完了,请你放好吧,谢谢你啊。”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身教重于言教也就在此……
通过家园的合作,就事件本身达成共识后,并付之于行动,给予孩子正确而到位的引导:什么是你的东西;什么是我的东西;不经过别人同意拿走是不对的;经过允许拿走的东西在用好后要记得及时归还……
五、效果跟踪
效果观察一:
傍晚放学的时候,小朋友都在等着家长来接回家,唯唯的外婆已准备接他走时,就听见他对外婆说:“外婆,这个小玩具是我自己做的纸条领带(手工活动中他自己用挂历纸做的一条得到老师表扬的作品——领带)和杰杰换的。”外婆说:“你的纸头和他的玩具换的,你不可以用好点的东西去和他换的。”唯唯不等外婆说完,急着说:“他同意和我换的。”边说边跺着双脚……了解到他是在得到杰杰同意的情况下交换的,我及时表扬了他:“很好,你是用自己满意的领带去换别人的小玩具的,用的是换的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听到这些后,祖孙两人才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效果观察二:
老师将准备好的礼物(一个彩色的带有小滚筒的橡皮擦)放在桌子上,准备在下班前送给获奖的孩子。可是等到老师想去拿的时候,发现缺了一个。因为老师答应要在下班前发给孩子们的,现在缺了一个还真有些着急了。最重要的一点,我真怕又是唯唯拿走的。经过多方面的追问和查找,终于在一个小柜子里找到了,不是唯唯拿的,我真的很高兴,孩子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六、结语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交叉的时候,幼小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非正常行为”,作为幼儿园老师要能够摆正自己的教育观念——理解和尊重孩子为首要的教育技能;能运用教育机制、巧妙借助家园合力为必要的教育技能,更要能够正视孩子的需要,充分挖掘来自内心的教育智慧,用大爱来育人。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是神圣的……
大家都在安静地进行区角活动,老师正好和唯唯几个小朋友在阅读区,边看书边轻声谈论着。突然,一个叫开心的幼儿急急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那本奥特曼的书不见了,早上还在呢。”“那你先去小柜子里再找找,也问问身边的朋友,看哪个小朋友看了你的书没有放回去,好吗?”“好的,我再去看看。”可过了一会儿,他又回到我身边说:“老师,我还是没找到,小朋友们都说没有看到。我的书真的不见了。”“那老师再和你一起等等吧,可能过些时候,借书的朋友会把它放进去的。”“好吧。”可是直到我早班下班也没有等来那本书……
第二天刚上班,开心的大姨告诉我:“开心那本他特别喜欢的书不见了,昨天夜里睡觉中还哭醒了,吵着要找回那本书,老师麻烦给找找吧。”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昨天回家前没有给开心一个回音,让他伤心了一晚上。”“好的,我会想办法解决的”……可是午餐后,我带着先用完餐的小朋友等其他同伴时,一个叫易易的幼儿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去唯唯外婆家玩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开心的那本书,是被他拿回家了。”“是吗?”“是的,他亲口对我说的,我还在他外婆家的桌子上看见了,不会错的。”“好的,谢谢你能告诉我这件事情。”等她走后,我把唯唯叫到身边,轻声对他说:“唯唯,你知道开心的那本奥特曼的书在哪里吗?”“不知道,昨天早上我在他的小柜子里看见过的。”“但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哪里啊?”“在一个小朋友的外婆家的桌子上。”“是谁的外婆家啊?”“你说呢?”“我不知道。”“因为我听见易易告诉我,就在你的外婆家的桌子上,对吗?”“嗯、嗯……”只见他的鼻尖上开始在冒汗。“到底有没有啊?我还想知道易易说的对不对呢?那可是开心最喜欢的书啊。”等了一会儿,他说:“是的,开心的书是我拿回家的,我想好好看看的。”“如果你看好了,愿意拿来还给书的主人开心吗?”“好的,我明天就拿来还给他。”第三天一早,唯唯把书就还给了开心,事情终于解决了。
二、后续观察
后续事例一:
还书的事情刚过几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数学活动,需要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正方体的实物作学具。熙熙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了一盒正方体积木,上面刻有各种用数字、英文作标记的图案。活动结束整理积木时,发现少了5块小积木:“怎么又不见了?”这是老师最直接的反应,马上就对孩子们说:“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这种积木,因为很漂亮,但是这是熙熙家的积木,我们想要玩的话,应该经过她的同意才能拿走啊。现在,老师请大家帮个忙,一起把这5块积木找出来吧。”可是整个教室都找遍了还是没有。由于还有其他活动要继续,于是我留了一个任务给“所有”的孩子:“请大家帮忙找到不见的积木,到中午散步前尽量把一盒积木完整地还给主人,好吗?找到了,你自己把它放到积木盒里来吧。我相信大家能找出来的。”可是到了午睡时间,积木盒里还是缺那5块积木……
午睡刚起床,杨杨就来告诉老师:“老师,刚刚睡觉的时候,我看见唯唯在被窝里玩那个小积木,我看见了,你去问他啊。”“好的,谢谢你告诉我。”利用午餐后的户外锻炼时间,我和唯唯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很喜欢这种积木,家里又没有,是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拾的时候,乘大家不注意,偷偷跑进午睡室藏在自己被褥里面的。老师请大家拿出来的时候,他心里知道,但是怕老师批评才没有拿出来的。而且知道这些积木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但是真的很想玩一玩,才拿走的。最后经过老师和他的交流,明确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想玩应该和积木的主人商量,并应该得到她的同意。他就从自己的被褥里拿出5块积木,完整地归还到了积木盒里。
后续观察二:
过后几天一个晚上,接到唯唯妈妈的电话:“陆老师,我孩子今天带回来一只手机,你知道吗?”“什么手机?”“他今天带回来一只手机,是成人用的,他说是从教室的桌子里拿到的。”“我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回事啊,怎么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呢?”“不急,再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听他是怎么想的?无论如何也不要给孩子所做的事定性。”
第二天,我拿到了那只被他带回家的手机,孩子也告诉我是自己在一个地方拿到的。为了不影响他一天的情绪,利用孩子外婆来接他的时间再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从中了解到了一些事情的真相:他是在放小柜子的夹缝里看见了那只静静地躺着的手机,看看没人来拿就把它放进小柜子后来带回了家,是想自己一个人能像爸爸妈妈那样发发短消息、打打电话的,只是喜欢它就带回家了。
后续事例三:
刚开展完参观超市的活动后的某天晚上,唯唯的妈妈又打来电话说:“陆老师,今天我孩子带回来的一盒玩具,他说这个玩具是婕婕的,她知道他带回来的,说你也知道的,是吗?”“我不知道他带东西回家,但是婕婕有这个东西我是知道的。”“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怎么又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多次跟他说别人的东西不经过同意是不能拿走的,但他就是不明白。”“那你说服他明天把那样东西带来还给婕婕吧。明天我来和他说说吧。”“好的,谢谢老师了。”
第二天早上,因为孩子妈妈没有等到婕婕来幼儿园,就打电话给我,请我记得让孩子把东西还给主人……
三、情况分析
数次拿走同伴的玩具,而且还会把玩具藏起来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反思:唯唯平时是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对于朋友遇到的困难很多次是第一个想办法帮助解决的,也是在同伴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和信任度的孩子,怎么会在近阶段出现如此反复的举动呢?他为什么要拿走别人的玩具?到底是什么原因?成了我最想知道的答案,但是如何去帮助他一起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知道,幼小的孩子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东西是很容易混淆的,因为喜欢可能在不经意中就拿走了;因为自己家里没有就想占为己有,并放到自己的玩具箱里;因为辨别是非、对错还没有定势就“自然”做错了……这些是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作为他的老师,有理由在帮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引领他尽快走出这样的误区。
四、帮助策略
要帮助孩子,首先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从各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他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可以归纳到幼儿园和家庭几个层面的。
1.引领家长如何介入事件
(1)与家长及时联系,家园同步,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情况。
在了解孩子拿走别人的书的当天,我就与他妈妈取得了联系,详诉了事情经过,同时也告诉她我们现在能对孩子说的是:“你拿走了别人的书,他会很着急的。我们应该把书尽快还给主人。”让唯唯知道拿书的这件事情不对,首先要把书还给朋友。
(2)帮助家长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
由于事情反复出现,孩子妈妈也出现焦虑的情绪:“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他家里玩具又不是没有,还要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怎么帮他呢?”但是家长的焦虑并没有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事态继续在发展……
经过与家长多次的沟通,达成了共识:孩子为什么去拿别人的东西,一定有他内在的原因,但是原因在哪里?需要我们去解读。在后来的沟通中了解到:妈妈对于唯唯要求买玩具的需要总是用被妈妈用买书比买玩具好的理由所拒绝,认为玩玩具没有看书来得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妈妈是永远不会给自己买玩具的意识。是否在无形中想通过拿走别人的玩具来引起家长的注意与关爱呢?暗示妈妈我有时也需要玩具……老师很明确地告诉家长:孩子在提出需要玩具时,不妨也满足一下他的愿望,让他感受到妈妈还是在乎我的……
(3)及时与家长就事件本身达成共识
多次拿走别人东西后,老师及时与家长就事件本身做了多次交流和沟通,如上所述,孩子拿走别人玩具肯定有它的原因。如何帮助孩子尽快区别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让孩子不能拿走别人东西的道理,迫在眉睫。
我在每一次和孩子妈妈交流时,始终告诉她不要武断地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为“偷”,也不要以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孩子,只有帮他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责怪和打骂只能加重孩子的逃避,并没有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挨打。
(4)引导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事件本身
拿走别人的东西固然不对,但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可能也被别人拿走过,现在只想拿走别人的东西而已,很简单的想法。但是有些家长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标准去为孩子的事件做判断,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在与孩子妈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引导她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一些孩子所做事情的背后原因,也许这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办法。
2.教师在事件中的干预行为
(1)在处理每一件事件时,老师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不要给孩子的事主观地界定为“偷”。幼小的孩子承受不起类似的“道德谴责”。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困惑。
(2)尽量缩小事件的影响范围,不要让其他与事件无关的孩子参与进来,以免外界环境对于当事孩子造成的消极暗示。理解与尊重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3)让孩子归还别人玩具的时候,要他明确这些玩具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也就是不能再去拿走没经过别人同意的东西。如果实在喜欢可以通过与朋友协商的办法来获得玩这些玩具的许可。
(4)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东西时,简单的一个例子就能准确无误地告诉孩子。例如:老师需要蜡笔时,会对他说:“唯唯,陆老师想要画些画,你的蜡笔可以借给我用用吗?”“可以的”,在得到同意后,请他拿给老师。用完后,老师亲手还给他并清楚地告诉他:“这是你的蜡笔,我用完了,请你放好吧,谢谢你啊。”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身教重于言教也就在此……
通过家园的合作,就事件本身达成共识后,并付之于行动,给予孩子正确而到位的引导:什么是你的东西;什么是我的东西;不经过别人同意拿走是不对的;经过允许拿走的东西在用好后要记得及时归还……
五、效果跟踪
效果观察一:
傍晚放学的时候,小朋友都在等着家长来接回家,唯唯的外婆已准备接他走时,就听见他对外婆说:“外婆,这个小玩具是我自己做的纸条领带(手工活动中他自己用挂历纸做的一条得到老师表扬的作品——领带)和杰杰换的。”外婆说:“你的纸头和他的玩具换的,你不可以用好点的东西去和他换的。”唯唯不等外婆说完,急着说:“他同意和我换的。”边说边跺着双脚……了解到他是在得到杰杰同意的情况下交换的,我及时表扬了他:“很好,你是用自己满意的领带去换别人的小玩具的,用的是换的方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听到这些后,祖孙两人才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效果观察二:
老师将准备好的礼物(一个彩色的带有小滚筒的橡皮擦)放在桌子上,准备在下班前送给获奖的孩子。可是等到老师想去拿的时候,发现缺了一个。因为老师答应要在下班前发给孩子们的,现在缺了一个还真有些着急了。最重要的一点,我真怕又是唯唯拿走的。经过多方面的追问和查找,终于在一个小柜子里找到了,不是唯唯拿的,我真的很高兴,孩子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六、结语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交叉的时候,幼小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非正常行为”,作为幼儿园老师要能够摆正自己的教育观念——理解和尊重孩子为首要的教育技能;能运用教育机制、巧妙借助家园合力为必要的教育技能,更要能够正视孩子的需要,充分挖掘来自内心的教育智慧,用大爱来育人。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