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苏是渔业强省,水产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行业发展迅速,水产行业在农业中出口创汇的比例不断提升。随着水产行业需要转型发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应积极探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紧缺人才的合作新机制,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由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形成“政、用、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建设有特色、可持续性、各方积极参与的水产养殖紧缺人才培养新机制,逐步完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 键 词]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 ;紧缺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28-02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渔民收入不断增加,为保障市场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江苏渔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资源约束和水域环境压力加大,渔业技术条件和设施装备水平不高,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渔业专业人才紧缺,供需失衡,未能满足渔业发展要求。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当前水产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要积极探索构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 “政、用、产、学、研”机制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政指的是政府管理、用是指企业和养殖户、产指企业的市场经济、学指的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计划、研指的是科研机构)。
(二)行业产业需求
江苏省是“鱼米之乡”,水产养殖面积全国首位,达到76.5万公顷。从2012年起,渔业总产值成为江苏省大农业中第二大产业。“长江三鲜”享誉全国;虾蟹总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产业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突出。据初步估算,江苏省内渔业工作人员共需约14.7万人,每年需新增6200多人。江苏省内每年水产专业毕业生人数约350人,水产专业毕业生与行业需求供需比约1:20,而且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产业部门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
(三)学校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方向必须主动自觉地与国家、行业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以贡献求发展。目前水产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急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职业渔民,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水产是艰苦的行业,学生填报水产专业的人数少,面临着学校招生难、企业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招生宣传,采取“订单式”培养水产养殖专业紧缺人才。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实施情况
2015年,由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与广东海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全国农业、渔业相关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建中国渔业职教集团,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渔业人才培养机制,服务渔业行业和企业,推动我国渔业产业高水平发展。在中国渔业职教集团框架下,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主导的专业指导与建设委员会,正积极筹建多校和多企共同成立的中国渔业职教集团渔业学院,探索培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紧缺人才的新模式。
(一)管理机制
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渔业学院”开展工作,研究和制订渔业学院发展规划,并对渔业学院办学方向、辦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招生、就业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咨询和指导。渔业学院的运行经费由理事单位和理事支持,同时接受社会各界资助或捐助。
(二)培养模式
采用1.5+0.5+0.5+0.5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前1.5年主要完成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进入渔业学院的学生除了完成与其他没有进入渔业学院的学生同样的课程以外,还要与企业签订协议按“订单”要求强化学习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相关专业知识,并到实习基地参加实践或项目研究。强化学习的主要课程为:水生生物识别专项训练、水环境指标测定专项训练、管理学基础、兽医法规与职业道德、营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交礼仪、水产专业英语。其目标是强化职务规范、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水产养殖实践主要包括:治疗方案设计和营销方案设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发市场的能力。依据水产养殖行业季节性强的特性,在第4学期适时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主要是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巩固专业知识;第5学期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强化,主要安排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第6学期安排水产养殖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正式进入企业,成为准员工,独立承担各项工作。渔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现持“双证(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毕业,从业资格证包括: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证书、水产养殖工证书、淡水鱼虾蟹苗种繁殖工证书等。
(三)保障机制
1.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考核标准。专业建设应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完成。渔业职教集团为渔业学院提供人才需求预测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及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第二,企业参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考核工作。以适应水产养殖及相关服务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的要求为导向,进行以课程实用性为主要特点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引入营销学、企业经营管理、渔业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企业在实践教学过程要发挥巨大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感受考核的压力,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第三,建立比较顺畅的反馈机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培养方案,调整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高教师素质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关系成败的一步。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初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首先,要建立一支由“政、用、产、学、研”五方共同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在“政、用、产、学、研”五方中聘请优秀的人才组成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由校内教师开展专业知识的教授,由企业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范,由行业教师进行行业发展前景教育,改变了传统一贯为之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不再是空洞无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效果。
3.加强实验实训教学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实现“双证”毕业。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
(一)人才培养成效
目前,有共200多名优秀学生人选(毕业六届,在校三届)。据麦克斯公司独立调查报告显示,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连续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均达到98以上,就业率达到100%,半年离职率都低于10%,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滿意度也逐年增加,招聘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人数120多人,可供选择的企业岗位约有1200个(大企业),比例达到1:10。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中,95%以上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即转正,工资水平较未参加的学生高40%以上,其中20%左右的学生担任店长、区域经理等职务,工资水平在毕业当年达到1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解决水产人才需求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但“政、用、产、学、研”五方之间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享成果的原则,“政、用、产、学、研”五方在互信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互惠互利,根据相关的法律,建立“共赢”合作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文书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选择和创新合作形式,以保持长期合作。
2.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首先要真正做到实实在在的“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积极制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标准,按工作岗位任务,探索减少课程的数量和课时数,把相近内容的课程进行合并,增加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订单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前三个学期完成所有必修课程的内容,后三个学期以选修课程为主,积极引入企业实战化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小江.浅谈水产养殖专业“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280.
[2]齐富刚,魏冬霞,冯炜,等.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以江苏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威班”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17-19.
[关 键 词]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 ;紧缺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28-02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渔民收入不断增加,为保障市场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江苏渔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资源约束和水域环境压力加大,渔业技术条件和设施装备水平不高,渔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渔业专业人才紧缺,供需失衡,未能满足渔业发展要求。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当前水产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需要我们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要积极探索构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 “政、用、产、学、研”机制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政指的是政府管理、用是指企业和养殖户、产指企业的市场经济、学指的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计划、研指的是科研机构)。
(二)行业产业需求
江苏省是“鱼米之乡”,水产养殖面积全国首位,达到76.5万公顷。从2012年起,渔业总产值成为江苏省大农业中第二大产业。“长江三鲜”享誉全国;虾蟹总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产业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突出。据初步估算,江苏省内渔业工作人员共需约14.7万人,每年需新增6200多人。江苏省内每年水产专业毕业生人数约350人,水产专业毕业生与行业需求供需比约1:20,而且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产业部门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
(三)学校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方向必须主动自觉地与国家、行业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以贡献求发展。目前水产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急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职业渔民,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水产是艰苦的行业,学生填报水产专业的人数少,面临着学校招生难、企业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招生宣传,采取“订单式”培养水产养殖专业紧缺人才。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实施情况
2015年,由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与广东海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全国农业、渔业相关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建中国渔业职教集团,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渔业人才培养机制,服务渔业行业和企业,推动我国渔业产业高水平发展。在中国渔业职教集团框架下,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主导的专业指导与建设委员会,正积极筹建多校和多企共同成立的中国渔业职教集团渔业学院,探索培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紧缺人才的新模式。
(一)管理机制
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渔业学院”开展工作,研究和制订渔业学院发展规划,并对渔业学院办学方向、辦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招生、就业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咨询和指导。渔业学院的运行经费由理事单位和理事支持,同时接受社会各界资助或捐助。
(二)培养模式
采用1.5+0.5+0.5+0.5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前1.5年主要完成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进入渔业学院的学生除了完成与其他没有进入渔业学院的学生同样的课程以外,还要与企业签订协议按“订单”要求强化学习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相关专业知识,并到实习基地参加实践或项目研究。强化学习的主要课程为:水生生物识别专项训练、水环境指标测定专项训练、管理学基础、兽医法规与职业道德、营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交礼仪、水产专业英语。其目标是强化职务规范、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水产养殖实践主要包括:治疗方案设计和营销方案设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发市场的能力。依据水产养殖行业季节性强的特性,在第4学期适时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主要是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巩固专业知识;第5学期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强化,主要安排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第6学期安排水产养殖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正式进入企业,成为准员工,独立承担各项工作。渔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现持“双证(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毕业,从业资格证包括: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证书、水产养殖工证书、淡水鱼虾蟹苗种繁殖工证书等。
(三)保障机制
1.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考核标准。专业建设应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完成。渔业职教集团为渔业学院提供人才需求预测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及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第二,企业参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考核工作。以适应水产养殖及相关服务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的要求为导向,进行以课程实用性为主要特点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引入营销学、企业经营管理、渔业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企业在实践教学过程要发挥巨大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感受考核的压力,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第三,建立比较顺畅的反馈机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培养方案,调整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提高教师素质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关系成败的一步。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初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首先,要建立一支由“政、用、产、学、研”五方共同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在“政、用、产、学、研”五方中聘请优秀的人才组成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由校内教师开展专业知识的教授,由企业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范,由行业教师进行行业发展前景教育,改变了传统一贯为之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不再是空洞无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效果。
3.加强实验实训教学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实现“双证”毕业。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
(一)人才培养成效
目前,有共200多名优秀学生人选(毕业六届,在校三届)。据麦克斯公司独立调查报告显示,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连续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均达到98以上,就业率达到100%,半年离职率都低于10%,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滿意度也逐年增加,招聘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人数120多人,可供选择的企业岗位约有1200个(大企业),比例达到1:10。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中,95%以上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即转正,工资水平较未参加的学生高40%以上,其中20%左右的学生担任店长、区域经理等职务,工资水平在毕业当年达到1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解决水产人才需求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但“政、用、产、学、研”五方之间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享成果的原则,“政、用、产、学、研”五方在互信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互惠互利,根据相关的法律,建立“共赢”合作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文书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选择和创新合作形式,以保持长期合作。
2.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首先要真正做到实实在在的“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积极制定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和生产实习标准,按工作岗位任务,探索减少课程的数量和课时数,把相近内容的课程进行合并,增加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订单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前三个学期完成所有必修课程的内容,后三个学期以选修课程为主,积极引入企业实战化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小江.浅谈水产养殖专业“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280.
[2]齐富刚,魏冬霞,冯炜,等.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以江苏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威班”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