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基础固然要坚实,但基础只是准备。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数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掌握教材以外更多更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自学能力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自学能力,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很难形成。
目前七年级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常常在“学数学”与“做题目”之间画上等号,或因作业过多而无暇顾及教材,常常会把数学教材看作“习题集”,容易养成不重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即使阅读教材也只是看的一些法则、公式、定理,而不习惯理解教材。2.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兴趣易转移。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采取以下方法:(1)认真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上课前(最好在前一天晚上)一定要指导学生复习好上一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对新课的预习,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新课的学习目的。预习时让学生不要忙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而要弄清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关键地方可以用记号标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要反复思考。
(2)认真指导学生自学例题。学生在自学例题时,先要审清题目,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先不看例题的解答,自己先尝试着解答,再与教材的答案进行对比,若自己错了,就划出错误的地方,找出错误的原因;若答对了,要看自己的解答与教材上的解答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方法好,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若是一组相同关系的例题则要进行相互比较,寻找领悟例题的规律。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先看例题的每一步解法,想一想每步解答的根据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多思考,然后离开教材把例题独立做一次,再与教材对照。
(3)认真指导学生预习练习题。学生在预习练习题时可以对照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及例题简单的做在预习本上,不会做的画上记号,并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新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定时在课前布置预习提纠,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4)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更深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完一章一节后,要及时归纳本章本节的知识要点,看看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要求掌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对教材知识要学的更深、更广泛、更灵活。例如七年级学完整式的加减后练习综合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怎样把教材的知识学得运用自如。
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是有密切关系的,学生课上听老师讲授,课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自己学习的习惯,对他来说教材就是“习题集”,这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课堂上的效果不可能完美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即习惯性思维方向)的干扰,学生往往不能透彻地理解教师讲授的新概念、新定理和新方法,为了排除这些因素,笔者在七年级新生入学时提出学习数学要“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动笔。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心中有数,带着问题专心听讲,弄清概念才做习题,解题方法力求简便,作业做错自行订正,持之以恒永不间断,学习成绩必然上升。在练习题设计上,由易到难,放缓坡度,逐步提高要求,对于较难教灵活的题目,不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做,尽量使每位学生“吃饱”。
三、指导学生自我小结
每一节课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复习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主要知识点,强化对重点知识和重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每一章学完以后要进行提高性小结,将零碎的知识加以整理,明了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每次考试后,要作检查性小结,对照教材分析得失,寻找原因,以达到加深认识、提高成绩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和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呢?1.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数学游戏和数学速算比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编成歌谣、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对于某些公式、法则、定理等,必须要求学生牢牢记住,不易记住的知识,在教学时将其编成歌谣、顺口溜的形式,熟记歌谣、顺口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歌谣、顺口溜只是一种对知识最简单的概括,不能代替教材,要想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首先必须弄懂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歌谣、顺口溜。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最终增强数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自学能力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自学能力,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很难形成。
目前七年级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常常在“学数学”与“做题目”之间画上等号,或因作业过多而无暇顾及教材,常常会把数学教材看作“习题集”,容易养成不重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即使阅读教材也只是看的一些法则、公式、定理,而不习惯理解教材。2.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兴趣易转移。针对以上情况,笔者采取以下方法:(1)认真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上课前(最好在前一天晚上)一定要指导学生复习好上一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对新课的预习,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新课的学习目的。预习时让学生不要忙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而要弄清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关键地方可以用记号标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要反复思考。
(2)认真指导学生自学例题。学生在自学例题时,先要审清题目,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先不看例题的解答,自己先尝试着解答,再与教材的答案进行对比,若自己错了,就划出错误的地方,找出错误的原因;若答对了,要看自己的解答与教材上的解答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方法好,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若是一组相同关系的例题则要进行相互比较,寻找领悟例题的规律。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先看例题的每一步解法,想一想每步解答的根据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多思考,然后离开教材把例题独立做一次,再与教材对照。
(3)认真指导学生预习练习题。学生在预习练习题时可以对照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及例题简单的做在预习本上,不会做的画上记号,并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新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定时在课前布置预习提纠,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4)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更深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完一章一节后,要及时归纳本章本节的知识要点,看看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要求掌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对教材知识要学的更深、更广泛、更灵活。例如七年级学完整式的加减后练习综合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怎样把教材的知识学得运用自如。
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是有密切关系的,学生课上听老师讲授,课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自己学习的习惯,对他来说教材就是“习题集”,这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课堂上的效果不可能完美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即习惯性思维方向)的干扰,学生往往不能透彻地理解教师讲授的新概念、新定理和新方法,为了排除这些因素,笔者在七年级新生入学时提出学习数学要“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动笔。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心中有数,带着问题专心听讲,弄清概念才做习题,解题方法力求简便,作业做错自行订正,持之以恒永不间断,学习成绩必然上升。在练习题设计上,由易到难,放缓坡度,逐步提高要求,对于较难教灵活的题目,不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做,尽量使每位学生“吃饱”。
三、指导学生自我小结
每一节课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复习和小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主要知识点,强化对重点知识和重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每一章学完以后要进行提高性小结,将零碎的知识加以整理,明了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每次考试后,要作检查性小结,对照教材分析得失,寻找原因,以达到加深认识、提高成绩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和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呢?1.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数学游戏和数学速算比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编成歌谣、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对于某些公式、法则、定理等,必须要求学生牢牢记住,不易记住的知识,在教学时将其编成歌谣、顺口溜的形式,熟记歌谣、顺口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歌谣、顺口溜只是一种对知识最简单的概括,不能代替教材,要想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首先必须弄懂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歌谣、顺口溜。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最终增强数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