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脑部手术,不少人就会胆战心惊:在全身麻醉下,被打开颅骨,露出白色的脑组织……的确,以前对脑肿瘤、脑囊肿实施手术,一般都是采用开颅的方法,不仅病人极为痛苦,而且效果也不甚理想。后来,出现了框架定位手术,即医生先在颅骨上钻四个洞,在病人的头上固定一个金属框架。虽然这一手术比起开颅手术已进步了许多,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医生的经验。如今,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和进步,机器人走上了手术台。它是通过一台计算机操纵的智能机械臂,对病人进行定位、瞄准和穿刺三个步骤来完成手术的。病人无须头戴沉重的金属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四个粘贴在皮肤上的定位标志。手术时,只需在病人的颅骨上钻一个绿豆大小的孔,整个手术过程几乎没有痛苦。医生借助机器人的“智力”和“体力”,减少了手术操作的失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非常幸运,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我以记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了一次“机器人开刀”的情景。接受手术的是61岁的赵女士,她因视力明显下降、伴上眼眶痛和头痛而入院,经CT检查,被诊断为颅咽管肿瘤(囊性)。为其手术的除机器人之外,还有该院副院长田增民教授、王医生等。现在,请读者不妨跟着我重温一次手术全过程。
手术日上午:
10∶00赵女士走进手术室,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我看到她的头上贴着四个小巧的定位标志。
10∶03王医生开始启动扫描仪,将赵女士的脑部CT片输入计算机(图1)。片刻之后,屏幕上出现了赵女士颅咽管肿瘤的图象。王医生说,图象中四个白色的亮点就是赵女士头上贴着的定位标志。
10∶05田增民教授根据拟定的手术方案,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手术的模拟操作(图2)。这时,在赵女士颅部图象上,出现了一根粉红色的直线,这就是模拟的手术穿刺针进入的方向及深度。
10∶08王医生通过调整智能机械臂和赵女士头上的四个定位标志,进行精确定位,使赵女士的头部实际位置与计算机的模拟空间吻合,并将进针方向调整到与拟定的手术方案一致。
10∶10王医生在赵女士的头上剪去了一块约一元硬币大小的头发,并对该区域进行了消毒和局部麻醉。然后通过智能机械臂的帮助,王医生在赵女士的颅骨上钻了一个小孔(图3)。
10∶12在智能机械臂的引导下,一根极细的穿刺针通过刚才钻好的小孔,扎入了赵女士的颅内。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了穿刺针进入的过程,并最终到达颅咽管囊肿处,随即从穿刺针尾部滴出深色的液体(图4)。田教授开始和病人对话,此时赵女士非常清醒。通过简单的指数测试,她原先完全失明的左眼已经能看见光亮,田教授估计她右眼的视力也可提高到0.1左右。
10∶15田教授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赵女士颅内剩余的囊液(图5),并注入了杀灭肿瘤细胞的药物,随即取出了穿刺针。
10∶20我看到赵女士头部钻孔处基本上没有出血(图6),王医生用一块纱布保护伤口,然后撕下了赵女士头上的定位标志,手术结束。
10∶23在医务人员的搀扶下,赵女士走出了手术室。
10分钟后,我采访了赵女士和她的丈夫。
“您刚做完手术,感觉怎样?”我关切地问。
“在做手术的时候,我一直都很清醒。”赵女士说,“除了钻孔有些疼痛,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舒服。现在我觉得视力比以前好多了。”
赵女士的丈夫接着说:“10多天前,我老伴出现视力明显下降后,我们立刻从黑龙江赶到北京。没想到她进手术室还不到半小时就出来了,而且双眼的视力都有提高,特别是左眼现在能看见光亮,我心里头甭提有多高兴。刚才田教授说她三天后就可以出院了。”
“您这次治疗估计要花多少钱?”
“我们住院时总共交了8000元,医生说这只有传统手术费用的1/3~1/2。机器人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随后,我又趁手术间隙,采访了在一旁休息的田增民教授。
我单刀直入地问:“看了手术全过程,我想请教一下,‘机器人开刀’究竟神奇在哪里?”
田教授说:“自1997年5月5日成功地为一名颅咽管肿瘤病人实施手术以来,我院脑外科利用机器人已经为许多病人解除了传统方法无能为力的病痛。迄今为止,该机器人已经完成了近百例手术。一般地说,脑部囊肿、血肿等病人手术后能立即见效,三天后就可出院。机器人手术不仅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更大大地节省了医疗费用。这是传统手术所无法做到的。”
对于病人来说,患脑部疾病是不幸的。如今有了机器人帮忙,脑部疾病也并不可怕。我感叹科学的神奇,更为病人不幸中的万幸而兴奋不已。
非常幸运,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我以记者的身份亲眼目睹了一次“机器人开刀”的情景。接受手术的是61岁的赵女士,她因视力明显下降、伴上眼眶痛和头痛而入院,经CT检查,被诊断为颅咽管肿瘤(囊性)。为其手术的除机器人之外,还有该院副院长田增民教授、王医生等。现在,请读者不妨跟着我重温一次手术全过程。
手术日上午:
10∶00赵女士走进手术室,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我看到她的头上贴着四个小巧的定位标志。
10∶03王医生开始启动扫描仪,将赵女士的脑部CT片输入计算机(图1)。片刻之后,屏幕上出现了赵女士颅咽管肿瘤的图象。王医生说,图象中四个白色的亮点就是赵女士头上贴着的定位标志。
10∶05田增民教授根据拟定的手术方案,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手术的模拟操作(图2)。这时,在赵女士颅部图象上,出现了一根粉红色的直线,这就是模拟的手术穿刺针进入的方向及深度。
10∶08王医生通过调整智能机械臂和赵女士头上的四个定位标志,进行精确定位,使赵女士的头部实际位置与计算机的模拟空间吻合,并将进针方向调整到与拟定的手术方案一致。
10∶10王医生在赵女士的头上剪去了一块约一元硬币大小的头发,并对该区域进行了消毒和局部麻醉。然后通过智能机械臂的帮助,王医生在赵女士的颅骨上钻了一个小孔(图3)。
10∶12在智能机械臂的引导下,一根极细的穿刺针通过刚才钻好的小孔,扎入了赵女士的颅内。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了穿刺针进入的过程,并最终到达颅咽管囊肿处,随即从穿刺针尾部滴出深色的液体(图4)。田教授开始和病人对话,此时赵女士非常清醒。通过简单的指数测试,她原先完全失明的左眼已经能看见光亮,田教授估计她右眼的视力也可提高到0.1左右。
10∶15田教授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赵女士颅内剩余的囊液(图5),并注入了杀灭肿瘤细胞的药物,随即取出了穿刺针。
10∶20我看到赵女士头部钻孔处基本上没有出血(图6),王医生用一块纱布保护伤口,然后撕下了赵女士头上的定位标志,手术结束。
10∶23在医务人员的搀扶下,赵女士走出了手术室。
10分钟后,我采访了赵女士和她的丈夫。
“您刚做完手术,感觉怎样?”我关切地问。
“在做手术的时候,我一直都很清醒。”赵女士说,“除了钻孔有些疼痛,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舒服。现在我觉得视力比以前好多了。”
赵女士的丈夫接着说:“10多天前,我老伴出现视力明显下降后,我们立刻从黑龙江赶到北京。没想到她进手术室还不到半小时就出来了,而且双眼的视力都有提高,特别是左眼现在能看见光亮,我心里头甭提有多高兴。刚才田教授说她三天后就可以出院了。”
“您这次治疗估计要花多少钱?”
“我们住院时总共交了8000元,医生说这只有传统手术费用的1/3~1/2。机器人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随后,我又趁手术间隙,采访了在一旁休息的田增民教授。
我单刀直入地问:“看了手术全过程,我想请教一下,‘机器人开刀’究竟神奇在哪里?”
田教授说:“自1997年5月5日成功地为一名颅咽管肿瘤病人实施手术以来,我院脑外科利用机器人已经为许多病人解除了传统方法无能为力的病痛。迄今为止,该机器人已经完成了近百例手术。一般地说,脑部囊肿、血肿等病人手术后能立即见效,三天后就可出院。机器人手术不仅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更大大地节省了医疗费用。这是传统手术所无法做到的。”
对于病人来说,患脑部疾病是不幸的。如今有了机器人帮忙,脑部疾病也并不可怕。我感叹科学的神奇,更为病人不幸中的万幸而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