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点燃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发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力,是一道绕不开的“考题”。洛阳市偃师区从2019年开始,积极稳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强力破除岗位固化、人员固化的顽疾,让校长、教师合理“流动”起来,实现了校长大范围轮岗、教师双向竞聘上岗,驱散了“校长信心不足、教师干劲不足”的沉闷,跳出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怪圈,在全市率先交出了一份激发办学活力的合格答卷。
面对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必须直面矛盾,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全系统、全覆盖的“县管校聘”改革
在市改区之前,偃师是洛阳市辖区内唯一的县级市,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是河南省的经济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教育质量曾经长期处于领跑地位。近些年,教育质量出现停滞,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蔓延,一些学校“校长难当、班主任难选、工作难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群众对此议论纷纷,急需标本兼治,重振辉煌。
2019年3月,段武刚到偃师教体局担任局长。上任伊始,偃师市委(现称区委)主要领导和他谈话,郑重地把振兴偃师教育的重任交给他,要求把“县管校聘”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牛鼻子”,要真改革、真见效。
经过调研,问题渐渐清晰。在师资结构上,虽然总量充足,但城区与各镇之间、镇与镇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呈现“全区足人,城区缺人,乡镇多人,偏远无人”的怪现象。其中,城区严重缺编,此前每年从各镇选派200多名教师到城区“支教”,但偃师各镇离城区都不算远,对“进城”积极性并不高,且每年一轮换,也影响到城区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的稳定。此外,全区9个镇里有6个镇教师超编,甚至一个镇里,东部超编,西部缺编。加上机制不活,校长、教师长期得不到有效流动,久而久之,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要让“县管校聘”真正起作用,就不能再靠简单的“加加减减”,必须下大决心,从全局入手破解固化难题,激活一潭止水。 在市领导大力支持下,偃师将“县管校聘”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全系统84所公办成建制学校,即除了小学和初中,还把高中、幼儿园、职教中心、特教学校、教学点,包括教师进修学校、教体局机关,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涉及教师、干部5000多人。
段武刚局长是师范毕业生,当过教师、班主任,后来长期在乡镇工作,“有专业能力,有教育情怀”是上级对他委以重任的重要原因,“只能干好不能干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更是压在他肩头沉甸甸的重托。他告诉记者:“改革没有旁观者。这次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全领域、全覆盖的改革,并且不试点、不分层、不留尾巴,目的就是要催生每个人、每个学校的‘化学’变化,从而实现蝶变升级。”
从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岗位,到竞聘交流、聘后考核,再到调剂岗位、关爱未聘人员,都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对全体学生和教师权益的保障
“县管校聘”改革不是单纯地减几个人,也不是刻意“和谁过不去”,但也势必会触动一些人旱涝保收的“奶酪”、根深蒂固的“利益”。面对最初的舆论“热搜”和大多数改革参与者的积极期待,偃师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牵头,教育、人事、编制、财政部门配合,外出参观借鉴,广泛征求各方意見,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经过反馈修订,最终出台了改革方案。
方案按照“应设尽设,有需必设”的原则和省定师生比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师产假、培训、高考综合改革等实际,科学合理地核定了各学校岗位数,同时新增宿管岗位、机动岗位、走教岗位及其他岗位441个。为了打消大家担心有人靠“托关系、打招呼”获得岗位的顾虑,偃师教体局班子成员、各校长都明确表态,不为任何一个教师打招呼、搞照顾,保证竞聘上岗的公开、公平、公正。随后,教体局派出三个专项督导组,分头深入各学校,与教师面对面宣讲,保证了100%的知晓率。
2020年7月29日,局直学校、各镇中心校的校长们带头走上考场,通过考试、述职、考察后,重新获得聘用,有8名校长交流到新的岗位。8月3-14日,各镇对辖区内中小学校长进行竞聘交流,要求任满3年的中学校长跨镇交流、小学校长跨校交流,全区参与交流校长共71人,占到总数的89.8%。8月23日,开展教师首次竞聘,成功聘用4527人,其中跨校交流180人。8月24-26日,对首聘落选教师进行二次跨校竞聘,聘用114人。8月28日,根据空岗情况,对“二聘”落选者进行统筹调剂,安排35人。由此,有4917名教师、校长等竞聘上岗,最终落聘的有69人。每次竞聘时,都全程录像,向社会公开,接受大家监督。
偃师伊洛中学是河南省的名片学校,校长张俊峰对这次“县管校聘”改革,坦言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么动真格,让我这个50多岁的‘老’校长戴上老花镜去答卷子、登台竞聘;二是没想到舆情刚开始铺天盖地,这么快就风平浪静了;三是没想到2020年的改革如此顺利,效果这么明显。”其实,作为城区学校,伊洛中学教师总体是缺编的,但改革方案中提出的3%的落聘率,打破了一些人高枕无忧的心态,给落聘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名平时懒散敷衍的老师,落聘后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一名经过“二聘”才上岗的老教师,重新焕发干劲,主动到教务处要求增加课时量,还积极参与到课后延时服务等工作中。
落聘教师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除了外派支教、选拔分流到其他单位的,偃师区对其余人员开展了集中的待岗培训、跟岗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师德师风,同时承担一定的与自身业务能力、身体状况相适宜的学校工作,争取到下次聘任时再积极竞聘上岗。邙岭镇上的一名小学老师,原来“态度差、成绩差、人缘差”, “二聘”落选后又通过跨校调剂,才获得了宿管岗位。她自己为此进行了深刻反省,认识到自身不足,以新的姿态投入到为师生服务中。在年终总结会上,她发自内心的感言,赢得了同事们热烈的掌声。她的校长表示,实行改革后,大家的精气神明显改观了,以前强调的“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正在变成教师们的实际行动,原来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外校读书,这两年随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改善,学生慢慢又回流了,从改革前的5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670人。
面对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必须直面矛盾,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全系统、全覆盖的“县管校聘”改革
在市改区之前,偃师是洛阳市辖区内唯一的县级市,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是河南省的经济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教育质量曾经长期处于领跑地位。近些年,教育质量出现停滞,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蔓延,一些学校“校长难当、班主任难选、工作难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群众对此议论纷纷,急需标本兼治,重振辉煌。
2019年3月,段武刚到偃师教体局担任局长。上任伊始,偃师市委(现称区委)主要领导和他谈话,郑重地把振兴偃师教育的重任交给他,要求把“县管校聘”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牛鼻子”,要真改革、真见效。
经过调研,问题渐渐清晰。在师资结构上,虽然总量充足,但城区与各镇之间、镇与镇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呈现“全区足人,城区缺人,乡镇多人,偏远无人”的怪现象。其中,城区严重缺编,此前每年从各镇选派200多名教师到城区“支教”,但偃师各镇离城区都不算远,对“进城”积极性并不高,且每年一轮换,也影响到城区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的稳定。此外,全区9个镇里有6个镇教师超编,甚至一个镇里,东部超编,西部缺编。加上机制不活,校长、教师长期得不到有效流动,久而久之,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要让“县管校聘”真正起作用,就不能再靠简单的“加加减减”,必须下大决心,从全局入手破解固化难题,激活一潭止水。 在市领导大力支持下,偃师将“县管校聘”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全系统84所公办成建制学校,即除了小学和初中,还把高中、幼儿园、职教中心、特教学校、教学点,包括教师进修学校、教体局机关,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涉及教师、干部5000多人。
段武刚局长是师范毕业生,当过教师、班主任,后来长期在乡镇工作,“有专业能力,有教育情怀”是上级对他委以重任的重要原因,“只能干好不能干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更是压在他肩头沉甸甸的重托。他告诉记者:“改革没有旁观者。这次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全领域、全覆盖的改革,并且不试点、不分层、不留尾巴,目的就是要催生每个人、每个学校的‘化学’变化,从而实现蝶变升级。”
从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岗位,到竞聘交流、聘后考核,再到调剂岗位、关爱未聘人员,都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对全体学生和教师权益的保障
“县管校聘”改革不是单纯地减几个人,也不是刻意“和谁过不去”,但也势必会触动一些人旱涝保收的“奶酪”、根深蒂固的“利益”。面对最初的舆论“热搜”和大多数改革参与者的积极期待,偃师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的政府领导牵头,教育、人事、编制、财政部门配合,外出参观借鉴,广泛征求各方意見,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经过反馈修订,最终出台了改革方案。
方案按照“应设尽设,有需必设”的原则和省定师生比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师产假、培训、高考综合改革等实际,科学合理地核定了各学校岗位数,同时新增宿管岗位、机动岗位、走教岗位及其他岗位441个。为了打消大家担心有人靠“托关系、打招呼”获得岗位的顾虑,偃师教体局班子成员、各校长都明确表态,不为任何一个教师打招呼、搞照顾,保证竞聘上岗的公开、公平、公正。随后,教体局派出三个专项督导组,分头深入各学校,与教师面对面宣讲,保证了100%的知晓率。
2020年7月29日,局直学校、各镇中心校的校长们带头走上考场,通过考试、述职、考察后,重新获得聘用,有8名校长交流到新的岗位。8月3-14日,各镇对辖区内中小学校长进行竞聘交流,要求任满3年的中学校长跨镇交流、小学校长跨校交流,全区参与交流校长共71人,占到总数的89.8%。8月23日,开展教师首次竞聘,成功聘用4527人,其中跨校交流180人。8月24-26日,对首聘落选教师进行二次跨校竞聘,聘用114人。8月28日,根据空岗情况,对“二聘”落选者进行统筹调剂,安排35人。由此,有4917名教师、校长等竞聘上岗,最终落聘的有69人。每次竞聘时,都全程录像,向社会公开,接受大家监督。
偃师伊洛中学是河南省的名片学校,校长张俊峰对这次“县管校聘”改革,坦言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么动真格,让我这个50多岁的‘老’校长戴上老花镜去答卷子、登台竞聘;二是没想到舆情刚开始铺天盖地,这么快就风平浪静了;三是没想到2020年的改革如此顺利,效果这么明显。”其实,作为城区学校,伊洛中学教师总体是缺编的,但改革方案中提出的3%的落聘率,打破了一些人高枕无忧的心态,给落聘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名平时懒散敷衍的老师,落聘后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一名经过“二聘”才上岗的老教师,重新焕发干劲,主动到教务处要求增加课时量,还积极参与到课后延时服务等工作中。
落聘教师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除了外派支教、选拔分流到其他单位的,偃师区对其余人员开展了集中的待岗培训、跟岗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师德师风,同时承担一定的与自身业务能力、身体状况相适宜的学校工作,争取到下次聘任时再积极竞聘上岗。邙岭镇上的一名小学老师,原来“态度差、成绩差、人缘差”, “二聘”落选后又通过跨校调剂,才获得了宿管岗位。她自己为此进行了深刻反省,认识到自身不足,以新的姿态投入到为师生服务中。在年终总结会上,她发自内心的感言,赢得了同事们热烈的掌声。她的校长表示,实行改革后,大家的精气神明显改观了,以前强调的“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正在变成教师们的实际行动,原来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外校读书,这两年随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改善,学生慢慢又回流了,从改革前的5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6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