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诱导艺术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诱导教学的经验告诉我:诱导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诱导艺术;情感激荡;成功设疑;恰当点拨;积极调动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笔者以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当如何诱导,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笔者曾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课堂教学要有情感的激荡 随着语文教育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我们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們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要有成功的设疑
  2.1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第三、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2 控制好提问的频度。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样的提问到头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主见,只答不思,只听不悟,难以发展、激活思维,相反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如今有的教师借着“讨论式”的幌子在课堂上进行频繁提问,这种行为常常被人们容忍或忽视。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备学生,考虑问什么,怎么问,真正做到提问要精妙,把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3 提问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3.课堂教学要有恰到好处的点拨 孔子在《论语》上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就不启发开导。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让课堂生动起来,充满活力。如在授课《中国艺术表现力的虚与实》时,在讲到虚与实的时候,由于虚的内容较空较玄,于是我先给同学看了两幅画,这两幅画的主题都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其中一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另一幅则是画了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画的好差,图画非常直观,大家都能评出前者更优,在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学生难以一下子说清,我加以适当点拨,道出虚与实的关系。学生则能很明确的点出这是艺术表现里的虚,后者那幅画过于写实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趣味。接着在进一步讲到什么是虚的时候,我请同学绘制一副画,表达深山藏古寺的主题。大家非常踊跃,并且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非常形象地绘出了一条曲折蜿蜒山路,一个和尚沿着山路去汲水,很好的领悟了什么是艺术表现里的虚。如在讲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之时,我给学生首先设疑,文章内容写的是宴游西山的情况,为什么要加上“始得”二字,另外在文中有无与题目中“始得”相照应的语句。经过这样的设疑之后,学生赶紧阅读文章,很快从文中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即“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于是还是扣住“始”字,让大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有关的写作背景来来探讨答案。由于有了设定的疑问,大家有明确的探寻目标,同学们都非常积极的思考,首先由同学想到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全新的感受和震撼,接着我再追问西山为何能给作者全新的观感,这样的一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而后有同学讲出了是由于西山具有“怪特”的特点,而西山之“怪特”与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具有相似之处,引起作者强烈的共鸣,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在我的点拨之下,同学们经历了了一个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享受了一个探寻答案的奇妙之旅,可以说这样的点拨让同学们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当中,让这节课堂沸腾起来。   4.课堂教学要有积极的调动
  4.1 以表扬为主。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敬,如果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鼓励的、接纳的、关注的,学生就会喜欢这位教师,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评价中就要善于应用鼓励,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回答得很到位”等。
  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要使学生感到难堪,要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4.2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教师提问后,学生处于沉默状态。教师不应立即采取措施,而应耐心多等待3到5秒,给学生留够思考组织答案的时间。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重要的等待时间:即“第一等待時”,“第二等待时”。所谓“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所谓“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因为学生可能要补充、修改原来的答案。第一等待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保证学生能完整的做出答案,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4.3 鼓励求异。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不能强求片面统一,而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进行评价,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给学生有个交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诱导求疑,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启发诱导,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应该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从而让启发诱导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其他文献
Zhao Hong-ru  【Abstract】Society of development progres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lso have exaltation, thus and availably realization teaching target, and quote from the Confucius once said:“Know not
期刊
【摘 要】依据体态语言学原理,本文探析了体态语言美的内涵、价值、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以及对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态语言;审美价值;美育  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体态语言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属于非语言信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体育教育的“语言”因素。体
期刊
(汝阳县城关一中 河南 汝阳 471200)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的实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英语课程内容、英语教学、英语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既要在每个环节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又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独立发挥、独立钻研的个性空间。传统的教学手段、教育观念显然很难满
期刊
(海林林业局中学 黑龙江 海林 157100)  【摘 要】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政治课堂呢?  【关键词】激发兴趣;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
期刊
【摘要】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源丰富,在应用此资源时教师应做到:转变观念、努力学习,能正确的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实际、恰当选择远程教育资源;两种模式结合,综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兴趣,创设性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提升教育质量之目的。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一和模式二;理解;运用;体会  Shallow talk a village primary sch
期刊
目前新课程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在新课标下,我们政治课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如何面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教法的安排问题以及学生学法的指导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及总结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双方的主动
期刊
【摘 要】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纪录片形式,从各个方面、角度去接触英语,进而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只是考试升学,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去认识了解,探索我们感兴趣的事物。  【关键词】英语;欣赏;兴趣;纪录片  1. 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实践和体验过程。大多数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不听讲,自己听不懂还要扰乱别的同学,不停的扰乱课堂纪律,在课后也不完成家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音、图画、色彩、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的灵活恰当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授课模式,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視听氛围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物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主要表现在问题抽象、物理过程复杂。若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抽象的语言文字
期刊
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品德课课程标准提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意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
期刊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有的漠视语文,有的应付老师,有的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