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提琴文献当中,巴赫的《恰空》是非常著名的一首无伴奏小提琴变奏曲。《恰空》不仅能够表现出巴赫比较成熟的作曲技法,还能够体现出巴赫的人格魅力以及广阔的思想情感。音乐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本身的美。本文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恰空》中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
【关键词】《恰空》;音乐诠释;音乐美学;演奏;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曾经说过:巴赫是大海。因此,《恰空》的音乐诠释一方面是对巴赫音乐结构以及写作手法的赏析,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巴赫通过《恰空》所想要展现的美学思想。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以音乐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从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思想以及理论来分析音乐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美学和音乐实践互动具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对《恰空》的音乐诠释
从音乐内容方面而言,巴赫对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有着极高的要求。《恰空》的结构比较严谨,复调技法以及对位织体都有着较高的难度以及一定的复杂性。《赋格的艺术》以及《钢琴十二平均律》就能够体现出巴赫超高的技能。巴赫对于技术的严格要求只是其音乐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则能够反映出他个人的情感以及所要表现的一种哲理。从《恰空》中可以看出,这首乐曲可以表现出巴赫器乐音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因此,人们对于《恰空》所要描述的情感也是各有说词。例如:一位日本的音乐家认为巴赫的《恰空》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在刚开始时,这个人在啼哭,紧接着进入了人生比较坎坷的阶段,有喜悦,胜利,衰老以及悲伤等。德国音乐学家施威策尔认为巴赫希望用一个比较简单的主题来呼吁整个世界。在《恰空》刚开始时,巴赫从二主题不断过渡到三十二音符,紧接着进入阴险的三主题,借助颤抖的琶音来描述山谷上突如其来的狂风,树木开始摇动,树叶开始飞扬。在这之后进入了美丽的D大调,傍晚时分的阳光照耀在山谷中,金色充斥在大气当中。在D大调结束之后,音乐犹如管风琴一般开始,又好像是许多小提琴在一起演奏。第三部分由变奏25开始,然后又回到了d小调,最后在庄严的气氛中结束了整首乐曲。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描述都是个人对于巴赫的《恰空》的体会和感受。人们能够通过巴赫的音乐获得巨大的感染力,从而引起心中的共鸣。
二、《恰空》中的美学思考
听过《恰空》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巴赫的这首舞曲的确是蕴藏着一种深远、令人深思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单单只是在这首舞曲中有体现,在巴赫的其他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深远而令人深思的内涵。巴赫很多作品中的内容,都是源于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同时又具备十分高尚的人格精神。纵观巴赫这一生的生活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巴赫一直固有一个十分崇高的信念:他想用音樂的形式来表达对于遭受苦难生命那种深刻的同情,并虔诚的他们进行祈祷,祈求他们能幸福,内心对立新必胜具有十分坚定的信心。
比如巴赫的宗教清唱剧《马太受难曲》,巴赫几乎在这首曲子中注入了他最深刻的情感,这种情感所表达的不单单是对人们遭受苦难、解脱苦难命运中的充满宗教意味的观点和理解,还有对人类世俗的人生,以及对人世间的快乐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音乐,巴赫永远都是虔诚的,他把音乐作为宗教一种礼仪的服务,转向音乐本身就是宗教。在他的很多器乐作品中,无处不在地充斥着他的这种精神。
巴赫将理性和感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进行了十分完美的平衡,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协和和统一。《恰空》这首舞曲的编曲形式是变奏形式,在这首曲子中,用来塑造庄严主题的只有8个小节,在之后的每个变奏中也都是以8个小节为单位,使这首曲子达到了整体上的平衡。而在调式和调性上,则是以忧郁的d小调作为主调,然后在后面的变奏中,d小调和g小调会交替进行,可以说这种处理使得这种曲子的结构更加的平衡。
在这首曲子第一段结束的时候,是归结在d小调上,之后再传入了O大调。让整段曲子听起来充满色彩的温暖和清澈。将巴赫心中那份乐观和对实现理想化生活的信息完美的表达了出来。第二段开始又重新回到了主调上去,实现了辩证后的统一。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因素就是对位以及和声。在巴赫的《恰空》舞曲中,这种理性化的思维仍旧存在,但巴赫也在曲子中注入了对一些富于情感表现的主调因素,这种情感因素的加入,因为乐器表达的需要,巴赫通过这首曲子,将弦乐曲抒情歌唱的特点最大化表现出来,这是他自身音乐风格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巴赫所表达的音乐形式是可以说是完美的,这种完美并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以他的音乐离理念和创作理念为根源所形成的完美。对音乐来说,所有的技能和乐器都是将音乐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想要真切的表达出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演奏者对作品有十分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艺.试析巴赫《恰空》之美[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4).
[2]王琦.简析马林巴版本《恰空舞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3]金玥.《恰空》音乐诠释中的美学思考——音乐美学对演奏的启示[J].黄河之声,2009(04).
【关键词】《恰空》;音乐诠释;音乐美学;演奏;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曾经说过:巴赫是大海。因此,《恰空》的音乐诠释一方面是对巴赫音乐结构以及写作手法的赏析,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巴赫通过《恰空》所想要展现的美学思想。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以音乐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从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思想以及理论来分析音乐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美学和音乐实践互动具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对《恰空》的音乐诠释
从音乐内容方面而言,巴赫对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有着极高的要求。《恰空》的结构比较严谨,复调技法以及对位织体都有着较高的难度以及一定的复杂性。《赋格的艺术》以及《钢琴十二平均律》就能够体现出巴赫超高的技能。巴赫对于技术的严格要求只是其音乐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则能够反映出他个人的情感以及所要表现的一种哲理。从《恰空》中可以看出,这首乐曲可以表现出巴赫器乐音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因此,人们对于《恰空》所要描述的情感也是各有说词。例如:一位日本的音乐家认为巴赫的《恰空》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在刚开始时,这个人在啼哭,紧接着进入了人生比较坎坷的阶段,有喜悦,胜利,衰老以及悲伤等。德国音乐学家施威策尔认为巴赫希望用一个比较简单的主题来呼吁整个世界。在《恰空》刚开始时,巴赫从二主题不断过渡到三十二音符,紧接着进入阴险的三主题,借助颤抖的琶音来描述山谷上突如其来的狂风,树木开始摇动,树叶开始飞扬。在这之后进入了美丽的D大调,傍晚时分的阳光照耀在山谷中,金色充斥在大气当中。在D大调结束之后,音乐犹如管风琴一般开始,又好像是许多小提琴在一起演奏。第三部分由变奏25开始,然后又回到了d小调,最后在庄严的气氛中结束了整首乐曲。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描述都是个人对于巴赫的《恰空》的体会和感受。人们能够通过巴赫的音乐获得巨大的感染力,从而引起心中的共鸣。
二、《恰空》中的美学思考
听过《恰空》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巴赫的这首舞曲的确是蕴藏着一种深远、令人深思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单单只是在这首舞曲中有体现,在巴赫的其他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深远而令人深思的内涵。巴赫很多作品中的内容,都是源于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同时又具备十分高尚的人格精神。纵观巴赫这一生的生活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巴赫一直固有一个十分崇高的信念:他想用音樂的形式来表达对于遭受苦难生命那种深刻的同情,并虔诚的他们进行祈祷,祈求他们能幸福,内心对立新必胜具有十分坚定的信心。
比如巴赫的宗教清唱剧《马太受难曲》,巴赫几乎在这首曲子中注入了他最深刻的情感,这种情感所表达的不单单是对人们遭受苦难、解脱苦难命运中的充满宗教意味的观点和理解,还有对人类世俗的人生,以及对人世间的快乐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音乐,巴赫永远都是虔诚的,他把音乐作为宗教一种礼仪的服务,转向音乐本身就是宗教。在他的很多器乐作品中,无处不在地充斥着他的这种精神。
巴赫将理性和感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进行了十分完美的平衡,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协和和统一。《恰空》这首舞曲的编曲形式是变奏形式,在这首曲子中,用来塑造庄严主题的只有8个小节,在之后的每个变奏中也都是以8个小节为单位,使这首曲子达到了整体上的平衡。而在调式和调性上,则是以忧郁的d小调作为主调,然后在后面的变奏中,d小调和g小调会交替进行,可以说这种处理使得这种曲子的结构更加的平衡。
在这首曲子第一段结束的时候,是归结在d小调上,之后再传入了O大调。让整段曲子听起来充满色彩的温暖和清澈。将巴赫心中那份乐观和对实现理想化生活的信息完美的表达了出来。第二段开始又重新回到了主调上去,实现了辩证后的统一。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因素就是对位以及和声。在巴赫的《恰空》舞曲中,这种理性化的思维仍旧存在,但巴赫也在曲子中注入了对一些富于情感表现的主调因素,这种情感因素的加入,因为乐器表达的需要,巴赫通过这首曲子,将弦乐曲抒情歌唱的特点最大化表现出来,这是他自身音乐风格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巴赫所表达的音乐形式是可以说是完美的,这种完美并不是形而上的,而是以他的音乐离理念和创作理念为根源所形成的完美。对音乐来说,所有的技能和乐器都是将音乐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想要真切的表达出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演奏者对作品有十分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艺.试析巴赫《恰空》之美[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4).
[2]王琦.简析马林巴版本《恰空舞曲》研究与演奏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3]金玥.《恰空》音乐诠释中的美学思考——音乐美学对演奏的启示[J].黄河之声,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