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课堂教学中讨论活动评价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下,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提高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一般会有讨论的时间安排。17世纪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现代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活动的有效评价,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潜能的发挥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回归具体化评价
采取具体化评价,从学生、教师和师生互动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三方面的具体评价,以反映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进行的具体评价项目及实际应用效果,并对该评价作出一定反馈,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
本文对讨论活动的具体评价涉及对人(学生、教师)的评价,对组织环境氛围的评价及对讨论活动结果的评价三部分。
1.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一是态度,学生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二是思维和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怀疑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否经常运用演绎、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表述事实,解释现象,找出答案。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怀疑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各项指标得分如何。三是小组讨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评价: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部分学生的领导意识的得分怎样。
2.对教师在讨论中表现的评价
一是教师对要讨论主题和时机的选择与判断。选择正确的时机,一方面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铺垫好讨论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材料,积累讨论必备的语言。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自身是否有讨论的意愿,抓住学生质疑的时机。
二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及对话题理解的深刻性与先进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本质性意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才能出成果,出新意。
三是对讨论过程的管理。不仅做到对讨论主题方向的正确引导,更要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四是对结果的评价。对结果评价尽量客观,要对学生的参与和发言进行适时、适度的鼓励与支持。
3.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不能把心理气氛简单地理解为群体的各个成员心理品质的简单总和,它其实是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形成的具有新质特点的群体心理体验。群体活动的动机和态度,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有效的组织系统和双向沟通渠道,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健康、活跃的情绪状态,成员有自主感、能参与并得到认同,成员间相互关系和谐、融合、有凝聚力,领导者的风格、价值定向和积极的政治态度等是群体良好心理气氛得以形成的一些重要因素。
4.总体结果的达成及教师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
由能力概念可知,课堂讨论效果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顺利完成任务的速度与任务完成的质量两个方面。能力施用的次数多且整个时间短,应属能力强的反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讨论不一定是持续时间长才有效,何况,长时间的课堂讨论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那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按时完成。
三、评价中的难点及对策
一是对学生或教师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容易产生因为有限的取样而产生不正确的判断。为了进行更加客观和公正的评判,应该注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几次机会,并进行几次全面而整体性的判断。
二是学生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讨论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状况,比如应付心理。在评价活动中会对评价采取消极防守,回避旁观,不利于评价活动的正常进行。一些学生可能不愿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水平,或进行过多的表现。一些学生可能会由于过于内向而无法测出其真实能力。采取的对策主要是采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评价过程实施前尽量做好教师的工作,使其能帮助部分学生注意反馈结果的方式方法,以避免评价对象感到挫折,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
三是对目标事先设定出指标体系,必然会产生一些非预期效应。于是希望能尽量全面设计指标,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评来发现一些新信息。
四是对讨论活动的评价归根结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但在进行讨论活动评价时,评价体系一般对学生个体的强调较少,无法真正通过对讨论活动的评价达成对学生个体性的促进性评价。于是,该评价把学生个体的兴趣、态度及个体差异等要素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芳)
素质教育下,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提高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一般会有讨论的时间安排。17世纪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现代的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活动的有效评价,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潜能的发挥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回归具体化评价
采取具体化评价,从学生、教师和师生互动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三方面的具体评价,以反映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进行的具体评价项目及实际应用效果,并对该评价作出一定反馈,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
本文对讨论活动的具体评价涉及对人(学生、教师)的评价,对组织环境氛围的评价及对讨论活动结果的评价三部分。
1.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一是态度,学生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二是思维和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怀疑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否经常运用演绎、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表述事实,解释现象,找出答案。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怀疑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各项指标得分如何。三是小组讨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评价: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部分学生的领导意识的得分怎样。
2.对教师在讨论中表现的评价
一是教师对要讨论主题和时机的选择与判断。选择正确的时机,一方面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铺垫好讨论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材料,积累讨论必备的语言。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自身是否有讨论的意愿,抓住学生质疑的时机。
二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及对话题理解的深刻性与先进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本质性意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才能出成果,出新意。
三是对讨论过程的管理。不仅做到对讨论主题方向的正确引导,更要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四是对结果的评价。对结果评价尽量客观,要对学生的参与和发言进行适时、适度的鼓励与支持。
3.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不能把心理气氛简单地理解为群体的各个成员心理品质的简单总和,它其实是群体成员在直接接触中形成的具有新质特点的群体心理体验。群体活动的动机和态度,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有效的组织系统和双向沟通渠道,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健康、活跃的情绪状态,成员有自主感、能参与并得到认同,成员间相互关系和谐、融合、有凝聚力,领导者的风格、价值定向和积极的政治态度等是群体良好心理气氛得以形成的一些重要因素。
4.总体结果的达成及教师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
由能力概念可知,课堂讨论效果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顺利完成任务的速度与任务完成的质量两个方面。能力施用的次数多且整个时间短,应属能力强的反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讨论不一定是持续时间长才有效,何况,长时间的课堂讨论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那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按时完成。
三、评价中的难点及对策
一是对学生或教师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容易产生因为有限的取样而产生不正确的判断。为了进行更加客观和公正的评判,应该注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几次机会,并进行几次全面而整体性的判断。
二是学生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讨论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状况,比如应付心理。在评价活动中会对评价采取消极防守,回避旁观,不利于评价活动的正常进行。一些学生可能不愿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水平,或进行过多的表现。一些学生可能会由于过于内向而无法测出其真实能力。采取的对策主要是采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评价过程实施前尽量做好教师的工作,使其能帮助部分学生注意反馈结果的方式方法,以避免评价对象感到挫折,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
三是对目标事先设定出指标体系,必然会产生一些非预期效应。于是希望能尽量全面设计指标,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评来发现一些新信息。
四是对讨论活动的评价归根结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但在进行讨论活动评价时,评价体系一般对学生个体的强调较少,无法真正通过对讨论活动的评价达成对学生个体性的促进性评价。于是,该评价把学生个体的兴趣、态度及个体差异等要素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