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城郊结合部区域内的商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仅靠垃圾桶(箱)收集,由于垃圾滞留时间长,加上垃圾暴露,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城郊结合部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杭州市区垃圾分类的延伸,更是解决城郊结合部垃圾问题的唯一途径。文中对如何推开城郊结合部垃圾分类开展了对策研究。
[Abstract]:Over the years,city outskirts commercial waste within the Ministry of Regional、Household waste alone collection of trash (boxes),Long residence time due to garbage,Plus garbage exposed,Poll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city outskirts waste classification is not only an extension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of Hangzhou,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peri-urban fringe waste problem.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how to open the city outskirts the Ministry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关键词]城郊结合部 垃圾分类
[Keywords] :city fringe、Waste 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建设了相应的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结合部。如:彭埠,三墩、笕桥,留下等。这些地方在生活方式上基本接近城市,但还没有真正的纳入城市管理范围。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实施“决战东部”和“构筑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为城乡结合部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也对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挑战。
1、概述
1.1城郊结合部的定义
关于城市主体与乡村之间过渡性区域边界,一直以来有很多定义,如城乡交错带、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大城市郊区等,这些概念相互重叠却又各有拓展,从城市化发展开始,就有不同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十九世纪末城市地理学开创了城乡交错带研究的先河。杜能(HohannHeinrich VonThunen,1826)出版的《孤立国》中揭示了城市周围地区在距离因素作用下土地所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面最为经典的理论。
国内最早关于城乡交错带的划分,是广州市规划局1988年根据近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地段、城市居民和农民混居的地段、处于城市重点控制地区附近的农民居住地段、城市主要出入口公路两旁各5O米的地段等因素来拟定的划分原则。
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城乡交错带的空间界定方法不断丰富,陈佑启(1995)在《城乡交错带名辩》中首先提出:城乡交错带是一个动态的、由社会、文化等多种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地域实体。城乡交错带的地围,从理论上讲包括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单位道路以外,深受城市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广大地区。
笔者认为:城乡交错带,即城郊结合部,是指咬合市区与农村之间环带状分布区域,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其边界具有“动态性”、“渐变性”、“不稳定性”的特征。杭州市城郊结合部根据是否拥有土地、生产作业模式等主要分为三类。
1.2城郊结合部垃圾类型
杭州市城郊结合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城市化”型:指处于繁荣市区,土地被城市发展所征用,第一产业消失。二类是“半城市化”型:处于杭州市的城乡咬合区域,尚保留少量的农用地和处于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三是“待城市化”型:处于远郊、仍保留大量农用地和集体土地的村落。受产业特征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的类别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有区别。
第一类产生的垃圾主要是居民生活垃圾,而第二、三類城乡结合部,主要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有1)农业生产废弃物,如秸杆、杂草、落叶、果皮外壳等,2)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3)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等。简单地来说,第二、三类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天然垃圾和一般居民生活垃圾。
2、城郊结合部的垃圾问题及分析
2.1城市垃圾农村化
城乡结合部是生活垃圾的集合带,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城市生活垃圾的最终储存地的角色,从农村、城市内迁移来的建筑垃圾堆和生活垃圾堆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形成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汇集地。一方面,城区及农村建设、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没经过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就近倾倒,另一方面,垃圾胡乱堆放现象普遍存在,二次污染严重,另外,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混合,回收利用率低,或者用直接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处理,既占用了耕地又污染环境。
2O世纪7O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诱发了郊区政府的企业化行为,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自身掌握的行政资源或者某些垄断资源(如土地、环境准入、税收等)谋求地方经济利益在短期内的最大化。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在城郊结合部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开敞空间受到蚕食。
2.2环卫管理缺乏专业性
一是市级环卫队伍涉及不到城郊结合部,缺乏合理统一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市管理体系和农村管理体系并存的双轨制管理体系在“乡村——城市”转化中存在诸多真空地带和政策缺位,已经成为许多城郊结合部垃圾处理的障碍。一直以来,靠“突击治理”应付大型检查;卫生死角、野垃圾场等问题随处可见,久而久之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就由多头管理变为管理真空。
二是社区管理经费和人员建设不足,环卫基础设施不足,社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职权没有明确,“有职无权”、“一人多职”,不能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3人们缺乏对垃圾问题的认知习惯
随着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社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或农转非居民。相当部分人员由于学历和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困难,又没有其他固定收入,生活方式市民化缓慢,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中并不重视生活垃圾的去向,且很多居民虽然失地多年,但生活状态上仍主要依附于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意识上“村”、“居”不分,往往认为社区管理是政府或者社区管理人员的事,所以习惯性地认为环境卫生不关自己的事。
2.4人口流动性强
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用地等方面的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大规模向城外扩展。另一方面,城郊结合部土地出让价远远低于城区地段,吸引了大批开发商的涌入,造成了地价的升值和开发的无序。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由于低廉的房租和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城中村已经成为流动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形成了失地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共生的依附。由于外来人口的杂居,人口的社会构成复杂,造成垃圾问题。
2.5有机垃圾生态链断裂
“施肥、掩埋、焚烧、饲养动物,大自然长期以来承载着销毁垃圾的职责。城市化的进程打破了这一自然循环”。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发展,大量人工合成的新物质如“塑料”、“玻璃”等不能被自然界分解或需要很长时间分解,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这个特定的区域堆聚了密集的“人工垃圾”,长年累月,垃圾不易降解和自然界自净能力间形成了不可均衡的矛盾。另外,农田流失、化肥的发明和规模化又切断了有机垃圾传统沤肥的农业应用途径,使得一些如残枝落叶、家禽粪便等原本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联系中一个因子的天然物质也成了废弃物。
3、城郊结合部垃圾管理对策
垃圾问题是随着混合垃圾的概念而产生的,所以,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垃圾分类:一方面,长期以来,城郊结合部区域内的商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仅靠垃圾桶(箱)收集,由于垃圾滞留时间长,加上垃圾暴露,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另一方面,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郊结合部的生活垃圾正在纳入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而现阶段杭州市区的焚烧厂均已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卫生填埋场的使用年限也仅余下8年时间,如果不新增产能,杭州市将会有大量的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能有效分流生活垃圾量,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因此,城郊结合部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杭州市区垃圾分类的延伸,更是解决城郊结合部垃圾问题的唯一途径。更确切地说,从混合垃圾中分类出的生态垃圾进入自然系统,工业生产出的垃圾回归工业体系,危险废弃物进入安全处理设施,这既是循环的概念,也是垃圾的归宿。
据此理念形成的垃圾分类体系在杭州城区已推行一年多,从实践效果看,这种四环节、四分类的模式已深入人心,城郊结合部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可以充分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郊结合部的特色推动城郊结合部生活垃圾分类。
3.1延用城区分类模式,城郊垃圾四分类
将生活垃圾分类四类:即: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重点工作将“易腐性强”的有机类垃圾分离出来,重新建立起生物循环体系,在有自留地的城郊结合部,鼓励农户将厨房垃圾,秸杆、家禽粪便等沤肥,自行处理。可回收垃圾由废品回收人员上门回购,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由环卫部门一日一次清运,分别由环保部门、环卫部门处理。
垃圾分类投放环节应尽可能确保简单、省时、可行、经济:①延用市区“厨房垃圾”袋的免费稳定供应的策略。②设置合理的垃圾桶间距。有数据显示,人们一般不愿意把垃圾丢放到离家超过100米的垃圾桶,除非是顺便路过。③在现阶段继续遵循“大类粗分”的垃圾分类原则,过细的分类方法不利于老百姓掌握,粗分类更親民。
3.2加强镇、村领导重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
杭州市通过对实施垃圾分类小区的实践工作的考查发现:街道和社区干部重视的小区,其分类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小区,如上城区小营社区,大关翠玉社区等。从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来看,政府领导重视确实是垃圾分类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充分激发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保障,加强对社区创新创优、教育基地、示范小区建设的奖励措施。建立社区干部与居民零距离,社区干部与百姓零距离沟通的良好局面。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对公众的影响力。
3.3抓好垃圾分类“领头羊”,建立村民道德准则
在大部分的城郊结合部,仍保留着“长者为尊”的传统理念,“德高望重”的长辈会获得更多的尊重,也有发言权,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上应充分发挥这支力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外,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点,加强对房东的引导和管理,发挥房东对租客的垃圾分类行为劝说和指导作用。坚持垃圾分类的长期可持续性,将“垃圾分类”树建为一种村民道德准则,将这项工作发展成稳定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环境。对生活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居民小区和街道,可以贴温馨提示、倡议书、告知书,鼓励自行改正。屡次告知无改善的居民小区和街道,设置劝导员多频次的劝导和宣传。对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居民小区和街道,予以公开表扬和宣传。
3.4激发公众环保需求,巧用宣传工具
垃圾分类能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环境利益对某个个体而言往往是虚幻的,个体在短期内甚至终其一生也感觉不到,即使能感觉到,环境利益也有可能与个体的其他利益(如有限的时间、经济收入)等相矛盾,简单地说,首先要让个体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价值,使之对当前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现状存在危机感和不满,激发个体对社会环境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他们认可并参与到垃圾分类事业中来,特别是对外来人员的引导上,更要从关怀角度出发,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务必让他们先有“家”的感觉,从而引发其对“家”的责任感。具体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大力广泛铺开垃圾分类宣传培训,通过“主题教育”、“参观访查”、“实地体验”、“社区咨询”、“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社会个体,特别是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地促进公众对环境的关注、了解和认识,谨防死板、教条的形式。
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浅析城乡结合部垃圾处理及对策,王启莲 王丽英,岚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处
2、人类与垃圾的历史,卡特琳.德.西尔吉,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城乡交错带结构功能及管理,李庆召,牛俊玲,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7
4、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研究进展,许新国、陈佑启……《中国农学通报》2009
作者简介:
徐震(xuzheng),出生于1979年,硕士学位,讲师,从事土木建设、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教育工作。
工作单位:浙江省住房和建设厅干部学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Abstract]:Over the years,city outskirts commercial waste within the Ministry of Regional、Household waste alone collection of trash (boxes),Long residence time due to garbage,Plus garbage exposed,Poll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city outskirts waste classification is not only an extension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of Hangzhou,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peri-urban fringe waste problem.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how to open the city outskirts the Ministry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关键词]城郊结合部 垃圾分类
[Keywords] :city fringe、Waste 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建设了相应的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结合部。如:彭埠,三墩、笕桥,留下等。这些地方在生活方式上基本接近城市,但还没有真正的纳入城市管理范围。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实施“决战东部”和“构筑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为城乡结合部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也对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挑战。
1、概述
1.1城郊结合部的定义
关于城市主体与乡村之间过渡性区域边界,一直以来有很多定义,如城乡交错带、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大城市郊区等,这些概念相互重叠却又各有拓展,从城市化发展开始,就有不同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十九世纪末城市地理学开创了城乡交错带研究的先河。杜能(HohannHeinrich VonThunen,1826)出版的《孤立国》中揭示了城市周围地区在距离因素作用下土地所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面最为经典的理论。
国内最早关于城乡交错带的划分,是广州市规划局1988年根据近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地段、城市居民和农民混居的地段、处于城市重点控制地区附近的农民居住地段、城市主要出入口公路两旁各5O米的地段等因素来拟定的划分原则。
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城乡交错带的空间界定方法不断丰富,陈佑启(1995)在《城乡交错带名辩》中首先提出:城乡交错带是一个动态的、由社会、文化等多种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地域实体。城乡交错带的地围,从理论上讲包括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单位道路以外,深受城市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广大地区。
笔者认为:城乡交错带,即城郊结合部,是指咬合市区与农村之间环带状分布区域,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其边界具有“动态性”、“渐变性”、“不稳定性”的特征。杭州市城郊结合部根据是否拥有土地、生产作业模式等主要分为三类。
1.2城郊结合部垃圾类型
杭州市城郊结合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城市化”型:指处于繁荣市区,土地被城市发展所征用,第一产业消失。二类是“半城市化”型:处于杭州市的城乡咬合区域,尚保留少量的农用地和处于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三是“待城市化”型:处于远郊、仍保留大量农用地和集体土地的村落。受产业特征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的类别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有区别。
第一类产生的垃圾主要是居民生活垃圾,而第二、三類城乡结合部,主要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有1)农业生产废弃物,如秸杆、杂草、落叶、果皮外壳等,2)牲畜和家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3)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等。简单地来说,第二、三类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天然垃圾和一般居民生活垃圾。
2、城郊结合部的垃圾问题及分析
2.1城市垃圾农村化
城乡结合部是生活垃圾的集合带,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城市生活垃圾的最终储存地的角色,从农村、城市内迁移来的建筑垃圾堆和生活垃圾堆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形成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汇集地。一方面,城区及农村建设、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没经过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就近倾倒,另一方面,垃圾胡乱堆放现象普遍存在,二次污染严重,另外,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混合,回收利用率低,或者用直接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处理,既占用了耕地又污染环境。
2O世纪7O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诱发了郊区政府的企业化行为,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自身掌握的行政资源或者某些垄断资源(如土地、环境准入、税收等)谋求地方经济利益在短期内的最大化。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在城郊结合部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开敞空间受到蚕食。
2.2环卫管理缺乏专业性
一是市级环卫队伍涉及不到城郊结合部,缺乏合理统一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市管理体系和农村管理体系并存的双轨制管理体系在“乡村——城市”转化中存在诸多真空地带和政策缺位,已经成为许多城郊结合部垃圾处理的障碍。一直以来,靠“突击治理”应付大型检查;卫生死角、野垃圾场等问题随处可见,久而久之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就由多头管理变为管理真空。
二是社区管理经费和人员建设不足,环卫基础设施不足,社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职权没有明确,“有职无权”、“一人多职”,不能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3人们缺乏对垃圾问题的认知习惯
随着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社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或农转非居民。相当部分人员由于学历和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困难,又没有其他固定收入,生活方式市民化缓慢,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中并不重视生活垃圾的去向,且很多居民虽然失地多年,但生活状态上仍主要依附于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意识上“村”、“居”不分,往往认为社区管理是政府或者社区管理人员的事,所以习惯性地认为环境卫生不关自己的事。
2.4人口流动性强
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用地等方面的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大规模向城外扩展。另一方面,城郊结合部土地出让价远远低于城区地段,吸引了大批开发商的涌入,造成了地价的升值和开发的无序。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由于低廉的房租和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城中村已经成为流动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形成了失地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共生的依附。由于外来人口的杂居,人口的社会构成复杂,造成垃圾问题。
2.5有机垃圾生态链断裂
“施肥、掩埋、焚烧、饲养动物,大自然长期以来承载着销毁垃圾的职责。城市化的进程打破了这一自然循环”。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发展,大量人工合成的新物质如“塑料”、“玻璃”等不能被自然界分解或需要很长时间分解,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这个特定的区域堆聚了密集的“人工垃圾”,长年累月,垃圾不易降解和自然界自净能力间形成了不可均衡的矛盾。另外,农田流失、化肥的发明和规模化又切断了有机垃圾传统沤肥的农业应用途径,使得一些如残枝落叶、家禽粪便等原本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联系中一个因子的天然物质也成了废弃物。
3、城郊结合部垃圾管理对策
垃圾问题是随着混合垃圾的概念而产生的,所以,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垃圾分类:一方面,长期以来,城郊结合部区域内的商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仅靠垃圾桶(箱)收集,由于垃圾滞留时间长,加上垃圾暴露,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另一方面,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郊结合部的生活垃圾正在纳入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而现阶段杭州市区的焚烧厂均已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卫生填埋场的使用年限也仅余下8年时间,如果不新增产能,杭州市将会有大量的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能有效分流生活垃圾量,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因此,城郊结合部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杭州市区垃圾分类的延伸,更是解决城郊结合部垃圾问题的唯一途径。更确切地说,从混合垃圾中分类出的生态垃圾进入自然系统,工业生产出的垃圾回归工业体系,危险废弃物进入安全处理设施,这既是循环的概念,也是垃圾的归宿。
据此理念形成的垃圾分类体系在杭州城区已推行一年多,从实践效果看,这种四环节、四分类的模式已深入人心,城郊结合部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可以充分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郊结合部的特色推动城郊结合部生活垃圾分类。
3.1延用城区分类模式,城郊垃圾四分类
将生活垃圾分类四类:即: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重点工作将“易腐性强”的有机类垃圾分离出来,重新建立起生物循环体系,在有自留地的城郊结合部,鼓励农户将厨房垃圾,秸杆、家禽粪便等沤肥,自行处理。可回收垃圾由废品回收人员上门回购,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由环卫部门一日一次清运,分别由环保部门、环卫部门处理。
垃圾分类投放环节应尽可能确保简单、省时、可行、经济:①延用市区“厨房垃圾”袋的免费稳定供应的策略。②设置合理的垃圾桶间距。有数据显示,人们一般不愿意把垃圾丢放到离家超过100米的垃圾桶,除非是顺便路过。③在现阶段继续遵循“大类粗分”的垃圾分类原则,过细的分类方法不利于老百姓掌握,粗分类更親民。
3.2加强镇、村领导重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
杭州市通过对实施垃圾分类小区的实践工作的考查发现:街道和社区干部重视的小区,其分类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小区,如上城区小营社区,大关翠玉社区等。从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来看,政府领导重视确实是垃圾分类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充分激发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保障,加强对社区创新创优、教育基地、示范小区建设的奖励措施。建立社区干部与居民零距离,社区干部与百姓零距离沟通的良好局面。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对公众的影响力。
3.3抓好垃圾分类“领头羊”,建立村民道德准则
在大部分的城郊结合部,仍保留着“长者为尊”的传统理念,“德高望重”的长辈会获得更多的尊重,也有发言权,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上应充分发挥这支力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外,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点,加强对房东的引导和管理,发挥房东对租客的垃圾分类行为劝说和指导作用。坚持垃圾分类的长期可持续性,将“垃圾分类”树建为一种村民道德准则,将这项工作发展成稳定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环境。对生活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居民小区和街道,可以贴温馨提示、倡议书、告知书,鼓励自行改正。屡次告知无改善的居民小区和街道,设置劝导员多频次的劝导和宣传。对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居民小区和街道,予以公开表扬和宣传。
3.4激发公众环保需求,巧用宣传工具
垃圾分类能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环境利益对某个个体而言往往是虚幻的,个体在短期内甚至终其一生也感觉不到,即使能感觉到,环境利益也有可能与个体的其他利益(如有限的时间、经济收入)等相矛盾,简单地说,首先要让个体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价值,使之对当前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现状存在危机感和不满,激发个体对社会环境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他们认可并参与到垃圾分类事业中来,特别是对外来人员的引导上,更要从关怀角度出发,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务必让他们先有“家”的感觉,从而引发其对“家”的责任感。具体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大力广泛铺开垃圾分类宣传培训,通过“主题教育”、“参观访查”、“实地体验”、“社区咨询”、“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社会个体,特别是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地促进公众对环境的关注、了解和认识,谨防死板、教条的形式。
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浅析城乡结合部垃圾处理及对策,王启莲 王丽英,岚山区环境卫生管理处
2、人类与垃圾的历史,卡特琳.德.西尔吉,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城乡交错带结构功能及管理,李庆召,牛俊玲,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7
4、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研究进展,许新国、陈佑启……《中国农学通报》2009
作者简介:
徐震(xuzheng),出生于1979年,硕士学位,讲师,从事土木建设、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教育工作。
工作单位:浙江省住房和建设厅干部学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