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图书情报学中,引用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介绍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的基础上,文章以清华大学陈劲教授为研究对象,以读秀图书数据和万方图书数据为样本,分析了该学者的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结果表明: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符合集中离散规律,与学者写作风格、学者学术研究经历有一定关系。不同文献载体引用数据的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可以进一步完善引用分析。
〔关键词〕引用认同;引用形象;引用分析;实证分析;引用者;图书引用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4.004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4-0020-06
〔Abstract〕Citation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LIS disciplin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itation identity and citation image with an individual author.Taking the Duxiu book data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e paper selected the Chen J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his author citation identity and author citation image.The result showed the author citation identity and author citation image is accord with the concentrate and discrete distribution.authors social structure writing styles,process of academic activities.Citation analysis might be further improved by the study of author citation identity and author citation image from different style cited data.
〔Key words〕citation identity;citation image;citation analysis;empirical analysis;citer;book citation
图书作为人类成就的记录,知识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使用价值为“传播科学知识,积累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1]。2013年,中国出版的图书为22.7万种,图书成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其记录了学者们的系统科研思考成果。引文分析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逻辑方法,对文献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2]。引文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等方面,学界对图书引文的研究比较少。在引文方面,图书与期刊论文具有相似性,图书被其它文献所引用,分析引文的数量特征,也能揭示图书、著者、著者机构等图书特征的很多内在规律。在图书引用方面的研究,Kayvan Kousha和Mike Thelwall介绍了Google Book Search的内容和功用,其中包括对图书的评价[3]。苏新宁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进行被引用概况分析,阐述了对被引图书的处理方法,探讨了图书在CSSCI中的被引用状况[4]。汪跃春和胡敏认为读者发文的图书引文是读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文献的体现,利用读者引文作为标准书目对馆藏进行评价[5]。杨思洛等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高影响力图书同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可以作为图书评价的一个方面来应用[6]。Juan Gorraiz等探究了Book Citation Index(BKCI)可以作为评估的起点,随着图书引文数量的增多,猜想将来或许可以作为图书评价的一个很好的方法[7]。杜娟等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科技图书样本在国内相关数据库或检索工具中的被引频次分布,提出了图书被引查证工作中的相关问题[8]。徐贵水则基于读秀中文图书被引用报告,总结和探析学术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9]。
1 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的概念和意义
“引用认同”是美国计量学家H.D.White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文献计量学新概念,在所写论文中定义为“某作者引用的全体作者的集合”[10]。“引用形象”是与其相对的文献计量概念,被定义为“引用过某一作者的全体作者的集合”[11]。这两个文献计量概念都是基于特定主体(著者、机构、期刊等)引用情况的微观描述,是对原有引证分析的深化和拓展。2002年,B.Cronin和D.Shaw通过实际例子构建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分析的详细分析步骤及解释,其用来揭示特定作者的学术产出状况[12]。马凤和武夷山实例分析了王崇德教授的作者引用认同情况,引起了国内图书情报学者对“引用认同”这一概念的普遍关注[13]。紧接着,白青和董文华分析了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作者引用认同情况,认为引用认同分析方法是完善引文分析的一种科学的尝试[14]。鲁晶晶等提出了“机构引用认同”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某机构所引用的所有机构的集合”,将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引用的机构引用认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引用认同可以揭示特定研究机构的引用情况及潜在的合作机构[15]。贡金涛等利用专利引用数据,分析了美国铁姆肯公司的专利权人引用认同与专利权人引证形象,认为专利权人引用认同可以用于企业竞争情报分析[16]。
由于图书也有参考文献,也存在图书与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因此理论上可以利用图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数据,分析出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本文尝试用图书的参考文献和被引引文来开展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分析,可以将结果与期刊、专利之间得出的引用认同分析结论进行对比,从而为图书引文在图书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为图书引用认同和图书引用形象分析方法的应用提供案例支撑。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适于“知名作者”作为研究对象,便于提取大量引用数据,从而得出分析的结果。本文选取创新管理研究方面国内著名专家陈劲教授为研究对象。
陈劲,浙江余姚人,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科学学、技术与创新管理、科教发展战略等。陈劲教授是“自主创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也起到过引领的作用,是我国创新领域最主要的学者之一[17]。
陈劲教授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研究的领军人物,对他撰写的图书进行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统计与分析,可以了解其学术发展的知识来源,对“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许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陈劲教授著述颇丰,撰写的著作主要包括3类:一是翻译国外创新管理类著作,比如加拿大约翰·索普(John Thorp)教授的《信息悖论:信息技术的商业利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玖·笛德(Joe Tidd)教授的《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美国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的《管理大未来》、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等;二是主编专业论文集,比如《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文集》、《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专辑、《中国创新发展报告》系列等;三是撰写的创新管理学著作,比如《正在爆炸R
〔关键词〕引用认同;引用形象;引用分析;实证分析;引用者;图书引用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4.004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4-0020-06
〔Abstract〕Citation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LIS disciplin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itation identity and citation image with an individual author.Taking the Duxiu book data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e paper selected the Chen J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his author citation identity and author citation image.The result showed the author citation identity and author citation image is accord with the concentrate and discrete distribution.authors social structure writing styles,process of academic activities.Citation analysis might be further improved by the study of author citation identity and author citation image from different style cited data.
〔Key words〕citation identity;citation image;citation analysis;empirical analysis;citer;book citation
图书作为人类成就的记录,知识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使用价值为“传播科学知识,积累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1]。2013年,中国出版的图书为22.7万种,图书成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其记录了学者们的系统科研思考成果。引文分析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逻辑方法,对文献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2]。引文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等方面,学界对图书引文的研究比较少。在引文方面,图书与期刊论文具有相似性,图书被其它文献所引用,分析引文的数量特征,也能揭示图书、著者、著者机构等图书特征的很多内在规律。在图书引用方面的研究,Kayvan Kousha和Mike Thelwall介绍了Google Book Search的内容和功用,其中包括对图书的评价[3]。苏新宁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进行被引用概况分析,阐述了对被引图书的处理方法,探讨了图书在CSSCI中的被引用状况[4]。汪跃春和胡敏认为读者发文的图书引文是读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文献的体现,利用读者引文作为标准书目对馆藏进行评价[5]。杨思洛等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高影响力图书同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可以作为图书评价的一个方面来应用[6]。Juan Gorraiz等探究了Book Citation Index(BKCI)可以作为评估的起点,随着图书引文数量的增多,猜想将来或许可以作为图书评价的一个很好的方法[7]。杜娟等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科技图书样本在国内相关数据库或检索工具中的被引频次分布,提出了图书被引查证工作中的相关问题[8]。徐贵水则基于读秀中文图书被引用报告,总结和探析学术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规律[9]。
1 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的概念和意义
“引用认同”是美国计量学家H.D.White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文献计量学新概念,在所写论文中定义为“某作者引用的全体作者的集合”[10]。“引用形象”是与其相对的文献计量概念,被定义为“引用过某一作者的全体作者的集合”[11]。这两个文献计量概念都是基于特定主体(著者、机构、期刊等)引用情况的微观描述,是对原有引证分析的深化和拓展。2002年,B.Cronin和D.Shaw通过实际例子构建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分析的详细分析步骤及解释,其用来揭示特定作者的学术产出状况[12]。马凤和武夷山实例分析了王崇德教授的作者引用认同情况,引起了国内图书情报学者对“引用认同”这一概念的普遍关注[13]。紧接着,白青和董文华分析了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作者引用认同情况,认为引用认同分析方法是完善引文分析的一种科学的尝试[14]。鲁晶晶等提出了“机构引用认同”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某机构所引用的所有机构的集合”,将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引用的机构引用认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引用认同可以揭示特定研究机构的引用情况及潜在的合作机构[15]。贡金涛等利用专利引用数据,分析了美国铁姆肯公司的专利权人引用认同与专利权人引证形象,认为专利权人引用认同可以用于企业竞争情报分析[16]。
由于图书也有参考文献,也存在图书与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因此理论上可以利用图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数据,分析出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本文尝试用图书的参考文献和被引引文来开展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形象分析,可以将结果与期刊、专利之间得出的引用认同分析结论进行对比,从而为图书引文在图书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为图书引用认同和图书引用形象分析方法的应用提供案例支撑。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适于“知名作者”作为研究对象,便于提取大量引用数据,从而得出分析的结果。本文选取创新管理研究方面国内著名专家陈劲教授为研究对象。
陈劲,浙江余姚人,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科学学、技术与创新管理、科教发展战略等。陈劲教授是“自主创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也起到过引领的作用,是我国创新领域最主要的学者之一[17]。
陈劲教授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研究的领军人物,对他撰写的图书进行引用认同和引用形象统计与分析,可以了解其学术发展的知识来源,对“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许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陈劲教授著述颇丰,撰写的著作主要包括3类:一是翻译国外创新管理类著作,比如加拿大约翰·索普(John Thorp)教授的《信息悖论:信息技术的商业利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玖·笛德(Joe Tidd)教授的《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美国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的《管理大未来》、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等;二是主编专业论文集,比如《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文集》、《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专辑、《中国创新发展报告》系列等;三是撰写的创新管理学著作,比如《正在爆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