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易》人生观尽管很古老,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对提高我们的人生观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周易;人生观
一、《周易》是一部怎样的书
《周易》最初是卦书。“周”字表明是周代的卦书,“易”字是变化、变易的意思。因为卦爻是靠阴阳变化生成的,所以卦书也叫《易》书。一般认为,《周易》开始只有卦象和爻象。但《周易》今天已经不能用来算卦了。古人用《周易》算卦,即通过筮与占找出一个答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在“系辞传”中记载了筮法,但没有占法。缺了这一环节就不能在卦爻辞中确定具体的答案。《周易》不能供今人算卦,但它的卦爻辞尤其是《易传》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它蕴含的人生观思想。
二、《周易》蕴含的人生观思想
(一)《周易》是讲人道,这些与人生观有什么关系?
《易传》主要是讲人之道。比如“系辞传上”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天之道”指自然规律,“民之故”是社会规律。这两句中用一个“而”字转折,表明后一句(民之故)是主要方面。这两个规律是探讨人生观绕不过的话题。“以前民用”四个字,是说《周易》可以用来指导人的生活。所谓人的生活,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系辞传上”又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说的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们也注意到,《周易》讲了许多天地自然、社会人群,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因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空间、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所以《周易》在讲人的时候,不能不讲到天地自然、社会人群。同时,自然与社会是变化的,所以《周易》又要讲变化。可以说,《周易》讲天道是为了引出人道,为了讲人道才讲天道。人道的内容是主要的、大量的。《周易》这部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讲人,即人道的问题,而人道的核心是人生观。
(二)《周易》关于人生观的思想是怎么表达的?
哲学意义上的人生观,解决的根本问题有两个:第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怎样去做那样的人。先说第一个问题。在这一点上,《周易》主要设计了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高层次的君子,一种是低层次的小人。君子高尚,小人卑贱。君子就是做人的榜样、做人的目标,做人就要做一个君子。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呢?《周易》有多种说法,但说得最全面最准确的是乾卦“文言传”解释“元亨利贞”的那段话:“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的表述是先从天之道讲起,再引出人之道即君子的标准,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
(三)《周易》指出了哪些人生的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周易》核心问题说的是修养,即道德是靠修养培育的。《周易》讲修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提倡反身修己。蹇卦“大象”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卦上九“小象”说:“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处在上九的位子要有威严,但这个威严不是靠自己摆谱摆出来的,而是反身修己,令众人敬畏(靠的是律己,以德服人)。另一个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系辞传”说:“崇德而广业。”把修养德行与成就事业联系起来。在这里,修养德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德行”现在是一个词了,有时还成了讥讽人的话。最初的时候,“德”与“行”是分开的,后者指行动、行为。《周易》往往把“德”与“行”连用。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卦“大象”),“显道神德行”、“存乎德行”、“其德行何也”(“系辞传”)等。所以,有学者认为,“德行”一词最早可能出自《周易》。我这里想说的是,《周易》把“德”与“行”合在一起,表明在《易传》作者看来,德行修养本身就包括“知”与“行”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周易》的人生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这种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天道是健的,地势是顺的。《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总是健之又健,自强自勉不止,即使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候,仍然如临倾危一样,小心不怠。君子要建功立业,就要增进自己的德行,时刻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强不息。”
《周易》的“因革损益”的革故鼎新精神,不仅是《周易》的人生观,而且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亮点。“因革损益”一词出自近代教育家、哲学史家汤用彤治学之道“昌明国故,理学救国”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学术思想。因革损益,“因”,顺着;“革”,改变;“损”,减少;“益”,增加。因革损益的意思是说,顺着客观规律的趋势,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
三、《周易》给我们的启示
从《周易》阐述的人生观中,最大启示是方法论。有两点。第一,《易传》作者懂得脚踏实地。只讲人生观不讲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属于一个层面,讲今生今世如何如何,我们今生今世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不讲世界观不是《易传》作者没有世界观,而只能说明《易传》作者是个现实主义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易传》论理往往从天之道说起,然后落到人之道(民之故)上,讲今生今世应该怎样生活、活成一个怎样的人。第二,《易传》作者会抓关键问题。人生观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范围很广。《易传》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道德问题不放,反复阐述。道德问题涉及的面也很广,《易传》作者又抓住仁义礼智几个核心问题,不是什么琐事都抓。这几个问题后来成为三纲五常的重要内容。所谓纲常即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都要靠它来维系,所以古人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可见,《易传》作者抓住了根本,以纲带目,纲举目张。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从《周易》的人生观,可以看到中华古代先贤阴阳互变的辩证法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因革损益、变革求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宇宙生命生生不息、恒久更新,才是最大的德行和最伟大的事业,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气魄、大气象。
【关键词】周易;人生观
一、《周易》是一部怎样的书
《周易》最初是卦书。“周”字表明是周代的卦书,“易”字是变化、变易的意思。因为卦爻是靠阴阳变化生成的,所以卦书也叫《易》书。一般认为,《周易》开始只有卦象和爻象。但《周易》今天已经不能用来算卦了。古人用《周易》算卦,即通过筮与占找出一个答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在“系辞传”中记载了筮法,但没有占法。缺了这一环节就不能在卦爻辞中确定具体的答案。《周易》不能供今人算卦,但它的卦爻辞尤其是《易传》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它蕴含的人生观思想。
二、《周易》蕴含的人生观思想
(一)《周易》是讲人道,这些与人生观有什么关系?
《易传》主要是讲人之道。比如“系辞传上”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天之道”指自然规律,“民之故”是社会规律。这两句中用一个“而”字转折,表明后一句(民之故)是主要方面。这两个规律是探讨人生观绕不过的话题。“以前民用”四个字,是说《周易》可以用来指导人的生活。所谓人的生活,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系辞传上”又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说的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们也注意到,《周易》讲了许多天地自然、社会人群,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因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空间、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所以《周易》在讲人的时候,不能不讲到天地自然、社会人群。同时,自然与社会是变化的,所以《周易》又要讲变化。可以说,《周易》讲天道是为了引出人道,为了讲人道才讲天道。人道的内容是主要的、大量的。《周易》这部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讲人,即人道的问题,而人道的核心是人生观。
(二)《周易》关于人生观的思想是怎么表达的?
哲学意义上的人生观,解决的根本问题有两个:第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怎样去做那样的人。先说第一个问题。在这一点上,《周易》主要设计了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高层次的君子,一种是低层次的小人。君子高尚,小人卑贱。君子就是做人的榜样、做人的目标,做人就要做一个君子。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呢?《周易》有多种说法,但说得最全面最准确的是乾卦“文言传”解释“元亨利贞”的那段话:“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的表述是先从天之道讲起,再引出人之道即君子的标准,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
(三)《周易》指出了哪些人生的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周易》核心问题说的是修养,即道德是靠修养培育的。《周易》讲修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提倡反身修己。蹇卦“大象”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卦上九“小象”说:“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处在上九的位子要有威严,但这个威严不是靠自己摆谱摆出来的,而是反身修己,令众人敬畏(靠的是律己,以德服人)。另一个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系辞传”说:“崇德而广业。”把修养德行与成就事业联系起来。在这里,修养德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德行”现在是一个词了,有时还成了讥讽人的话。最初的时候,“德”与“行”是分开的,后者指行动、行为。《周易》往往把“德”与“行”连用。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卦“大象”),“显道神德行”、“存乎德行”、“其德行何也”(“系辞传”)等。所以,有学者认为,“德行”一词最早可能出自《周易》。我这里想说的是,《周易》把“德”与“行”合在一起,表明在《易传》作者看来,德行修养本身就包括“知”与“行”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周易》的人生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这种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天道是健的,地势是顺的。《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总是健之又健,自强自勉不止,即使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候,仍然如临倾危一样,小心不怠。君子要建功立业,就要增进自己的德行,时刻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强不息。”
《周易》的“因革损益”的革故鼎新精神,不仅是《周易》的人生观,而且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亮点。“因革损益”一词出自近代教育家、哲学史家汤用彤治学之道“昌明国故,理学救国”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学术思想。因革损益,“因”,顺着;“革”,改变;“损”,减少;“益”,增加。因革损益的意思是说,顺着客观规律的趋势,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
三、《周易》给我们的启示
从《周易》阐述的人生观中,最大启示是方法论。有两点。第一,《易传》作者懂得脚踏实地。只讲人生观不讲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属于一个层面,讲今生今世如何如何,我们今生今世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不讲世界观不是《易传》作者没有世界观,而只能说明《易传》作者是个现实主义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易传》论理往往从天之道说起,然后落到人之道(民之故)上,讲今生今世应该怎样生活、活成一个怎样的人。第二,《易传》作者会抓关键问题。人生观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范围很广。《易传》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道德问题不放,反复阐述。道德问题涉及的面也很广,《易传》作者又抓住仁义礼智几个核心问题,不是什么琐事都抓。这几个问题后来成为三纲五常的重要内容。所谓纲常即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都要靠它来维系,所以古人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可见,《易传》作者抓住了根本,以纲带目,纲举目张。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从《周易》的人生观,可以看到中华古代先贤阴阳互变的辩证法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因革损益、变革求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宇宙生命生生不息、恒久更新,才是最大的德行和最伟大的事业,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气魄、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