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监狱的来信》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极大地鼓舞了美国黑人追求民主和平等的决心。文本成功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诉求手段——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劝说目的。
关键词:修辞 道德诉求 情感诉求 逻辑诉求
修辞的悠久历史可以被追溯回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8年)时期甚至更早。作为修辞学的创始者,亚里士多德首先将修辞定义为“劝说的艺术”。进而,在《雄辩的艺术》一书中,他论述道:“一次成功的演说只有包含了‘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这三方面才会有效果和说服力。”今天,很多人仍把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修辞的三个美学标准和基本要素。成功地运用这三种诉求方式有助于开展有效的劝说并实现成功的沟通。
一、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劝说方式
1.道德诉求
亚里士多德将人格诉求定义为“作者在他的写作中建立的信任感”,主要是指修辞者的人格特征和道德态度,是三种劝说方式中“最有效的说服手段”。道德诉求通常会受到作者名望,即他在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身份的影响。修辞学家可以通过展示以下三种特征来建立其文章的可信度——智慧、美德和善意。智慧即是要展示他所谈论的相关主题的知识积累;美德和善意是使人相信他是公正且可信的重要保证。
2.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了解读者的心理,掌握读者的特征,调动读者的情感来唤起他们的同情和想象,用言辞去打动读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作者通过带有某种暗示性或倾向性的语句向读者施加某种信仰和思想,从而产生说服的效力。情感诉求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单纯地激起听众的感情,而是要读者认同作者的观点,即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并最终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3.理性诉求
希腊语logo是英语单词logic(逻辑)的原形,但它比logic的含义要广,在古希腊语中logos的意思是“思想+行动”。今天,理性诉求是指信息的内在一致性,即主题的清晰、鲜明,说理的逻辑性和支持论据的连贯性。理性诉求强调修辞者言论的合理性。有效的理性诉求来自于充实的逻辑思考、合理的组织结构、连贯的语句、恰当传达作者意图的语句。
道德诉求对应于讲话的人或作者,它要求演讲者具有高尚的人品;情感诉求对应于听众或读者,它要求所讲内容能够满足听众的情感需求,引起情感共鸣;理性诉求则对应着内容,它要求内容清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实际上用简单的话来说三要素就是讲话人、听众与话题。
二、《伯明翰监狱的来信》简介
1963年4月,马丁·路德·金和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一起对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种族歧视和分离进行了非暴力抗议而后被捕入狱。随后,几名教士和牧师在伯明翰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封信,声称马丁·路德·金的行为是极其不明智且不合时宜的,他们表明只要美国黑人耐心等待,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作为对此的回应,马丁·路德·金写下了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伯明翰监狱的来信》。信中,他呼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所有的种族都应该团结起来。美国的黑人只有摆脱了迫害、苦难和憎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马丁·路德·金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雄辩,更在于他娴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这封信是一个道德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充分结合的经典例子。
三、《伯明翰监狱的来信》之修辞分析
1.“喻德”——道德诉求的运用
马丁·路德·金深知道德诉求对于有效劝说的作用,他的聪明才智、他对于读者的了解、他对于民权运动的知识以及他的个人魅力在这封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他大大增加了言论的可信度。鉴于读者最初可能会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敌对,所以他在处理这个有争议的话题时,必须表现出公正及毫无偏见。在开篇处,马丁·路德·金冷静地向那些写信的牧师解释道,“我应邀而来,南方的各州均有我们的组织,我们为争取人权而战”。此外,他旁征博引,使他的言论更具说服力和合理性。例如,在讲述两种法律的区别时,他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引言,“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接着,他又引用了圣托马斯·阿奎那斯的话,“不公正的法律并非根植于永恒和自然的人类法则当中”。这些名人名言的引用,大大增加了马丁·路德·金观点的可信性。再如,当他阐述种族隔离法案的不公正时,他同样引用了圣托马斯·阿奎那斯的话,“种族隔离扭曲了灵魂,损害了人格”。由此,马丁·路德·金得出结论,种族隔离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学意义上是荒谬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是错误和有罪的。他号召所有黑人团结起来,推翻不公正的法律,为自由平等而战。
2.“喻情”——情感诉求的运用
马丁·路德·金在信中大量地使用了情感诉求这一技巧,投其所好,动之以情,使人们开阔眼界,改变最初的错误想法,并最终付诸行动,为最后的胜利而战。情感诉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比修辞格的运用
正如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一样,这封信也使用了大量的排比结构。第十二段可谓是整封信中最精彩的部分。马丁·路德·金用十个“当……时候”引导的句子,构成一个强大的排比结构,借此来描述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和不公正的待遇,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感。对于美国的黑人,有如此多“不能”做的事,这些“不能”也同时构成了一种排比。黑人正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马丁·路德·金的文字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就此,作者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回应,与其产生了共鸣。
(2)情感语言、情感性语调的使用
马丁·路德·金本身就是一名黑人,所以他更能够理解黑人的生存状态并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通过使用富含情感的语言和情感性语调,作者得以感染读者,“以言传情”“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情感激发”。这样的例子在信中有很多,例如:“被压迫的人不可能永远被压迫,争取自由的浪潮终会来临……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黑人总会被时代精神所感染,和他在非洲的黑人兄弟、亚洲棕色和黄色皮肤的兄弟还有南美与加勒比海的弟兄们一样,美国黑人怀着急切的心情向那梦中种族平等的乐土前进。” 3.“喻理”——理性诉求的运用
理性诉求要求推理过程环环相扣,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作者的推理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信任作者,这样的结论将更具说服力。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发展了不同的推论方式,如“修辞三段论”“定义+解释”等等。
(1)修辞三段论
三段式是实现逻辑诉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演绎论证法,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假设三段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大前提:如果A,那么B;小前提:因为A,结论:因此B
大前提:如果A,那么B;小前提:不是A,结论:因此,不是B
信的第一段典型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假设三段式的第二种形式。“如果我去回应所用的批评,那么我就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你们不是在“批评”我,你们是‘真正善意’的人,你们的想法是如此的真诚。因此,我不会忽视你们的声音,我会对此做出回应。”事实上,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马丁·路德·金所表现的带有讽刺性的礼貌,看起来他在奉承这些牧师,实际上他在以他清晰的思维、有条理的逻辑语言宣扬他永不妥协的信念和争取民主的决心。
(2)定义解释法
定义解释的方法可以帮助作者更为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在第六段中,马丁·路德·金直接给出了“非暴力斗争”的定义,进而解释了伯明翰非暴力斗争所经历的四个步骤,向民众证实了采取此项行动的合理性,增加了言论的事实依据,有效地激起人们的认知和理性反应。再如,作者详述了“公正的法律”和“不公正的法律”的区别。他的依据就是“一个公正的法律是人制定的符合道德法则和上帝法则的法规”。也许这些定义很深奥难懂,接着他又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让人们对于伯明翰隔离法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合法的手段去打破不公正的法律。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理论是修辞学和修辞分析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三种诉求既有着各种的特点和功能,又紧密相联,是一个共同体中共存的三种元素。道德吸引人,情感打动人,理性以理服人。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理性诉求和道德诉求是情感诉求的基础;情感诉求也能够反作用于理性诉求和道德诉求。《伯明翰监狱的来信》中,很多部分都体现了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愧是实现成功劝说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Bizzell, Patricia and Bruce Herzberg. Rhetorical Tradition: 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M]. Boston: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 1996.
[2]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 胡曙中.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修辞 道德诉求 情感诉求 逻辑诉求
修辞的悠久历史可以被追溯回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8年)时期甚至更早。作为修辞学的创始者,亚里士多德首先将修辞定义为“劝说的艺术”。进而,在《雄辩的艺术》一书中,他论述道:“一次成功的演说只有包含了‘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这三方面才会有效果和说服力。”今天,很多人仍把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修辞的三个美学标准和基本要素。成功地运用这三种诉求方式有助于开展有效的劝说并实现成功的沟通。
一、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劝说方式
1.道德诉求
亚里士多德将人格诉求定义为“作者在他的写作中建立的信任感”,主要是指修辞者的人格特征和道德态度,是三种劝说方式中“最有效的说服手段”。道德诉求通常会受到作者名望,即他在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身份的影响。修辞学家可以通过展示以下三种特征来建立其文章的可信度——智慧、美德和善意。智慧即是要展示他所谈论的相关主题的知识积累;美德和善意是使人相信他是公正且可信的重要保证。
2.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了解读者的心理,掌握读者的特征,调动读者的情感来唤起他们的同情和想象,用言辞去打动读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作者通过带有某种暗示性或倾向性的语句向读者施加某种信仰和思想,从而产生说服的效力。情感诉求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单纯地激起听众的感情,而是要读者认同作者的观点,即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并最终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3.理性诉求
希腊语logo是英语单词logic(逻辑)的原形,但它比logic的含义要广,在古希腊语中logos的意思是“思想+行动”。今天,理性诉求是指信息的内在一致性,即主题的清晰、鲜明,说理的逻辑性和支持论据的连贯性。理性诉求强调修辞者言论的合理性。有效的理性诉求来自于充实的逻辑思考、合理的组织结构、连贯的语句、恰当传达作者意图的语句。
道德诉求对应于讲话的人或作者,它要求演讲者具有高尚的人品;情感诉求对应于听众或读者,它要求所讲内容能够满足听众的情感需求,引起情感共鸣;理性诉求则对应着内容,它要求内容清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实际上用简单的话来说三要素就是讲话人、听众与话题。
二、《伯明翰监狱的来信》简介
1963年4月,马丁·路德·金和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一起对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种族歧视和分离进行了非暴力抗议而后被捕入狱。随后,几名教士和牧师在伯明翰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封信,声称马丁·路德·金的行为是极其不明智且不合时宜的,他们表明只要美国黑人耐心等待,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作为对此的回应,马丁·路德·金写下了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伯明翰监狱的来信》。信中,他呼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所有的种族都应该团结起来。美国的黑人只有摆脱了迫害、苦难和憎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马丁·路德·金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雄辩,更在于他娴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这封信是一个道德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充分结合的经典例子。
三、《伯明翰监狱的来信》之修辞分析
1.“喻德”——道德诉求的运用
马丁·路德·金深知道德诉求对于有效劝说的作用,他的聪明才智、他对于读者的了解、他对于民权运动的知识以及他的个人魅力在这封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他大大增加了言论的可信度。鉴于读者最初可能会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敌对,所以他在处理这个有争议的话题时,必须表现出公正及毫无偏见。在开篇处,马丁·路德·金冷静地向那些写信的牧师解释道,“我应邀而来,南方的各州均有我们的组织,我们为争取人权而战”。此外,他旁征博引,使他的言论更具说服力和合理性。例如,在讲述两种法律的区别时,他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引言,“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接着,他又引用了圣托马斯·阿奎那斯的话,“不公正的法律并非根植于永恒和自然的人类法则当中”。这些名人名言的引用,大大增加了马丁·路德·金观点的可信性。再如,当他阐述种族隔离法案的不公正时,他同样引用了圣托马斯·阿奎那斯的话,“种族隔离扭曲了灵魂,损害了人格”。由此,马丁·路德·金得出结论,种族隔离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学意义上是荒谬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是错误和有罪的。他号召所有黑人团结起来,推翻不公正的法律,为自由平等而战。
2.“喻情”——情感诉求的运用
马丁·路德·金在信中大量地使用了情感诉求这一技巧,投其所好,动之以情,使人们开阔眼界,改变最初的错误想法,并最终付诸行动,为最后的胜利而战。情感诉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比修辞格的运用
正如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一样,这封信也使用了大量的排比结构。第十二段可谓是整封信中最精彩的部分。马丁·路德·金用十个“当……时候”引导的句子,构成一个强大的排比结构,借此来描述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和不公正的待遇,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感。对于美国的黑人,有如此多“不能”做的事,这些“不能”也同时构成了一种排比。黑人正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马丁·路德·金的文字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就此,作者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回应,与其产生了共鸣。
(2)情感语言、情感性语调的使用
马丁·路德·金本身就是一名黑人,所以他更能够理解黑人的生存状态并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通过使用富含情感的语言和情感性语调,作者得以感染读者,“以言传情”“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情感激发”。这样的例子在信中有很多,例如:“被压迫的人不可能永远被压迫,争取自由的浪潮终会来临……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黑人总会被时代精神所感染,和他在非洲的黑人兄弟、亚洲棕色和黄色皮肤的兄弟还有南美与加勒比海的弟兄们一样,美国黑人怀着急切的心情向那梦中种族平等的乐土前进。” 3.“喻理”——理性诉求的运用
理性诉求要求推理过程环环相扣,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作者的推理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信任作者,这样的结论将更具说服力。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发展了不同的推论方式,如“修辞三段论”“定义+解释”等等。
(1)修辞三段论
三段式是实现逻辑诉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演绎论证法,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假设三段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大前提:如果A,那么B;小前提:因为A,结论:因此B
大前提:如果A,那么B;小前提:不是A,结论:因此,不是B
信的第一段典型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假设三段式的第二种形式。“如果我去回应所用的批评,那么我就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你们不是在“批评”我,你们是‘真正善意’的人,你们的想法是如此的真诚。因此,我不会忽视你们的声音,我会对此做出回应。”事实上,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马丁·路德·金所表现的带有讽刺性的礼貌,看起来他在奉承这些牧师,实际上他在以他清晰的思维、有条理的逻辑语言宣扬他永不妥协的信念和争取民主的决心。
(2)定义解释法
定义解释的方法可以帮助作者更为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在第六段中,马丁·路德·金直接给出了“非暴力斗争”的定义,进而解释了伯明翰非暴力斗争所经历的四个步骤,向民众证实了采取此项行动的合理性,增加了言论的事实依据,有效地激起人们的认知和理性反应。再如,作者详述了“公正的法律”和“不公正的法律”的区别。他的依据就是“一个公正的法律是人制定的符合道德法则和上帝法则的法规”。也许这些定义很深奥难懂,接着他又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让人们对于伯明翰隔离法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合法的手段去打破不公正的法律。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诉求、情感诉求、理性诉求”理论是修辞学和修辞分析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三种诉求既有着各种的特点和功能,又紧密相联,是一个共同体中共存的三种元素。道德吸引人,情感打动人,理性以理服人。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理性诉求和道德诉求是情感诉求的基础;情感诉求也能够反作用于理性诉求和道德诉求。《伯明翰监狱的来信》中,很多部分都体现了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愧是实现成功劝说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Bizzell, Patricia and Bruce Herzberg. Rhetorical Tradition: 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M]. Boston: Bedford Books of St. Martin's Press, 1996.
[2]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 胡曙中.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 黄任.英语修辞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