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的编辑路径探讨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科技的助力下,新闻报道呈现出新样态。智媒时代来临,校园新闻的编辑路径呈现出多样化、多渠道、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创新。本文在分析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助力下校园新闻的编辑路径,同时,对建设智能化校园新闻的编辑意义提出思考。
  关键词: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1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郑州西亚斯学院2020年度科研资助项目“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化校园新闻的构建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YB-40;第二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新闻编辑”阶段性建设成果,项目编号:教高[2021]174号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新闻传播和新闻播报领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新闻工作和人们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工智能化校园新闻的构建势在必行,且发展前景良好。
  一、智媒的内涵及典型特征
  “智媒”一词频繁地出现在2016年的各类新闻报道中,2016年也被称新闻学业界称为“智媒元年”。当人工智能与新闻相结合,一场前所未有的媒体产业革命爆发,众多新闻报道模式应运而生,每一个自媒体都在这场媒体产业革命中努力找寻着自己的位置,人工智能帮助每一个个体与媒体、个体与新闻信息进行结构重组,原有的新闻组织形式、新闻编辑路径和新闻生产方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創新,这种革命性的创新表现为对媒体原有生态的重塑和革新。
  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智媒,就是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VR、AI等技术的能够自我学习的媒体形态[1]。在新技术的驱动下,智媒时代悄然来临。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最早对智能化进行剖析,提出了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对媒介形态的改变发挥着渗透作用,影响着媒介形态和格局的发展和变革。
  二、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校园新闻编辑策略
  校园新闻的报道选题、报道对象、报道范围等存在特殊性,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更加多元化的新闻生产出现,在校园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信息采集、优化、编辑加工和传播等流程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发生着变革。
  (一)多样化主体的开发和利用
  在校园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主体是从事新闻采集、加工和传播的人。但是,未来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校园新闻的编辑和大多数新闻一样,新兴技术一定会对新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新闻生产的主体也将不再受限,一切智能的物体皆可参与或主导新闻生产。
  2015年9月,由腾讯研发的一款名为“Dreamwriter”的软件开始应用,这是我国最早应用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最初出现在财经新闻的相关报道中。随后在11月,一位名叫“快笔小新”的写稿机器人由新华社推出,在体育、财经类报道中完成稿件编辑[2]。
  有了媒体对机器人写作的探索,各大企业也纷纷引进相关软件展开新闻报道的相关探索,“DT稿王”和“张小明”等机器人写作的形象相继出现。不论是从编辑领域还是编辑的深刻性来看,机器人写作的趋势正在逐步扩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机器人写作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新闻构建的策略之一,包括校园新闻,它会广泛应用于校园新闻的编辑中并发挥其效应。
  (二)多渠道开展信息采集
  目前,校园新闻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采集。学校设立专门的新闻中心,配备专业的技术岗位,招聘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学生辅助完成新闻编辑流程。
  利用无人机开展信息采集,是校园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采集方式,它改变了人们看待事件和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校园新闻的生产者更新发现和表现事实的切入点。校园新闻应用无人机以后,一方面,扩宽了信息采集的渠道,延展了信息采集的视角;另一方面,因无人机具有记录和巡航等功能,能为信息的编辑和传播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可能。
  利用数据挖掘新闻,也是目前校园新闻在编辑中所采用的策略之一。大数据因其数量大、多样化、速度快和准确度高四个特点,让客观的新闻事件变得新鲜且生动,说服力和感染力都是传统新闻编辑无法比拟的。但是,利用数据挖掘新闻在校园新闻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要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创新校园新闻编辑的传播策略。
  (三)多样化报道方式
  2018年11月7日,全球第一个AI合成主播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被发布,它由新华社联合搜狗共同研发和发布。紧接着,“新小浩”“新小萌”等多名AI主播诞生,并且投身于两会等相关报道,不仅实现了有声语言与肢体等副语言声情并茂地播报新闻,更是在形式上实现了男女混播等创新[3]。当前,校园新闻的报道者多为有一定专业基础、声音动听、容貌姣好的学生担任,已经出现了虚拟主播的报道方式。这与智媒时代的报道方式相比,发展稍有滞后。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个合成新闻主播形象,那么不仅可以丰富报道形式,对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也是非常有利的。
  全景式新闻报道在校园新闻的编辑中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编排策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生成沉浸式、交互式的现实体验。不少学校的图书馆都设有虚拟现实体验区,学生佩戴特定的设备便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上参与场景体验。新闻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把这种体验应用于校园新闻的报道中,让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进行实时交互,让学生等受众群体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中,切实感受科技的魅力,沉浸于不同的场景。
  (四)丰富的新闻体验
  交互式、沉浸式等新闻体验在校园新闻中崭露头角,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传统的校园新闻报道都是文字与图片相互编排结合,而智媒时代,校园新闻借力新技术,利用大数据等多渠道采集信息,让受众真实地感知到了静态可视化的新闻和动态可视化的新闻。   作为年轻群体,学生更乐于接受不断发展变化的视觉呈现,00后,甚至10后的群体早已不满足静态图片的信息呈现。他们热衷于与一系列画面组接的以动态形式呈现在媒介平台上的信息互动,更愿意自己的信息“上墙”,更愿意看到自己心仪的CP并及时与他们进行互动。这种交互式的沉浸体验是智能时代新闻编辑策略的典型特点。
  (五)个性化信息分发
  关于新闻分发,有很多种分发模型。有基于用户的自主分发,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分发,也有基于内容的推荐分发等等。
  校园新闻的新闻分发主要是人工编辑完成的,由学校固定的行政部门、专业学院指定分发。在新技术的影响和推送下,校园新闻更多地开始关注年轻受众需求,涌现出了一批智能化的校园媒体平台。各大校园同时拥有多个个性鲜明的抖音号、公众号、企业号等。
  这些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的信息传播平台能够更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在信息分发中传播范围更广,信息到达率更高,信息渗透性更强,呈现出社交化和个性化的分发特点。比如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用户的兴趣爱好、搜索频率和数量都会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依据。
  三、关于智能化校园新闻的编辑思考
  如何让数据新闻在校园新闻报道中更加真实?如何让机器人写作真正走进校园新闻?如何让VR、AR等技术帮助校园新闻增强体验感?面对万物皆媒、人机协同的智媒时代,校园新闻的编辑工作应有以下思考。
  (一)正确使用新技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要引导学生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速度较快,要正确使用新技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完成校园新闻的编辑和发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4]。
  (二)推动校园文化,弱化茧房效应
  校园应该是积极的、纯净的、充满智能能量的场所,师生如果沉浸在为了流量而生产的报道中,难免会陷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尊重校园文化,合力推动校园文化才是在校园新闻编辑中努力的方向。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民记者”
  学生是校园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对学生群体的感化和教育必须从观念引导上进行。高校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应做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加大开发数字信息化课程的力度,着重培养大数据人才。
  在人机协同的智媒时代,人永远是新闻生产和编辑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借助机器辅助进行创新拓展。同时,对于新闻报道本身,应尊重报道的真实性,强化报道的社会价值,注重校园新闻报道的引领效应,着力打造“全民记者”。
  (四)完善编辑流程,加强编辑管理
  在校园新闻的生产编辑中,学校为首要的责任管理者,相关部门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特别要更新培训内容,以适应不断發展变化的智媒时代。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自觉有效地进行业务学习,提高编辑技能的实操能力,及时更新编辑理念,开阔思路。
  加强编辑管理也是校园新闻在编辑生产中值得思考的内容。管理要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应建立更专业的制度,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服务师生。
  四、结语
  “5G+AI”为智能化校园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环境,将其应用在智能化校园新闻的构建中,更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智能化校园新闻在构建过程中,也会在“5G+AI”的助力下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应将新闻自动化生产应用于校园新闻的构建中。
  在智媒时代,需要通过多元化主体的开发和利用、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多样化的报道方式、个性化的信息分发以及交互式、沉浸式等丰富的新闻体验,助力校园新闻的生产编辑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思考,要正确看待新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适度、适时使用人工智能,以更好地助力校园新闻生产编辑。
  参考文献:
  [1] 林秋铭,范以锦. 2017—2018:众媒时代到智媒时代的大跨越[J].中国报业,2018(1):20-22.
  [2] 孟笛,柳静,王亚婧.颠覆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J].中国编辑,2021(4):21-25.
  [3] 高洪茹.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4] 贾艳梅.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J].新闻研究导刊,2021(2):207-208.
  作者简介:陈蓓(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编辑。
其他文献
虚拟学习是学生主体为了完成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活动的对象、工具、环境及过程的规定性,选择和利用虚拟技术,将部分学习过程进行虚拟实现的一类学习活动。它的结构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三体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变体结构,变化突出表现在内外活动双向转化过程的中介环节上。结构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受技术实现与教学实践两个向度的运行逻辑的影响。虚拟学习在技术实现上遵循“复制现实→增强现实→增强虚拟→虚拟现实”这一逐步虚拟的运行逻辑并衍生出技术替代学习的学习观;在教学实践中则需遵循“简化现实→虚拟现实→增
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能有效地对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有利于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内涵发展.对标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上海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着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受众的问卷调查,探讨永州城市形象的传播现状,研究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受众对永州城市形象的基本认知和态度,探索祭舜大典对永州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和路径。  关键词:祭舜大典;永州形象;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08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祭舜大典海外传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传播者”,对传媒业冲击甚巨。传媒机构纷纷跳出舒适区,致力于各类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用,由此迎来了融媒体时代。然而,当下高校的人才输出与传媒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高校教育亟待改革,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媒业变革要求。在融媒体运用能力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和对媒体交融互通的整体理解、组织和把控能力;在法治新闻报道的内容方面,着重培
本文以2020年武汉封城初期微博上出现的反映武汉封城后日常生活的Vlog为研究对象,运用卡斯特尔的身份认同理论,分析这些Vlog在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身份认同这一概念
摘要:未来传媒的竞争将不再区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所有的媒介组织都将以一个竞争实体的身份参与其中,“内容为王”需要的是优质的新闻内容型人才。作为培养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也要时刻把握传媒市场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地方媒介组织输送人才,振兴地方新闻传播事业。  关键词:传媒新格局;新闻学;课程体系;内容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
本文以《检验医学与临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文章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网络首发对发表时滞和下载量的影响,同时分析网络首发文章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2020
摘要:通过分析2011—2020年CSSCI和SSCI收录期刊发表的环境传播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發展经历高峰后进入平缓期,而国外环境传播研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合作网络和核心作者来看,国内尚未形成跨机构、跨学科的环境传播研究团队,国外核心作者之间则多有合作,对研究成果的产出产生了积极影响;从研究热点来看,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热点集中于环境修辞、媒介及环境新闻、气候传播等领域,国外环境传播研究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品牌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品牌化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营销以及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本文分析西江苗寨小作坊米酒的发展现状,讨论如何在“互联网+”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海量、冗杂的信息环境下,用户对于信息的精准性、匹配性要求更高,在此环境下可视化新闻应运而生。可视化新闻属于数据新闻的一种,利用新兴技术,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但同时可视化新闻发展也遭遇一连串问题,例如新闻同质化严重、过度依赖数据、缺乏人文关怀等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地图运用数据可视化设计,对疫情数据进行实时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