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人格上的“唤醒”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家。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它需要老师举起一个“火炬”,点燃孩子心中蓬勃的“火苗”。
老师,能让我第一个读作文吗?
又是作文课。因为时间不充裕,孩子之前的一次作文都来不及讲评。当要写第二篇作文的时候,我说:“孩子们,认真写,把作文写得生动、形象。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说这两次的作文,并请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自己的文章。上两次,有很多孩子写的文章很棒,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话音未落,就见几个孩子将手举得高高的。
“老师,我上次的作文是95分。”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摸着自己的脑袋,轻声却掩饰不住自豪地说。
“老师,我也是!我也是!”那些举着手的孩子纷纷叫着。
教室里举起了更多的手。是呀,有那么多孩子,有那么多优秀的作文!
“老师,下节课能让我第一个站起来读自己的作文吗?”一个小女孩腼腆地问我。
“当然!”我斩钉截铁地答应。思考了一会儿,我大声宣布:“孩子们,布置给你们一个任务,回家后仔细读读自己这三次的作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划出来,下节课我请你们来读,注意了,每个孩子都来读!每个孩子都要读!”
这件事让我思考:对孩子而言,“要我写,要我读”和“我要写、我要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后者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我要做的,是唤醒每个孩子心里都有的那颗珍贵的种子——“表达的欲望”,而决不让它沉睡。
同时,正视教育这个话题,我们也在渐渐明白:教育需要“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实践”“用心灵去感化”。正像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还给教育一双‘眼睛’,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教育;还给教育一双‘手’,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去运行教育;最终,我们期望得到的教育,是有一颗焕发生命力的有‘心’的教育,是富有教育特性的教育。”
是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吧。只有从“人”这个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意义。
教育是一种尊重的体现
一农民在放牛,路人指着其中的两头牛,问道:“这两头牛哪头更好?”农民把他叫到一旁,凑到他耳边,轻声说:“那头。”路人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小声?”农民说:“牛能从人的动作和语言中看出人在说什么。我如果说得太明显,它们看到肯定会不舒服的。”
是的,动物尚且需要尊重,何况孩子。
老师,你不相信我了吗?
在金都·天长的那段日子里,有一个小女孩两天没有做语文作业了。我把她找来谈话,鼓励她。结果,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孩子都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第三天,问题又出现了,孩子说她的语文抄写本子忘在家里了。那一刻,是否信任,成了我思考的关键。面对我的眼神,面对我的沉默,孩子噙着眼泪用哽咽的声音问了我一句:“老师,你不相信我了吗?”“相信!”尽管带着一丝怀疑,但我仍然给了孩子一个肯定的答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这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跑进办公室,扬着手中的本子,嘴里欢呼着:“老师,老师,我找到自己的写字本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双噙着眼泪的眼睛,更忘不了后来孩子流露在脸上的那一份掩饰不住的喜悦。我为她含泪的眼睛感动,我为孩子得到老师信任后的喜悦而欣慰。
一份尊重,让孩子快乐成长;一份尊重,也让孩子渐渐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幕:教师让一年级的孩子随意点着课文上的生字,看看自己是否会读了,会读了就拿出课外书来看。这就是一个自主的课堂,学生从中开始尝试学会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包括老师的信任。在这里,差异是一种财富,读书是一种享受,课堂是教师和孩子一起舞蹈的美好时刻。
教育透射出一种规则意识
一位中国的部长在某国办事,上洗手间时听到隔壁叮当作响,不知何故。走出洗手间时,有位妇女求他回到洗手间去看一下,说她儿子进去很长时间都没有出来。部长进去一看,只见一个小男孩正满头大汗地修马桶呢。原来他发现马桶坏了,但“规则”意识让他认为不冲洗马桶是不能走的,于是力不从心地修起马桶来。
教育也需要 “规则化”。
凭什么你不听我们的,却要我们来听你的?
我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顿时很多人抢着要发言,他们大叫着,或离开了座位把手高举,或从座位上站起来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或用胳膊肘将桌面碰得“砰砰”作响。
我知道,这种时候是最需要教师心平气和的时候。于是,带着微笑,我俯下身子摸摸他的头,贴近他的耳朵,略带调皮地缓缓道来:“偏不喊你!”然后我立直身子,面向全班同学,说:“能干的孩子,不但在老师说话的时候能认真地听,而且在同学发言的时候更能安心听。通过聆听,你才能对同学发言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和评价,对同学发言的不完整部分作出自己独到的补充。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如果你做小动作分散注意力走了神,那么凭什么你不听我们的,却要我们来听你的?”
这让我思考: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倾听了,才不会举着小手,却重复其他孩子说过的话;因为倾听了,才会注意到别人发言里更加智慧的地方。
在教育的某些领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为孩子赢得被人尊重的那份情怀。因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作者单位: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家。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看!”他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它需要老师举起一个“火炬”,点燃孩子心中蓬勃的“火苗”。
老师,能让我第一个读作文吗?
又是作文课。因为时间不充裕,孩子之前的一次作文都来不及讲评。当要写第二篇作文的时候,我说:“孩子们,认真写,把作文写得生动、形象。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说这两次的作文,并请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自己的文章。上两次,有很多孩子写的文章很棒,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话音未落,就见几个孩子将手举得高高的。
“老师,我上次的作文是95分。”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摸着自己的脑袋,轻声却掩饰不住自豪地说。
“老师,我也是!我也是!”那些举着手的孩子纷纷叫着。
教室里举起了更多的手。是呀,有那么多孩子,有那么多优秀的作文!
“老师,下节课能让我第一个站起来读自己的作文吗?”一个小女孩腼腆地问我。
“当然!”我斩钉截铁地答应。思考了一会儿,我大声宣布:“孩子们,布置给你们一个任务,回家后仔细读读自己这三次的作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句子划出来,下节课我请你们来读,注意了,每个孩子都来读!每个孩子都要读!”
这件事让我思考:对孩子而言,“要我写,要我读”和“我要写、我要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后者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我要做的,是唤醒每个孩子心里都有的那颗珍贵的种子——“表达的欲望”,而决不让它沉睡。
同时,正视教育这个话题,我们也在渐渐明白:教育需要“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实践”“用心灵去感化”。正像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的:“还给教育一双‘眼睛’,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教育;还给教育一双‘手’,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去运行教育;最终,我们期望得到的教育,是有一颗焕发生命力的有‘心’的教育,是富有教育特性的教育。”
是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吧。只有从“人”这个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意义。
教育是一种尊重的体现
一农民在放牛,路人指着其中的两头牛,问道:“这两头牛哪头更好?”农民把他叫到一旁,凑到他耳边,轻声说:“那头。”路人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小声?”农民说:“牛能从人的动作和语言中看出人在说什么。我如果说得太明显,它们看到肯定会不舒服的。”
是的,动物尚且需要尊重,何况孩子。
老师,你不相信我了吗?
在金都·天长的那段日子里,有一个小女孩两天没有做语文作业了。我把她找来谈话,鼓励她。结果,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孩子都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第三天,问题又出现了,孩子说她的语文抄写本子忘在家里了。那一刻,是否信任,成了我思考的关键。面对我的眼神,面对我的沉默,孩子噙着眼泪用哽咽的声音问了我一句:“老师,你不相信我了吗?”“相信!”尽管带着一丝怀疑,但我仍然给了孩子一个肯定的答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这个孩子欢天喜地地跑进办公室,扬着手中的本子,嘴里欢呼着:“老师,老师,我找到自己的写字本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双噙着眼泪的眼睛,更忘不了后来孩子流露在脸上的那一份掩饰不住的喜悦。我为她含泪的眼睛感动,我为孩子得到老师信任后的喜悦而欣慰。
一份尊重,让孩子快乐成长;一份尊重,也让孩子渐渐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幕:教师让一年级的孩子随意点着课文上的生字,看看自己是否会读了,会读了就拿出课外书来看。这就是一个自主的课堂,学生从中开始尝试学会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包括老师的信任。在这里,差异是一种财富,读书是一种享受,课堂是教师和孩子一起舞蹈的美好时刻。
教育透射出一种规则意识
一位中国的部长在某国办事,上洗手间时听到隔壁叮当作响,不知何故。走出洗手间时,有位妇女求他回到洗手间去看一下,说她儿子进去很长时间都没有出来。部长进去一看,只见一个小男孩正满头大汗地修马桶呢。原来他发现马桶坏了,但“规则”意识让他认为不冲洗马桶是不能走的,于是力不从心地修起马桶来。
教育也需要 “规则化”。
凭什么你不听我们的,却要我们来听你的?
我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顿时很多人抢着要发言,他们大叫着,或离开了座位把手高举,或从座位上站起来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或用胳膊肘将桌面碰得“砰砰”作响。
我知道,这种时候是最需要教师心平气和的时候。于是,带着微笑,我俯下身子摸摸他的头,贴近他的耳朵,略带调皮地缓缓道来:“偏不喊你!”然后我立直身子,面向全班同学,说:“能干的孩子,不但在老师说话的时候能认真地听,而且在同学发言的时候更能安心听。通过聆听,你才能对同学发言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和评价,对同学发言的不完整部分作出自己独到的补充。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如果你做小动作分散注意力走了神,那么凭什么你不听我们的,却要我们来听你的?”
这让我思考: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倾听了,才不会举着小手,却重复其他孩子说过的话;因为倾听了,才会注意到别人发言里更加智慧的地方。
在教育的某些领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为孩子赢得被人尊重的那份情怀。因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作者单位: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